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如何將詩情,畫意,哲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2021-05-27 02:02:35 字數 1101 閱讀 7190

1樓:手機使用者

南唐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為讀者營造的藝術境界。這首詩向來以情、景與哲理的融會貫通著稱:描繪融匯在月光水影中的江、花、夜,以景為主;描繪遊子、思婦的相思離別之苦,以情為主;而在從景到情的過渡中,則表現了深刻的哲學思考。

如果從哲學角度入手,結合情、景的描繪來分析這首詩,可以看到:詩中既繼承了歷代文人墨客常見的人生探求,又表現了詩人獨有的思考方式與表達方式,表現了詩人悲壯渾正的哲學思考。 在用清新流麗的語言營造出的靜穆中含有悲壯、優雅中含有蒼茫的氛圍裡,凝望夜空中孤獨而飽滿、皎潔而嚴肅的月輪,想著月光不僅照到了自己,也照到了別人,照到了自己所在的此處,也照到了可想而不可知的遠方,自然會使詩人想到此岸有自己臨風撫月,彼岸是不是同樣有人在望月興嘆呢?

「何處春江無月明?」除了對月光無偏無倚普照大地的感嘆之外,似乎還暗含了一個奇特的意境,表達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的觀念,這與現代詩人卞之琳的詩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表達的微妙而言,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藝術效果與後世「千里共嬋娟」所表達的情思也有相同之處。這種意境、情思上的呼應之處,體現了中國文人共同的思維走向,反映了他們在對月歌詠上一脈相承的傳統,他們都能用極簡潔的語言表現出這種極奇妙的境界,充分營造並展示廣大的想象空間,令人神思馳騁,不可自制。

「天低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面對著寥落天宇中懸著的一輪明月,月下奔流不息的大江,可以想見的是,詩人不是見到這幅景象的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人,只是無法知道究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江與月夜夜相伴,歲歲廝守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

對詩人來說,這種沒有起源的時間是很難進行形象的想象的,所以,這句詩裡包含著詩人對世界起源的一種啟蒙性的疑問與深刻探求。在現**性的思維中,世界起源的前時間並不是絕對無限的,是可以從一定角度進行解釋的。但在中國傳統的詩性思維形式中,詩人只能發出一聲不會有答案的疑問,來表現對世界起源的探索和思考。

問題的答案對詩人而言是神祕的,甚至根本無從想象,所以,詩人的發問裡自然地就含有了一種悵惘和迷茫的情緒。這種疑問、探求與失落的情緒並非張若虛一人所獨有,上可以追溯到屈原的《天問》(其內容其實是「問天」),下可以尋覓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都是對同一問題不同形式的表達與思索。

春江花月夜原文,春江花月夜 翻譯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春江花月夜歌詞,春江花月夜 歌詞

江樓上獨憑欄 聽鐘鼓聲傳 嫋嫋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斕 一江春水緩緩流 四野悄無人 唯有淡淡細來薄霧輕煙 看月上東山 天宇雲開霧散雲開霧散 光輝照山川 千點萬點千點萬點 灑在江面恰似銀鱗閃閃 驚起了江灘一隻宿雁 怎不叫 連 春江花月夜 歌詞 歌曲名 春江花月夜 歌手 於魁智 李勝素 伶歌2 煙波渺渺 漁鼓...

關於春江花月夜的詩句,春江花月夜古詩

新增義項 春江花月夜 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中選擇瀏覽 共14個義項 唐代張若虛詩作 隋代隋煬帝詩 中國古典民樂曲 民族管絃樂 古箏曲鋼琴曲 微畫雕藝術作品 圖書九江大型音舞詩畫劇 歌曲作品 1933年中國電影 1963年中國臺灣電影 揚州園林實景演出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詩作 修改義項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