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至一百歲古人用什麼詞來形容

2021-03-19 06:56:22 字數 6702 閱讀 3234

1樓:匿名使用者

20歲:加冠、30:而立、40歲:不惑、50歲:艾、60歲:花甲、70歲:古稀、80歲:耄耋、90歲:上壽、100歲:期頤

1、加冠

【拼音】[ jiā guàn ]

【解釋】古時男子年滿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既加冠。

【出處】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而立

【拼音】[ ér lì ]

【解釋】《論語·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年屆~。~之年。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30歲為「而立」之年。

3、花甲

【解釋】:花甲:舊時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第六十六卷:「(趙牧)特大中、鹹通中斆(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譯文:趟牧特別大中、鹹通年間江斆(效果)李賀是短歌,對酒說:『手六十花甲子相等,迴圈落落如同弄珠。』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耳順之年

4、古稀

【拼音】[ gǔ xī ]

【解釋】唐杜甫《曲江》詩:「酒債尋 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後用「古稀」指七十歲:~之年。

【引證】唐 杜甫 《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5、期頤

【拼音】[ qī yí ]

【解釋】《禮記·曲禮上》:「百歲曰期,頤。」指百歲高齡的人需要頤養。後來用「期頤」指人一百歲。

【出處】唐李華《四皓銘》:「抱和全默,皆享期頤。」

譯文:抱著和完全沉默,都享受長命百歲。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108歲——茶壽

3樓:匿名使用者

13歲:舞勺之年

15歲:舞象之年

20歲:桃李年華

30歲:而立之年

40歲: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

60歲:花甲之年

70歲:古稀之年

80~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之年

4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二三孩提、男八韶年、幼泛總角、兒童垂鬢之年、十

下黃口、十幼學、十三至十五舞勺之年、十五志學、十五至二十舞象之年、二十弱冠、三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之年、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花甲之年、七十古稀之年、八十杖朝、九十耄亳、百歲期頤

古人用什麼詞語形容年齡?

中國古代把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一直到一百歲稱為什麼?

5樓:0914菜菜

10歲:

1.   幼學、幼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2.   外傅之年:兒童10歲。外傅是指古代貴族子弟至一定年齡出外就學所從之師。

20歲:

1.    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2.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3.      弱冠:年滿20歲的男子。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4.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30歲1.    而立(而立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2.    始室: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3.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4.     半老徐娘:女子30歲。

40歲1.   不惑(不惑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50歲1.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2.    半百:很好理解,一百歲的一半。

3.     知天命、知命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60歲1.   耳順、耳順之年:均指60歲。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2.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3.     花甲、花甲之年: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4.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對應的90歲為上壽。

5.      耆: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70歲1.    從心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

2.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3.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80歲1.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十歲。

2.    中壽:指80歲以上。

3.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90歲1.    上壽:九十為上壽,對應的60歲為下壽。

2.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100歲

1.    期頤、期頤之年:指百歲高壽。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

「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

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6樓:陶然載·紅豆

襁褓—— 不滿週歲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

幼學——10歲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十歲的年紀鮐背之年——90歲

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7樓:朝陽v花季

十歲以下稱黃口,男子二十稱弱冠,三十稱而立,四十稱不惑,五十稱知天命,六十稱花甲,七十稱古稀,八十至九十稱耄耋,一百稱期頤。當然還有其他稱法,如六十稱耳順等。

古人用什麼詞形容已經長大成才

古人用什麼形容已經長大成才

一百歲古人稱為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的「壽」(zt) 2005-9-8 星期四(thursday) 晴

在當地習俗上,「過生日」和「祝壽」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壽」字的本意是指人的年齡大,如《說文》所釋:「壽,久也。

」《廣韻》所釋:「壽,壽考(同老)。」《篇海類編》所釋:

「壽,老年也。」

民間把「五福」俱全視為人生最大的幸福,所謂「五福」就是《尚書·洪範》中記述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同有)好德,五曰考終命(即有一個好的人生結局)。」把「壽」推為「五福」之首。

正是在這種人生觀的指導下,從古至今人們十分重視各種追求和祝願長壽的活動,由此也就產生了祝福長壽的禮儀。這種禮儀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時舉行的,當地稱之為「祝壽」、「拜壽」、「賀壽」、「慶壽」、「做壽」、「過好日子」等等。

從上述傳統觀念出發,把幼、少、青、壯年的生日禮儀,叫做「過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壽」,俗以為這樣叫了是會「折壽」、「短命」的。那麼,在什麼年齡「過生日」才能叫「祝壽」呢?這從來沒有統一的規定。

從當地民間習慣來說,一是要在50歲以上或是有了孫兒;二是父母已經去世。一個人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已經過了50歲,也不能在家中「祝壽」,只能「過生日」,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尊親在不敢言老」。古人把「壽」分為上中下,100歲稱上壽,80歲稱中壽,60歲稱下壽。

因此,並不是人的每一個生日都可以稱作「壽」的。

古人對於祝壽和人的年齡段,都有一些專門的稱呼和比喻。在現今一些祝壽匾、幛、賀詞和其他書面語言中,仍不同程度地沿用著。

首先,對於男性和女性的祝壽有不同的稱呼,男性稱為「椿壽」,女性稱為「萱壽」。這兩種稱呼都是有其**的。在《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一段話: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本來是指極長壽的椿樹,被後人借用為長壽老人的代稱。又由於在《論語·季氏》中有孔子的兒子伯魚,「趨庭而過』,接受父親教誨的記載,後人遂將「椿」和「庭」合起來,將父親稱為「椿庭」,於是為父親祝壽就叫做「椿壽」。

推而廣之,凡是為朋友的父親祝壽,為父輩的男性乃至一切男性的祝壽,都可以叫做「椿壽」。萱就是「萱草」,又寫作「諼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針菜,又叫黃花或黃花菜。由於在《詩經·衛風·伯兮》中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的詩句,而按漢代學者對這句詩的解釋:

「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就是說,諼草是一種忘憂草,如果種在母親所居住之處就可以令人忘憂。所以後人就把母親稱之為「萱堂」,或簡稱為「萱」。

對父母則合稱為「椿萱」。因此,為母親祝壽就叫做「萱壽」。推而廣之,凡為朋友的母親祝壽,為母輩的女性乃至一切女性的祝壽,都可以叫做「萱壽」。

其次是對於人的不同年齡段,有特定的稱謂。

總角:童年。古代,幼兒把頭髮紮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

垂髻:童年。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後因以「垂髻」指童年。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及笄:女子15歲。笄是古代婦女盤頭髮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15歲時,把頭髮簪起,表示已成年。《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

豆蔻:十三四歲的少女。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寇梢頭二月初。」後因以「豆寇」年華喻十三四歲的少女。

破瓜:女子16歲。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因稱16歲的女子為「破瓜之年」。

弱冠: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髮戴冠,表示已成年。

《禮記·曲禮上》說:「二十曰弱冠。」西晉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30歲。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歲,社會經驗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後稱40歲為「不惑之年」。

強仕:40歲。《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謂男子40歲,智慧、氣力皆強盛,可以出仕。

天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稱50歲為「天命之年」。

艾:50歲。《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孔穎達疏:「發蒼白如艾也。意謂頭髮蒼白如艾的年齡。

花甲:60歲。由天干、地支互相組合排列的60個名號而得名。迴圈一次為60歲,稱作一個「花甲」。

耳順: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故稱60歲為「耳順之年」。

耆:60歲。《禮記·曲禮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歲。杜甫詩《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禮記·曲禮上》:「八

十、九十曰耄。」《詩經·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後因以**十歲為「耄耋之年」。

期頤:百歲。《禮記·曲禮上》:

「百年曰期,頤。」期是期望,頤是養。就是說,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壽,所以到了這個年齡,就要很好地養起來。

於是,後人把「期頤」作為百歲的代稱。

另外,在關於祝壽的稱呼中,還有三個專門的稱呼:七十七歲被稱為「喜壽」,因為喜字的行書,和七十七這三個字很相近;八十八歲被稱為「米壽」,因為把米字拆開,上面兩點像個八字,中間是個十字,下面又是一個八字,合起來就是八十八;九十九歲被稱為「白壽」,因為百字缺一橫,即「白」字,一百缺一,從數字上推就成了九十九。

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一百歲在古語裡都叫什麼?是什麼含義

年齡稱謂 總角 指童年。語出 詩經 如 詩 衛風 氓 總角之宴 又 齊風 甫田 總角兮 以後稱童年為 總角 陶淵明 榮木 詩序 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垂髫 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 垂髫 代指童年。潘岳 藉田賦 被褐振裾,垂髫總髮。束髮 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古人稱男子一百歲為什麼人活一百歲稱為什麼

期頤之年。參考 20歲 弱冠,及冠 30歲 而立之年 40歲 不惑之年 強壯之年 50歲 年逾半百 知非之年 知命之年 艾服之年 大衍之年 60歲 花甲 平頭甲子 耳順之年 杖鄉之年 70歲 古稀 杖國之年 致事之年 致政之年100歲 期頤 1 期頤 q y 指年齡在百歲及以上的老人。2 出處 語本...

古人從一歲到一百歲是怎麼稱呼的?(例 四十不惑)

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15歲 女 及笄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 20歲 女 桃李年華 24歲 女 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