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提出人性本惡說,誰提出人性本善說?人到底是善是惡

2021-05-20 00:33:36 字數 5091 閱讀 3765

1樓:墨子驢大人

這個問題當年孟子

和荀子吵得很厲害,從當時的社會反響來看,好像是孟子佔了上內風的。

人本來容是什麼樣子,一出來其實並無所謂好壞之分的,因為他是無害的,所以也可以當成是好的,至少他的出世首先帶來的是家人的喜悅,雖然他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所有的好壞是非黑白善惡都是後來才有的,因為有了社會永珍的參照,所以可以對映出其好或壞,包括他所受的教育、所接觸的人、所獲得的觀念,都逐漸的產生出來,而這些,則正是人之偏見的產生的過程,所有那些好壞善惡的標準衡量之,則有了善惡之別。

事實上,好壞善惡的標準從來不是確定無疑的。世上並非是黑白無間道的,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處於中間這類,不好也不壞,非善非惡庸庸碌碌過了一生的人佔絕大多數。

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分清天賦(「性」)和人為(「偽」)的區別。他認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面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荀子.性惡》

2樓:雲鳳

孟荀之說不免偏頗,戰爭的由來,道德的起源,人性的弱點源於天內性的強弱之別。利己主容義者是排他性,源於佔有慾的自信膨脹;利他主義是沒有的,因為人永遠做不到這一點,名譽在一個具有包羅永珍的社會人的核心思想中具有極致的主導意志。意志與意志之間的力是永恆對立的。

矛盾激化的緣因乃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結構,試**構是基本的淡化拆分使然,力圖證明它的一系列病態心理學過程。

總結,人性本惡的原始驅動力乃是「存在」作祟,生存不僅僅只是溫飽,還有精神心理慾望的滿足。精神分析學的弗洛伊德在醫學臨床佐證了這一點;心理分析學的榮格也在人格型別的分類中詮釋了人性的黑暗與光輝的對弈。沒有殺戮,生物鏈會從內部坍塌。

從認識論的角度思考還沒有認識到生物體是靠相互消耗來存在這一點也就沒有向誠實邁出第一步。

3樓:匿名使用者

人性無善惡 善惡是一種道德評價 道德評價是組成社會之後才產生的

4樓:醉虛空夢

人性本無善惡,只不過是世人自愚。

第一個問題:儒家對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說法不統一,那麼儒家主張究竟是性惡還是性善的成分多一點?

5樓:

1、儒家對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說法不統一,那麼儒家主張究竟是性惡還是性善的成分多一點?

《論語》,「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孔子個人的報告。由此可見孔子是認為「心本善」的。

那麼有「性本惡」的說法呢?其實也很正常,你看像孔子這樣幾千年獨此一個的聖人,到了七年歲才做到,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也許是一輩子也看不到這個「真心」,說善說惡哪不就是沒有準的事嗎?

再者對「本性」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分歧。比如,人們常說的,「這個人本性好,那個人本性不好」。這裡的「本性」指的是生下來就擁有的「性情」。

這與孔子所講的「心」是不一樣的。《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把我們生下來就有的這個「性情」為認就是「本性」,那《中庸》的這句話要如何理解呢?

對善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異。一般我們都把「性本善」的「善」理解為善良,其實,還有更高一層的意思——完善、圓滿。

如果要總結的話,我認為儒家思想認為形而上的性是完善、圓滿的,而人實際的「性」是需要修的。

2、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儒家的這種分歧?(已在上面闡述)

3、第三個問題:沒有性善論就沒有儒家認為的「人性本善,只是後來有的人漸漸喪失殆盡,才胡作非為」;沒有性惡論就沒有**教的原罪,就沒有**教存在的必要?那麼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說法?

這個觀點我認為是不正確的。第

一、本性是不會變的。「不生不滅,不詬不淨,不增不減。」——這雖然是佛學的觀點,但是,理是相通的。第

二、原罪也就是因為「性惡論」而產生的。

4、人性善惡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智慧最高的人可以看到本善的性,次一等的人知道今自己無法保持善念的「習性」,再次一等的就我們普通人了,什麼也不知道了。所以,我們只能看看前人的書。

雖然如此,知道寫書的人是屬於哪一個層次的人卻也是十分重要的。

6樓:小錦蓮蓮

嗯~1,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說:人性本惡。

這三種說法相悖嗎?

用中國人的思路來看,其實都是一樣的。

相近就不說了,人性是相近的大家都知道。

那性善,性惡何解?

人剛出生,可塑性多強?最原始的需求,最原始的情感。不管善惡,講的都是幼稚,矇昧的狀態。對這些狀態講善惡,本來就是可以善可以惡的。

2,**教裡的原罪有著它深刻的內涵,並不是本惡,皆惡這麼簡單,最好去問問神父,交流交流,會有更深刻的認知。

3,嗯~這是根與果的關係,但只吃果不挖根也是可以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回答第四個問題,當然你寫成第三了。

根本就沒有必要去討論人性本善與本惡,你說一個嬰兒剛剛出生,啥都不懂,對著這個孩子討論他(她)是善還是惡?閒的蛋疼吧。要說本能,每個人都有,嬰兒也有,但是本能有必要討論嗎?

儒家後來的分歧,不是出於思想上的需求,而是政治需求多一點吧。其實各種理論都是這樣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本無善惡,為己而已。哪個有追求的人沒有間接傷害他人,有了追求就有了競爭,也許是同事,也許是市場,也許是陌生人。佛說慾望是罪惡的根本,無所求無所為就不為善,也不為惡,但人要吃飯,人要面子,人要爭口氣,誰能無求無慾。

善惡是相對的,一個殺人犯有可能非常疼愛他的子女,在他的子女心中也許他是好人,誰傷害了你或者妨礙了你,你也許會覺得他是壞人,但好人有時也會做壞事,為生活,為理想,壞人也會做好事,為親人,為朋友。

如果歸於天生,人性本無善惡,若知足何故罪惡,若受生活所迫,社會所迫,理想被阻擋,特別是追求事業的利益道路上,誰能無愧說自己無傷過人。

如果一個好人收到壓迫殺了一個壞人,好人還是好人,壞人應該死,但殺人或者傷人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又如何說好人還是好人,只有某種人自以為看守羊群殺了狼是善良的,狼受自然所限,存在於食物鏈之中,天性使然如何是惡,佛說固守本心,狼本心就是食肉,何罪之有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9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人本性是善還惡問題,一直是古今中外宗教、哲學界頗有爭議的話題。從2000多年前就開始了,在東方,孔子、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韓非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在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主張人性惡,受**教人本有罪論的影響,古代沒有性善說,只是到了近代以莎士比亞為代表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觀點。

由於孔孟之道在中國長期處於主導地位,所以性善論是主流思想,育人經典《三字經》開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此作為基本出發點來對個的教化的。正因為這個基調的確立,使中國曆來的統治都是以激發和固化人本身的善性為主,表現為重教化,輕懲戒,懲惡的目的是為了揚善。也就是重道德輕法制。

而在西方,古代文化名人確立的性惡論與**教的有罪論形成合力,性惡論佔絕對主導地位。因此,西方一直的統治以打擊人性之惡為主,表現為重懲罰,輕教化,懲惡的目的是護善。也就是重法制輕道德。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我認為善惡兼有,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按中國的說法就是陽和陰,按西方的說法就是正和負。兩者本身都是存在的,並且相對又相依。試問,從一開始起,人如果都是善的,惡從何來。

反之亦然。

所謂相對,就是兩者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產生的結果也是相反的。所謂相依,指的是沒有善,就沒有了參照物,就無所謂惡。不僅是人,世界所有動物都是善惡兼有的,羊是善的嗎,它要吃草,草也是有生命的;在草源匱乏的時候它們也會爭先恐後去吃而不會想到其它羊和食草動物,又表現出了惡的一面。

狼是惡的嗎,他們消滅羊保護了草源,同時也為羊之類食草動物維護了生存空間。又表現出善的一面。這就是事物所表現出的兩面性。

如果說這些動物的善與惡都是與生俱來的,人作為動物的一種也不例外,只不過人有更多的意識和理智罷了。

去刻意說人性本來的善和惡都是不對的,但又是對的。因為如果沒有了判斷就沒了統一的努力的方向,就會產生混亂,混亂就不團結,不團結就會削弱群體競爭力,競爭力下降就會危協生存。

綜上所述,人是一個善惡兼有的動物。這也是生存的需要,因為沒有善就不能形成一個團結美好的團隊,沒有惡就不可能去消滅對手,爭取到生存空間。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去爭論人性本身的善與惡是沒有必要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很無聊,這個問題首先把人本性定性,不是善就是惡,就是讓你選,二年級小孩都不會這麼幼稚。人性本無善惡,人只會做事,所做所為是另外一個人用他自己的認知給人定性善惡而已。

11樓:匿名使用者

搞了幾千年還沒搞清楚,wyszl.人是矛盾的綜合體,既有本能自私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也就是剋制本能弱點的潛能。

12樓:匿名使用者

人之初,性本善。 當然是善啦………………

13樓:昝水杜琬凝

我覺得,人性的善惡論的評斷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第一,人性的本質是什麼,它的屬性是自然的(即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一點可以至關重要,因為與回答人性是善是惡的問題相比,為什麼是善,為什麼是惡更為重要,這就回歸到人性的本質上來了;第二,人性是否可以變化。

這一點彷彿跟人性的本善或者本惡好像關係不大,而事實上,這一點才是回答善惡的基礎所在。哲學問題的結論往往需要事實作為支撐,簡單的做邏輯思辨有時並不能回答哲學上的本質問題。我們**人性問題,也必須從現實出發,現實是什麼樣的,

我們就怎麼思考。人效能否變化關乎的是現實的問題,即問什麼會有這個哲學問題。如果人性不可變,善就是善,善不會與惡交織在一個人身上,反之亦然。

所以,要回答人性是善還是惡,從這兩點出發,我覺的,應該能夠得到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

14樓:靖澎時遊

也許人性本善,但是卻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導致人性變惡吧.

但是也有可能依舊是善.故而,人性如何受環境的,尤其是身邊父母的影響.

15樓:苦寧勢駿奇

人性是本善的,就想剛剛出生的小孩子誰能說他不潔淨呢,但慢慢的步入社會才迫不得改變,「人之初性本善」

16樓:衷彤威馳皓

我想是善惡都有吧,又沒誰規定只能有一種...

17樓:乙璟福鈴

那你去跟天龍八部裡的四大惡人去說吧!那你去跟八國聯軍侵略北京的戰爭狂們去說吧。

首次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是誰於哪年提出

費雪在1906年發表的 資本的性質與收入 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並將其納入經濟分析的理論框架中。舒爾茨在1960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的演說中系統闡述了人力資本理論。勞動經濟理論中,人力資本的概念最早是誰提出來的 微觀經濟學裡面復,經濟學家制用勞動閒暇模型來解釋 為什麼隨著工資的增長,人們的勞動...

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的辯論話題

人性有三 自性 天性 習性 秉性。人性本善指的是人的自性,也是儒家提倡的 人之初 性本善 的那個性 也是佛家所說的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的 的那個性 即佛性 人性本惡指的是人的習性和秉性,所謂習性就是學習來的,和 人有能力學習的那個性質 秉性是指人通過無始劫以來 不止我們這...

筆跡推斷出人性格到底準不準筆跡有可能能推斷出人的性格嗎?

很多人認為筆跡推斷人的性格,但是目前還沒有人得出明確的資料說明兩者之間有必然的相關。倒是1992年,心理學家geoffrey a.dean對於200餘項關於筆跡和性格研究進行了元分析 meta analysis 發現筆跡分析和性格的相關係數僅為0.12,也就是說筆跡學準確 性格的比例不到2 所以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