百家爭鳴時法治是誰提出的,法治這個詞是誰提出的

2021-05-22 08:08:00 字數 6145 閱讀 1872

1樓:巡迴中國

韓非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同時法家學派的鼻祖

2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明確提出法制思想的是商鞅。

商鞅主張:「智者作法,愚者專

制焉;賢者更禮屬

,不肖者拘焉。」(《史記·商君列傳》)需要指出的是,儒法兩家在人性和治國理念的方法上表面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實質上兩家的觀點有著內在的相同之處,即法家的「性惡論」與儒家荀子的「性惡論」接近,法家的「法治論」與儒家的「人治論」在本質上都是「人治」。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

」《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3樓:曦月

法家,bai韓非子

韓非(約公元前

du280--前233年),漢

zhi族、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dao代表人版物。尊稱韓非子或韓子權。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

作為秦國的法家代表,備受秦王嬴政賞識,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終被下獄毒死。他被譽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周)。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1] 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法治這個詞是誰提出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在我國最早系統闡釋人治思想的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法治理論應分為中國古代法治、西方古代法治和現代法治。中國古代法制的基礎是**法治,而現代法治的基礎是民主政治。在西方,被黑格爾稱為「人類導師」的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最先進行法治理論的尋求;柏拉圖最早探索在現實政治生活中要實行法治,亞里士多德第一個明確規定了法治的含義。

5樓:匿名使用者

法治理想的提出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今天已經有2300多年了。

百家爭鳴時期的主要學派,代表人物,經典和思想。

6樓:可愛的zzz聖

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 百家爭鳴之孔子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人,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

  著作:《春秋》   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連同《春秋》被後人稱為"六經"。   《詩》、《書》、《禮》、《易》、《春秋》被稱為「五經」。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有「亞聖」之稱。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他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

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

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聖人,荀子的這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

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的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編輯本段各大「家」——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

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他主張「兼愛」,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   「非攻」,譴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尚同」,「明鬼」、「尚賢」等。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願望   「百家」中,以儒墨兩派最有實力,當時有「非儒即墨」之說。墨家創始人墨翟,戰國初期魯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墨子主張「兼愛」(愛一切人,分「王公大人」和「萬民」的階級差別)「非攻」(反對戰爭,在當時主要是發對不正義戰爭,反映了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生活的願望)「尚賢」(主張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墨子創立嚴密的組織,墨者團體的領導者成為鉅子,墨者行動必須遵守鉅子的指揮。墨家思想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徵用,戰過後逐步不受重視。

編輯本段各大「家」——道家  道家 百家爭鳴之老子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

  老子的哲學裡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   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

《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又名《逍遙遊》是與《道德經》齊名的道家經典。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為學說為基礎而發展的。

《莊子》一書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對道家學說加以解說。其中的語言形式對中國的古代**和傳奇的文字表達有重大的影響。道家思想講究一切講究自然,不可強求,與儒家思想相反。

編輯本段各大「家」——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主義**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與李斯同學,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

《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韓非是戰國後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 韓非子(12張)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主張「以法為本」「法不阿貴」(法治的物件是廣大臣民,出**以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德約束)。主張君主要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法術勢)。

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的**集權的封建國家,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編輯本段各大「家」——兵家   孫武畫像(出自明萬曆《三才圖繪》刻本)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今天此書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很多西方的軍事學校都把它列為教材。戰國時期,孫武的後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寫成了《孫臏兵法》。

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編輯本段各大「家」——名家  該派萌芽於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物件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

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   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

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   所謂「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

該派以趙國人公孫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   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離堅白強調事物的差異性。戰國末期,後期墨家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制名以指實」。

編輯本段各大「家」——陰陽家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訊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   「諸子百家」之一:

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為"十家九流"之一。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家等。 編輯本段各大「家」——縱橫家  縱橫即合縱連橫。   戰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

鬼谷子.《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韓非子》說:

「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覆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

最後蘇秦失敗了,張儀勝利了。在張儀、蘇秦之後,齊國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縱橫家魯仲連,人稱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後期最後一次操縱和六國抗秦,不過還是以失敗告終!

編輯本段各大「家」——雜家  雜家(zájiā)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

《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幷蓄,但略嫌龐雜。

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   雜家,列於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它是戰國末至漢初兼採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後有趙蕤著《反經》綜述雜家.   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雜家的特點是"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幷蓄,然而通過採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 編輯本段各大「家」——農家  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

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農家列為九流之一,並稱: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

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農家的特點,尊神農氏。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

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可見於《管子·地員》、《呂氏春秋》、《荀子》。 編輯本段各大「家」——**家  **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

《漢書.藝文志》曰:「**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意即**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惟**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

然而**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面,卻是其它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百家爭鳴」的含義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和影響是什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 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潔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併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

介紹一下百家爭鳴時的十大家學派

1.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作品 孔子 孟子 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莊子。作品 道德經 莊子 3.墨家,代表人物 墨子。作品 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 韓非 李斯。作品 韓非子 5.名家,代表人物 鄧析 惠施 公孫龍 慎到和桓團。作品 公孫龍子 6.陰陽家,代表人物 鄒衍 7.縱...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各家代表

1.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作品 孔子 孟子 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 禮樂 和 仁義 提倡 忠恕 和不偏不倚的 中庸 之道,主張 德治 和 仁政 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2.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莊子。作品 道德經 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