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313傾國傾城
全詩很多人都認為是杜甫反戰的名篇,其實不大準確。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當然有反戰的意思,但,別忘了前面有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兩句。挽強弓,搭長箭,為的是什麼?
打仗是也。兩句的意思很明確,修整武備,提高軍事威懾力,以預防戰爭。戰爭來了,咱們就有能力使敵方喪失戰鬥力或一舉擊斃敵方軍事首腦。
像這樣就可以把殺人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而保持各國的疆界。只有有能力制止侵略,才能避免過多地殺傷人命。這就是整篇詩意。
那麼詩人對戰爭的看法已經很明顯了,咱們要反戰,但絕不能畏戰或者避戰。能戰,方能言和!只有保持強大的軍事威懾力和攻擊能力,才能保全更多的人命。
反之,你沒有能力阻止戰爭,那就只能等著別人天天來打,何談殺人有限?詩人的軍事思想很有孫子兵法的戰略觀,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很深遠的積極意義。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前出塞表達了詩人對戰爭怎樣的看法
2樓:嬌愛睡懶覺的貓
前出塞開放分類: 詩詞、藝術、前出塞
前出塞九首
3樓:聶馳雪禾驕
《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徵,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隻如一首。詩中既表達了反對窮兵黷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
《前出塞》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什麼看法?
4樓:匿名使用者
《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徵,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隻如一首。詩中既表達了反對窮兵黷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
5樓:蟈蟈
《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巨集、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鬥生活的。唐人寫邊塞詩常以"塞"為題。
杜甫寫有《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後出塞》。天寶末年,邊將哥舒翰貪功於吐蕃,安祿山構禍於契丹,於是徵調半天下。巨大的戰爭災難和負擔落到了人民的頭上。
《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徵,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隻如一首。這裡選的是第六首。
詩中既表達了反對窮兵黷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
6樓:紫竹星萍
我認為是作者的看法是:"戰爭是無休止的,如果不能制止,死多少人又有何用呢?作者希望能夠用明確的方法來制止戰爭,而不是靠武力來奪取戰爭的勝利.
前出塞其六作者對戰爭有什麼態度
7樓: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
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前出塞》中哪兩句詩句說出了作者對戰爭的看法?
8樓:匿名使用者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古詩前出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9樓:卿
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
10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對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重用忠臣,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
11樓:匿名使用者
打仗的目的在於制止侵略,保家衛國,不在於濫殺無辜,任意擴張。
《前出塞》是( )代詩人( )所寫,其中「( ),( )」四句詩說明了作者對戰爭的看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前出塞》是(唐 )代詩人( 杜甫)所寫,「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四句詩說明了作者對戰爭的看法。
13樓:鳳凰冷羽
前出塞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寫,「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14樓:匿名使用者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前出塞》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寫,其中(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四句詩說明了作者的看法。。
杜甫《前出塞》的解析
15樓:心靈的感悟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前出塞:出塞,出征邊塞進行征伐。杜甫先有《出塞》詩九首,後又寫《出塞》詩五首,自己加「前」、「後」以示區別。疆:邊界。侵陵:侵犯,欺凌。
這是一首帶諷刺性的政論性詩。
《前出塞》九首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政策。本詩原列第六,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前四句脫胎於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且深得議論的要領。兩「當」兩「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隊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需並用。詩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
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只是對下文的襯托。
後四句才是詩篇的主旨所在,闡述了赴變作戰的終極目的。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作者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關不應為了殺伐。
「射馬」、「殺傷」、「擒王」,都應該是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興邊釁,亂動干戈,更不能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巨集正論,是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
全詩採用先抑後揚的藝術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諺謠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則以慷慨的語言直陳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道出「止戈為武」的本質。
這種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掉轉,實為順接的手法,看似矛盾,實為辨證。因為沒有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的侵略;但是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中主張既擁有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詩以議論取勝,立意高、正氣盛、富哲理、有氣勢。
16樓:笨笨熊也涅槃
以他人口吻表達自己看法。戰事之艱苦,將士之無奈。這九首詩寫的是戰中的眾生象、百相圖,從皇帝老官兒的好戰寫到底層士兵的報國,從剿滅敵寇的勝利寫到對封功行賞的蔑視,惟有或多或少的親經實歷,惟有點點滴滴的目睹耳聞,才能將萬花筒般的實景活脫脫的描摹出來。
杜甫的前出塞表達的什麼思想感情今天要答
17樓:忐
《前出塞》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看法:擁有強兵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應亂動干戈,侵犯異邦.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表達了作者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
出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出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出塞 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內容主要是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表達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 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 又流露了對朝廷不...
《出塞》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出塞二首 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 敘...
王昌齡的出塞後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渴望
但使來龍城飛將在源,不教胡馬度陰山。只bai要鎮守龍du城的飛將軍李廣還zhi活著,就不會讓胡dao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 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 不允許,教 字讀平聲 胡馬 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 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