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論河流地貌在水利建設上的作用——都江堰
1 都江堰的沿革
都江堰位於岷江中游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門外的玉壘山下,古稱湔堰。都江堰北面有一岷江的支流叫白沙河,古稱湔水,湔堰因此而得名。三國時,諸葛亮在都安縣(即原灌縣導江鋪)設堰官,繼續保護、維修古堰、發展農業,故將湔堰改稱都安堰。
又因流經郫縣地區的岷江稱郫江,所以,宋代時又將都安堰改為今日的都江堰。都江堰自古至今發揮了排洪、灌溉的巨大作用,灌溉面積現已達一千萬畝。
2 河流地貌在都江堰工程上的應用
李冰在平原地形上,採用分流導江,築堰引水方法修建都江堰時,合理利用地貌條件、河床形態對水流影響,成功地利用彎曲河床和分汊河床的發育規律指導工程建設,使工程建設建立在高度科學理論基礎上,具體表現分析如下。
2.1 合理利用地貌條件選址
古堰東部正是現在的成都平原,這個平原形似一把張開的紙扇向東南傾斜,而都江堰市城西一帶恰好處在扇形平原的頂端,海拔700多米(成都附近海拔400m左右),居高臨下。這種自然傾斜地形,是修建水利工程最有利的地形,它可以不打壩,只修堤,開渠引水灌溉。所以李冰合理利用了這個有利地形,確定在此修建都江堰。
2.2 彎道環流對金剛堤、魚嘴的建造作用
都江堰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構成(見圖1)。它們有機的組合,聯合發揮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減災的巨大作用。魚嘴與金剛堤連在一起,位於江心,它們的建造和作用與彎曲河床形態有密切關係。
金剛堤實質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魚嘴位於金剛堤的頂端,形如鯨魚之嘴巴,故名為魚嘴。魚嘴與金剛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為內江和外江,所以魚嘴與金剛堤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工程。從分水堤與金剛堤位於河床中心位置分析,這個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彎道環流的科學原理形成的。
如現在的分水堤東側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內江流經的部位,西側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經的部位。這裡的彎道環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
圖1 都江堰示意圖
sketch of dujiangyan project
侵蝕的和過境的大量泥沙,由環流的底流再搬運到凸岸堆積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積形成規模巨集大的江心洲(金剛堤),泥沙在洲頭不斷堆積、延伸,加之人工不斷對它們修築、加固和保護,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剛堤和魚嘴。金剛堤和魚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為分汊型河床。尤其魚嘴的存在意義,在於發揮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較低,河流主流線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將約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內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量,簡稱「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節,岷江水位相對升高,河流主流線相對變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將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內江。
顯然,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剛堤)和洲頭(魚嘴)的分水分沙特點,又利用了內江具有平面彎道環流洩水特性,創造的科學分水方法。
2.3 河流動力均衡原理的科學應用
飛沙堰和寶瓶口的工程建設,科學地利用了河流動力均衡原理。飛沙堰位於金剛堤南端成一低矮的人工沙堤(實為一潛壩),為什麼飛沙堰要修在金剛堤南端?這是因為內江流水遇到虎頭巖的撞擊後自然形成渦流,這股渦流徑直向西南方向(現在的飛沙堰位置)流去,多餘洪流和泥沙也隨之洩入外江,可見這位置正是保證內江洪流和泥沙排洩的最佳方向和位置,因此,決定在金剛堤南端修建飛沙堰。
飛沙堰的作用一是起排洪排沙作用,二是起擋水作用,保證內江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以保證成都平原灌溉有足夠的水量,如無此壩,內江水會大部分洩入外江,所以後人總結為正面引水,側面排沙,但必須要求飛沙堰壩面要低。李冰根據河流動力均衡原理歲修內江的經驗是「低作堰」。所謂低作堰,是指每年維修飛沙堰時,要保證飛沙堰始終保持在一定高度上,堰頂不能加固過高,即堰頂宜低不宜高。
因為堰頂高了,造成排洪排沙不暢,使內江泥沙沉積加劇,洪澇頻繁,而堰頂低了,減少障礙,有利於排洪排沙。究竟堰頂低到什麼標準合適,要根據寶瓶口的「水則」與灌區需水量的多少而定。現在的堰頂平於水則十五劃(每劃一市尺)是堰頂最合適的高度標準(現在飛沙堰的相對高度實為2m)。
如果內江水位高出水則十五劃,堰頂也高出水則十五劃,對內江排洪不利,灌區就要鬧水災;相反,內江水位低於水則十五劃,堰頂也低於十五劃,內江大部分水流就會流入外江,灌區就缺水,影響灌溉農田,只有堰頂平於水則十五劃,恰到好處,灌區不澇不旱。
內江引水的咽喉工程---- 寶瓶口,它與飛沙堰二者有機的組合,共同承擔了排洪減災,保障灌區用水功能,其原理也是科學地利用了河流動力的均衡原理。如寶瓶口西邊凸出而高大的離堆山崖起到了阻擋內江洪流的作用,寶瓶口起到增加洩水的作用。如洪峰期間,一部分洪流遵照寶瓶口明文規定的「水則」,規規矩矩地從寶瓶口流出,保證成都平原灌溉用水,其餘的洪流被迫通過飛沙堰,人字堤流向外江,起到了排洪減災作用。
由此可見,飛沙堰和寶瓶口排洪、輸水功能,完全是李冰科學地利用了河流動力均衡原理而巧妙設計的水利工程。
2.4 「深淘灘」的理論依據分析
李冰為避免內江河床泥沙淤積,除採取側面面排沙方法外,還總結出「深淘灘、低作堰」的方法,對內江河床淤積的泥沙每年進行一次淘挖,稱為歲修。所謂「深淘灘」,就是對內江河床淤積的泥沙必須清除淘挖到一定的深度。究竟淘挖到什麼深度合適?
據傳,李冰為了找到這個合適深度,曾多次觀測、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深度,在這個深度的位置河床底下,曾埋了一個石馬作為標記(現代改為三個臥鐵),要求以後每年歲修,淘見石馬淘沙就終止,即淘沙達到了標準深度。由此可見,石馬所埋深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也是衡量歲修工程質量的標準。這個深度為什麼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只有用河床平衡剖面理論來解釋為妥。因為李冰深淘灘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內江來沙輸沙處於年內平衡狀態,即一年內河床衝淤平衡,這就要求河床縱剖面必須達到平衡剖面狀態,深淘灘的最終目標就是內江河床相對處於平衡剖面狀態,河床不淤積,為了使河床達到此狀態,必須藉助人為的疏浚淘沙措施,方能實現,所以每年歲修淘沙,必須淘挖到石馬埋深處(河床平衡剖面位置)。假若淘挖深度淺於石馬埋藏深度,河床仍繼續淤積抬高,對排沙不利,而且影響外江和內江的流量分配;若淘挖超過此深度,等於人為的相對降低了河床臨時侵蝕基準面,河流的活力復活,侵蝕作用反而加強,泥沙增多,加重了排沙的負擔,會使輸沙、來沙失去平衡。
所以,李冰深淘灘確定的石馬埋藏深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理論問題,是河床平衡剖面理論應用於水利工程上的偉大創舉。
3 結語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質量高,效益好,千古不廢,聞名中外,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科學理論的結果。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工程時,不僅利用了水力學理論,尤其成功地應用河床平衡剖面理論和河流動力均衡原理,創舉的「深淘灘、低作堰」的方法,實踐證明是非常先進的科學方法和理論,是我國古代最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科學價值意義深遠。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它,努力發展現代科學,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作用,將河流地貌理論更好地運用於水利建設中。
2023年長江等大江大河洪災發生的原因之一,是河床平衡剖面被破壞,借鑑都江堰歲修經驗,今後必須加強對大江大河河床平衡剖面的研究和對河道歲修的力度,恢復和保持河床處於相對平衡剖面狀態,以避免洪澇再次發生尤為重要。
2樓:匿名使用者
都江堰介紹很全
長征的偉大意義是什麼? 20
3樓:匿名使用者
一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二 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儲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三 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4樓:匿名使用者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一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二 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儲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三 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5樓:耍賴的瘋子
長征首先是人與三種極限的鬥爭:一是與人的生理極限的鬥
爭,二是與人的心理極限的鬥爭,三是與自然極限的鬥爭。先說說理由 :
一、長征是人與人的生理極限之間的鬥爭。
長征為時一年,走了兩萬五千裡,途中作戰兩萬多次,可以說是無時無刻的不面臨著戰鬥。有的是一天之中幾次戰鬥,有的戰鬥一打就是幾天。戰鬥間隙就是那漫長的行軍,極少有休整時間。
關於長征,有這樣一組數字:「**紅軍,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於打大的決戰,有235天用於白天行軍,有18天用於夜晚行軍;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軍37公里;共翻越了18條山脈,其中5條山脈終年積雪;渡過了24條河流;穿越了11個省;佔領過大小62個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出發時有8.6萬人,到達陝北時,僅剩6500人,平均每行進1公里就有3至4位戰士壯烈犧牲。
」這還是平均數字,急行軍時還要驚人。拿飛奪瀘定橋為例,紅軍戰士以疲憊之軀,一晝夜強行軍二百四十里,而且還都是崎嶇蜿蜒的山路,非戰鬥減員非常大。這是對人的生理極限的挑戰,即便是沒有戰鬥,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項運動能如此考驗人的生理機能。
二、長征是人與人的心理極限之間的鬥爭。
長征途中每天都有人生病,有人掉隊,有人犧牲。每時都有可能被子彈擊中,每刻都有可能被疾病吞噬,途中不停的有戰友掉入萬丈深谷和茫茫沼澤,一覺醒過來後就會發現同伴悄悄的離去,一坐下去就會有人再也站不起來。最痛心的莫過於那些經過九死一生到達陝北的紅軍戰士,敵人疾病雪山草地都未能將他們征服,幾個帶著麩皮的饅頭卻奪去了他們無比年輕的生命(長時間的飢腸轆轆早已使腸胃薄得像一張紙,再加上極其匱乏的醫療條件,才會有這種悲劇發生)。
這種心理挑戰不是一天,而是368天!
諸君不妨自問一下,你能迎接這種心理極限的挑戰嗎?
三、 長征是人與自然環境極限的鬥爭。
氣候除了熱帶和極寒帶,地表除了沙漠和海洋,連續走了368天共計2萬5千里,紅軍什麼都經歷了。如果能有人比他們經歷得更多,那就只有極少數職業探險家了。但紅軍是一支執行武裝任務的軍隊,不是職業探險家。
而且他們沒有時間沒有金錢沒有藥品也沒有裝備,更沒法和職業探險家們比。這是與自然環境極限的殊死抗爭,不管是誰想要否定都只能是睜著眼睛說夢話。
這樣看來長征就不難理解了。挑戰自然、挑戰自我、挑戰極限,這就是長征帶給70年後的人們的第一認識或感性認識。現在不是流行野外生存、極限運動嗎?
這些運動的目的不就是挑戰自然、挑戰自我、挑戰極限嗎?
當然這未必能讓人人理解,特別是對於一個喜歡安逸生活的人更是無法理解。現在很多國人只對現實感興趣,對過去對未來沒有興趣;只對享受賺錢感興趣,對吃苦付出沒有興趣;只對有利可圖的感興趣,對事不關已的沒有興趣……這樣的人,有資格談論長征嗎?
至於對長征的理性認識,現在有些不同意見。但在遙遠的上世紀三十年代,有那麼一群人,為了一種信念一種理想,上刀山下火海,心甘情願毫無怨言的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這種精神即使你不能認同,也絕對應該尊重。
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沒有一點精神將一事無成。長征是波瀾壯闊的史詩,是無與倫比的傳奇,它前無古人,它後無來者,它既不可複製,更無從假設。尊重客觀事實,才是我們尊重歷史的唯一選擇。
將這種樸素的認識加以昇華,就是一種偉大的長征精神,一種為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小部分人的精神,一種為了理想信念而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一種默默奉獻不圖任何回報的精神,一種捨棄名利、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精神,一種大公無私、寧死不屈、甘當苦行僧的精神,是一種排除萬難不惜代價奪取最後勝利的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這樣的精神,尤其是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缺乏過這種精神。
這種精神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演過很多次,這種精神一直在保佑民族前行。正因為中華從來就不缺乏憂國憂民、高風亮節、以天下為已任之士,所以華夏能繁衍生息五千年而不止。他們的名字都被記在書中,頌在口中,聽在耳中,刻在心中。
他們的精神與長征精神相同之處不是太多太多了嗎?所以長征精神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特例,它是中華深厚的人文積累的必然,是民族精神氣節特性凝聚的必然,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集中爆發的必然,沒有這種底蘊就不可能有空前絕後、驚世駭俗、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徵。
向長征途中的烈士致敬!向所有掩護、幫助紅軍的國人致敬!向所有老紅軍致敬!
您們的壯舉寫就了一個詞叫長征,您們的意志凝聚了一種力量叫長征精神,您們的業績將永永遠遠激勵後人奮勇前行,您們的名字將永永遠遠和巍巍華夏一起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有關都江堰的故事,都江堰都有什麼故事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 湔堋 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 湔山 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 堋 都江堰就叫 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定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 都安堰 同時,又叫 金堤 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
都江堰的興建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永恆工程 的世界科技史意義上世紀70年代,羅馬尼亞來的客人蔘觀都江堰後,讚歎這工程是 永恆的工程 告訴人們的是,什麼是永恆 面對著都江堰,放眼世界,人類歷史上 這就是永恆 這個外國人的驚歎,我想應是外國人蔘觀都江堰後的共識。放眼世界,人類歷史上建立的偉大工程不知多少,留存至今的又...
關於都江堰的問題,為什麼要修建都江堰
首先應該說明現代的都江堰,早已經不是二千多年以前建造的那個都江堰了。當年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雖然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但是,如果拿今天的觀點客觀的看,那只不過是用石頭和竹筐組合起來的分水閘和引水渠道。由於建築材料落後,都江堰維護就顯得十分重要,必須每年進行 歲守 而且每隔幾年就進行一次大修。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