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燕子_王
拔山扛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聲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勢
力能扛鼎
嚴重九鼎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現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於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影象進奉。夏禹於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影象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徵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後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徵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後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並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一故事發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說九鼎後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隻鼎掉進了泗水。
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問鼎 《漫畫問鼎》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問鼎三甲、問鼎中原、問鼎拳王寶座等等,其實問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時代楚莊王向王孫滿問鼎的歷史故事。楚莊王故意在洛水附近邊界駐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就向王孫滿打聽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很有技巧地回答說:天子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他有德行而非因為有鼎,並歷舉夏商朝君主為例,以說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雖大亦輕。
周室雖漸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統治者,所以鼎的輕重是不可隨便問的。楚莊王問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這就是鼎對國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鼎而食」 和「鐘鳴鼎食」
古代的貴族通常用鼎來煮肉,把不同類的肉分用幾個鼎來煮,熟後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說法。
另外,到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造鼎做為祭祀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較陶器困難得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就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徵,所以又以「鐘鳴鼎食」代表貴族的生活。
2樓:匿名使用者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聲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勢
力能扛鼎
嚴重九鼎
夏傳九鼎
和鼎有關的成語和故事
3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成語】: 三足鼎立
【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解釋】: 象鼎的三隻腳一樣,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故事】: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劉備被迫南撤,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諸葛亮認為可以聯吳抗曹。
孫權多謀善斷,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於是與蜀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號稱80萬大軍,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4樓:美秀時尚
和鼎有關的成語和故事 :
一言九鼎、
匡鼎解頤、
鼎食鳴鍾、
鼎鑊刀鋸、
鐘鳴鼎重、
一語九鼎、
五鼎萬鍾、
天下鼎沸、
山林鐘鼎、
三足鼎立、
大名鼎鼎、
群情鼎沸、
商彝周鼎、
大烹五鼎、
負鼎之願、
刀鋸鼎鑊、
調和鼎鼐、
鳴鐘食鼎、
言重九鼎、
人聲鼎沸、
商彝夏鼎、
鳴鐘列鼎、
鼎鐺玉石、
鐘鳴鼎食、
春秋鼎盛、
牛鼎烹雞、
笙歌鼎沸、
鼎鐺有耳、
鼎折覆餗、
彝鼎圭璋
有關蛇的成語和典故
5樓:老鼠耐光
1、龍蛇混雜
【拼音】: lóng shé hùn zá
【解釋】: 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
【出處】: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皁帛難分,龍蛇混雜。」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文殊》:「凡聖同居,龍蛇混雜。」
2、打草驚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釋】: 打草驚了草裡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出處】: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3、牛鬼蛇神
【拼音】: niú guǐ shé shén
【解釋】: 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後比喻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壞人。
【出處】: 唐·李賀《李賀集序》:「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4、蛇行鱗潛
【拼音】: shé xíng lín qián
【解釋】: 比喻行動極為謹慎隱蔽。
【出處】: 汪東《刺客者校軍人論》:「刺客者,懷彈丸,淬匕首,蛇行鱗潛,如螳螂之捕蟬,恐其有警而飛翔。」
5、草蛇灰線
【拼音】: cǎo shé huī xiàn
【解釋】: 比喻事物留下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
【出處】: 《花月痕》第五回回評:「寫秋痕,採秋,則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線,馬跡蛛絲,隱於不言,細入無間。」
和鼎有關的成語典故
6樓:達產被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一般指三國時期(220—280年)時期的魏、蜀、吳三國。成語解釋【成語】:
三足鼎立 【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解釋】: 象鼎的三隻腳一樣,各立一方。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和鼎相關的成語和故事
7樓:匿名使用者
一言九鼎、
匡鼎解頤、
鼎食鳴鍾、
鼎鑊刀鋸、
鐘鳴鼎重、
一語九鼎、
五鼎萬鍾、
天下鼎沸、
山林鐘鼎、
三足鼎立、
大名鼎鼎、
群情鼎沸、
商彝周鼎、
大烹五鼎、
負鼎之願、
刀鋸鼎鑊、
調和鼎鼐、
鳴鐘食鼎、
言重九鼎、
人聲鼎沸、
商彝夏鼎、
鳴鐘列鼎、
鼎鐺玉石、
鐘鳴鼎食、
春秋鼎盛、
牛鼎烹雞、
笙歌鼎沸、
鼎鐺有耳、
鼎折覆餗、
彝鼎圭璋
夏商周關於鼎的成語典故
8樓:銘越塗料小郭
莊王問鼎,夏傳九鼎,項羽扛鼎,鼎足三分
莊王問鼎
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建立了周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親戚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許多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住整個天下.諸侯勢力興起,互相爭奪霸權.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相繼稱霸.
楚國的穆王死後,兒子旅即拉,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楚莊王整頓內政,厲行改革,國家漸漸富強起來.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出兵滅了庸國,第六年打敗了宋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帶兵攻打陸渾的戎族,路經東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舉行了一場旨在炫耀武力的閱兵式,威脅周室,似乎有取而代之之意.
金鼓聲嚇壞了有名無實的周天子,他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到城郊去慰勞楚軍.作為東道主的王孫滿與遠道而來的霸主楚莊王,進行了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楚莊王咄咄逼人地說:
「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為傳世之寶,聽說陳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狀大小與輕重如何?你講給我聽一聽.」
王孫滿聽出了這話裡的弦外之音,十分嚴肅地回答;「夏、商、週三代是靠德來維持的,**是靠鼎呢?從前,大禹統治天下的時候.九個州都送來了州產的青銅,鑄了九鼎.夏桀無道,鼎為商所有,商紂暴虐,鼎又傳到了周.
如果有道德,鼎雖小也重,若沒有道德,鼎雖大也是很輕的.從成王把鼎定在郟鄧算起,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現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了,但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
王孫滿不卑不亢地答覆,替莊王清醒了頭腦,也打消了他的非份之想.他也自知還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辭而去.這是一段人們較熟悉的歷史典故,後人常用「問鼎」,表示覬覦政權,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就是由此而來.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現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於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影象進奉.夏禹於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影象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徵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後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徵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後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並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一故事發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說九鼎後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隻鼎掉進了泗水.
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扛鼎大力士:項羽
「扛鼎」即用手舉鼎,與現代舉重頗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從戰國到漢代都以「扛鼎」作為舉重訓練的方法,《說文》:「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史書中曾有「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的記載.
「力拔山兮氣蓋世」、 「長八尺餘」的項羽「力能扛鼎」的傳說則見於漢代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可見,項羽曾是雙手託舉青銅鼎的大力士.
鼎足三分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與鼎有關的成語和典故
9樓:柯運旺諸琬
拔山扛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聲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勢
力能扛鼎
嚴重九鼎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現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於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影象進奉。夏禹於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影象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徵九州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後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徵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後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並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一故事發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說九鼎後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隻鼎掉進了泗水。
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問鼎《漫畫問鼎》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問鼎三甲、問鼎中原、問鼎拳王寶座等等,其實問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時代楚莊王向王孫滿問鼎的歷史故事。楚莊王故意在洛水附近邊界駐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就向王孫滿打聽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很有技巧地回答說:天子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他有德行而非因為有鼎,並歷舉夏商朝君主為例,以說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雖大亦輕。
周室雖漸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統治者,所以鼎的輕重是不可隨便問的。楚莊王問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這就是鼎對國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鼎而食」
和「鐘鳴鼎食」
古代的貴族通常用鼎來煮肉,把不同類的肉分用幾個鼎來煮,熟後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說法。
另外,到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造鼎做為祭祀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較陶器困難得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就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徵,所以又以「鐘鳴鼎食」代表貴族的生活。
鼎什麼什麼盛的成語,一和鼎有什麼成語
詞 目 三足鼎立 發 音 s n z d ng l 釋 義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出 處 史記 淮陰侯列傳 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詞 目 一言九鼎 發 音 y y n ji d ng 釋 義 九鼎 古代國家的寶器...
帶有鼎字的詞和成語帶有鼎字的四字詞和成語
拔山扛鼎 扛 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嘗鼎一臠 鼎 古代炊具,三足兩耳 臠 切成塊的肉。嘗鼎裡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個鼎裡的肉味。春秋鼎盛 春秋 指年齡 鼎盛 正當旺盛之時。比喻正當壯年。大名鼎鼎 鼎鼎 盛大的樣子。形容名氣很大。刀鋸鼎鑊 刀 鋸 古刑具,也指割刑和刖刑 鼎鑊 古炊...
帶有 鼎 的成語,帶鼎字的成語有哪些
春秋鼎盛 春秋 指年齡。指年富力強,精力充沛 鼎鼎有名 鼎鼎 盛大的樣子。非常有名 鼎足而立 鼎 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圓形有三足兩耳。帶鼎字的成語有哪些 牛鼎烹雞 四海鼎沸 染指於鼎 鑄鼎象物 鼎成龍升 鼎足之勢 鐘鼎之家 擊鐘鼎食 三牲五鼎 鼎足而立 鼎鑊如飴 負衡據鼎 潛圖問鼎 香火鼎盛 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