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大學》開篇的理解,談談你對比較文學課程的理解和認識

2021-03-20 02:09:15 字數 4136 閱讀 1794

1樓:南翦

《大學》是古代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篇幅相對短小,理解難度也較低,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大學》開篇的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1、大學之道

這裡談到的「大學」,和我們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學府大學概念不是一回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的開始,就要求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

2、在明明德

第一個「明」的意思是弘揚,也有弄明白、彰顯的意思。第二個「明」是明亮的、高大的、高尚的意思。「德」即品德、德行。

「在明明德」就是要去弄明白、弄清楚並且彰顯人人內心原有的光輝品德。儒家強調「人之初,性本善」,說明人的本性原來就是善良的,之所以長大了以後千差萬別,呈現巨大的差異,主要在於後天的社會環境的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學》的一個意義就在於肯定人性,相信「人人皆可為堯舜」。

3、在親民

對「親民」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親民就是親近人民」,也有人認為「親,當讀作新」,朱熹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認為「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大學章句》)而從《大學》後面的內容看,我也覺得「親民」應理解為「新民」更說得通。

4、在止於至善

「止」是達到,「至」是極度,「善」可理解為「好」,「止於至善」,就是達到最好的完美境界。

任何完美境界當然都不存在,任何極致追求都很難實現,《大學》教導和提倡青年人才的,是把對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當做理想目標來看待。

既然《大學》是關乎終身的大人之學,那麼,君子修行永遠沒有**定格的完成時、大道之行永遠沒有停歇時。「在止於至善」,美好的理想設定、人格的完美追求,是讓人不斷完善自我的正面價值引導。

2樓:熱心網友

年義務教育是不允許復讀的,今年老妹也剛剛中考完,擔心考不上重點高中,特意問了下班主任,得知中學不能復讀,個人感覺高中好壞並不是決定考什麼大學的主要因素,只要自己努力認真學習,在別人悠閒自得時仍然保持求知的熱情,考好的大學是沒有問題的,你也說了孩子本來學習就不錯,完全不需要復讀我感覺

談談你對比較文學課程的理解和認識?

3樓:汐風流落

1、什麼是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它具有巨集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線的各種文學關係為研究物件,在理論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相容幷包的特色。——陳惇劉象愚

2、比較文學的特點?

(1)跨越性:跨越語言、民族、文化、學科。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斷比較文學的最基本的標準。

(2)比較性:約定俗成的專業學科的名稱,具有特殊的學科意義。比較文學不等於「文學比較」,應把兩種文學體系化、內在性的匯通作為比較文學衡量的標準。

(3)文學性:立足於文學之本;通過與其他文學的溝通和交流來**文學的共同規律;藉助其他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來重新審視文學本體,把文學放在與其他學科關係的參照框架下來彰顯文學特徵。

(4)開放性

(5)理論性

3、比較文學的意義?

(1)開拓文學研究的新天地,新視野:

(2)促進異質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互識、互證、互補。

互識:對不同文學的認識、理解和欣賞,認識別人,也認識自己。

互證:中西各有自己的見解,尋求理解,必須對話,互相對比參照。以不同文學為例證,尋求對某些共同問題相同和不同的解答,達到進一步的共識。

互補:根據自己的需要從他者吸取營養,取長補短,謀求新發展。多種文化的比照和對話,結果不是多種文化的融合,相反這種比照對話使各種文學的特點得到彰顯,更顯其真面目真價值。

(3)加深對文學本質的認識。

《大學》開頭第一句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之道」是儒學經典《大學》開篇第一句。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 「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

擴充套件資料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5樓:我的痛0我知道

你好,大學第一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6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補充:經一章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7樓:二十二橋雨別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望採納

8樓:ok無所不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9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我們今天學習《大學》有什麼現實意義

10樓:知道de太少

對於經典,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在現代社會中,有人對經典產生了誤解。比如《大學》裡有句話是: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有些房地產商人,就把「有土此有財」作為自己行為經典的解釋,拿到土地就能賺錢,賺了錢就有用。這是真正理解了經典嗎?

不是,因為緊接著後面還有兩句話:「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聚**散,財散**聚。

」所以只將「有土此有財」單獨拿出來是對經典的斷章取義的解釋。雖然可以在經典中找到一兩句讓你心安的話,但再往下讀一到兩行,馬上就會擊破這種幻想和誤解。

24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無不孝敬父母、贍養老人,並且推及尊敬師長、尊老愛幼,對國家也以中華兒女、炎黃子孫自居,將忠孝融合。可以說,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已經深深地認同「百善孝為先」,早已超乎貧富、名利和地位。從東漢時期開始,我國明確把孝和廉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曾湧現出黃香、董永等著名的孝子。

《大學》是一本教材,一本「初學入德之門也」的教材。對於「初學」者,也就是剛剛開始學習的人來說,它的入門地位是最高的,甚至超過《論語》和《孟子》。在全書的序言中還明確提出了它對前人的繼承作用:

「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那麼,這本道德的啟蒙教材到底交給我們什麼呢?首先,關於「三綱」,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本文開篇我就引用了這句經典,這也是《大學》的開篇。

《大學》的基本精神是什麼?結合現實談談對三綱.六證.八目的認識。 5

11樓:time青蛙玩遊戲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語出《大學》三綱: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個層次的自我實現,所以《大學》第一篇在末尾的時候又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談談對禮儀的理解,談談你對禮儀的看法

對現代禮儀的看法 體會社交禮儀是一種無聲的人際交往語言,它不僅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 涵養 教養和素質水 平,而且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它是我們個人發展 事業進步的需要,是社會時代的需要,是一門必 修課,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社交禮儀,現代禮儀慕課心得。作為一個剛剛學習過社交禮儀的大學生,我覺得受益匪淺。社...

談談你對山水畫的理解,談談你對山水畫的理解?

毛筆 墨汁,關鍵是宣紙都要準備好,然後鋪平了,開始胡亂畫,但是不要畫得太滿,內容大約佔紙張的61.8 還有,一筆畫下去一定要蒼勁有力,不能描,一筆下去,再醜都要自我讚美一下 這一筆恰到好處!很有內涵!最後,要是畫彩色的,顏色不能太多,就像女人帶首飾一樣,不要超過3樣。最後蓋個紅章就值錢了,總有欣賞你...

你對愛情的理解,談談你對愛情的理解?

你越是怕失去女生,你就不敢跟她聊天,約會,這樣你真的就會失去女生。酸苦辣都有但是你總會感覺幸福更多一些,當真正容入後,你會發現即使再苦再累,自己也很幸福,很開心 愛情就是尋覓,就是等待你前生註定的那次相遇。人生何時能夠得到知己?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人海茫茫,能走到一起,那是緣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