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灘新約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遠勝於其他節日,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相互關係的意義。
相關介紹: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
擴充套件資料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今天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不論元宵、彩燈、煙花如何變化出新,這些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風俗依然沒變。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它始終是人們心中割捨不斷的情愫。
2樓: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襄樊人歷來在元宵節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一般在正月十五這天,民間都會有猜燈謎活動。「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
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節日特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初稱為"湯圓",後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常見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徵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3樓:ch陳先生
元宵節的含義是:一元復始,永珍更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一個浪漫節日。在封建傳統社會,元宵節為未婚男女提供了相互瞭解的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外出參加免費活動,但她們可以在節日期間一起出來玩。
元宵節只是友誼的一個機會。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正月十五在西漢已被重視,然而,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間節日是在漢魏以後。東漢時期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正月十五鬧元宵。鳴禮炮,放焰火,看花燈,猜燈謎。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月圓才團圓。這一天應該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是什麼意思?
6樓:秀我
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裡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元宵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個以燈為俗、擺龍舞獅的日子,也是民間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分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說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張燈結綵
自從元宵節張燈之俗形成以後,千百年來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這天晚上,遊玩觀燈的百姓不計其數。大家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
7樓:匿名使用者
正月十五是指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正月就是一月,也就是一月十五日,在中國古代將這一天命名為「元宵節」,又叫「春燈節」「上元日」等等,追溯起源,元宵節是因佛教裡有正月十五這天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習俗,西漢時期,提倡佛教,所以漢明帝要求達官貴人和普通老百姓,在這一天都要點燈敬佛,流傳至今,就成了中國傳統節日。因為中國幅員遼闊,所以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但是大致是一樣的,基本上就是吃元宵,點花燈,猜燈謎,等等。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進入過年的期間,過了正月十五,這個年就基本過完了,商鋪該開張了,做事的也該做了,從正月十六起,就從節日的氣氛中脫出來了,進入正常的生活節奏裡。
另一說法,正月十五又叫上元日。七月十五為中元,八月十五為下元,這三元是指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點燈相慶。上元又有第一個月圓之日的含義。
不知我的解釋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8樓:yang洋洋洋洋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
「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話燈聯
元宵節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緻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
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9樓:何方小弟
正月十五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新春期間的節日活動也將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月亮、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節日特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初稱為"湯圓",後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常見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徵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偷菜節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
偷菜不怕被發現,被份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巴烏節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
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話動,無固定節日。舊時人們狩獵歸來收拾獵物,獸頭給狩獵的指揮,獸皮給獵獲人,肉則燒烤,其間獸頭前、獸皮跟、眾人從,圍火堆重現打獵動作。肉熟以後,眾人分食。
後來逐漸演變成固定的節日。節日中的巴烏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鉈鑼和十二支嗩吶(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推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
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獰獵動作。節日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正月十五有什麼習俗,正月十五是什麼風俗習慣
1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元宵也由單一餡料演變成了各色餡料,例如豆沙 芝麻 玫瑰 核桃 棗泥 豬肉 白糖等,而且烹飪方式也發生了不少的改變,例如湯食 蒸食 炸食等烹飪方式。2 放天燈 天燈,又稱為孔明燈。在傳統習俗中元宵節是需要燃放孔明燈幫助營造節日氣氛的,而且有傳說在孔明燈...
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正月十五是什麼節
1 農曆正月十五日 被稱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小正月 元夕或燈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2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 夜 為 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一 正月十五習俗 1 元宵節舞龍舞獅 龍是吉祥的神話動物...
正月十五為什麼不能包餃子,正月十五為什麼不能包餃子?
沒有聽過,還有這種說法嗎,不是說十五的月亮圓,一般會吃餃子嗎 你這是又聽了哪位大師指點。誰說正月十 能吃餃子呢。我們北方人喜歡吃餃子,今天我就是吃餃子。今天我是豬肉大蔥餡餃子。沒有準備元宵吃餃子!餃子就酒越吃越有!你要吃的下湯圓還吃得下餃子,我沒有意見。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都是吃了元宵,湯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