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發生的故事

2021-03-04 00:28:20 字數 5659 閱讀 4807

1樓:熱心網友

1、張騫出使西域

在公元前168~142年,匈奴不斷對當時西漢的北部邊境形成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便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將匈奴趕回漠北去。

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

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2、蘇武牧羊

這個故事講了漢武帝時,蘇武被任命為使節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蘇武,並百般利誘勸他投降,蘇武寧死不屈。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飢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

單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為所動,匈奴首領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邊上去放羊,還對他說:「什麼時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漢朝去!」蘇武來到北海,每天一邊放羊,一邊遙望前方漢朝的方向。

他撫摸著出發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那支使節,思念家鄉親人和朝廷,就連晚上睡覺時也緊緊地把使節抱在胸前。日子一長,使節上的毛都脫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

3、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已成為歷史,新「絲綢之路」正等著我們開闢。

4、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在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5、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公元前119年),將遊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開啟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程序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開始互相**、文明的交流日益繁多。

2樓:軍淑英針寅

秦朝滅亡以後。漢朝建立了統一的中國,漢朝從建立之初就揹負著與匈奴鬥爭的使命。匈奴綺常襲擊漢朝的北部疆域,以致於發生了漢高祖劉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圍事件。

自此以來,漢朝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贈送許多物品,並下嫁了王女。漢武帝在公元前159年,漢武帝即位,此時,漢朝國內安定,綺濟繁榮,漢武帝便開始採取積極的對外政策。其一是計劃擊敗匈奴,保持北部邊疆的安定。

其二是相與西方通商。要實施這個政策就必須與大月氏結成聯盟。據說大月氏的首領被匈奴所殺,因此,他們非常仇視匈奴。

與大月氏達成聯盟來夾擊匈奴,張騫就是被選拔出來的使者。張騫西行:公元前138年,張騫與匈奴出身的甘父帶領百十來人從長安出發,在出了漢朝疆域後不久便被匈奴捕獲。

匈奴單于讓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流放於漠北草訽。張騫在此度過了十幾年,並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卻一直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漢朝使者的使命,最後終於找到機會逃了出來,綺過大宛、康居,終於到達了已在阿姆河流域定居建國的大月氏,可是,到了大月氏之後才發現大月氏已綺滿足於這塊水草豐美的地方,已失掉了向匈奴復仇的意志。張騫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後,見遊說不成便踏上了歸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1年以後,匈奴發生內亂,張騫乘機逃脫,於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發13年後,終於返回了長安。

3樓:殘影劍訣

(一)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曆代王朝,為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係,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係,稱為「冊封體制」。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係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公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王絳賓也想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

絳賓向烏孫和漢朝派出使團進行遊說,最後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後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4樓:民間秋草

公元前115年,一個天高氣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著戎裝的將軍正在安息國邊境守候。將軍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後兵馬不計其數。這浩浩蕩蕩的大軍奉安息國國王的命令,正在迎候遠道而來的友好使節。

東方隱約傳來一陣陣丁零丁零的駝鈴聲,士兵們循著鈴聲望去,遠處出現了一支駱駝隊,駱駝隊前面飄揚著鮮豔的旗幟。

「來了!來了!」安息國士兵歡呼起來。

「列隊歡迎!」將軍發出了命令。

騎兵迅疾分列兩隊,一左一右,擺成夾道歡迎的陣勢。樂隊奏起了軍樂,人群一片歡騰。

中國使者從騎著的駱駝上下來,右手高擎節杖,滿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將軍翻身下馬,立正高呼:「本將軍奉命率官兵歡迎大漢國使者!

」中國使者抱拳,作揖還禮:「有勞將軍遠迎。我是博望侯張騫的副使,謹代表大漢皇帝向安息國國王陛下致敬!

」將軍還禮表示感謝。

中國使者指著身後的駱駝隊,說道:「這是大漢皇帝敬贈安息國國王陛下的一點薄禮。」只見每峰駱駝的背上都馱著兩個大包袱。開啟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

安息國將軍高興地連連點頭,說道:「盼望已久的大漢使者終於到了!我謹代表安息國國王陛下,向大漢皇帝的使者贈禮。

」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兩個大禮盒。開啟一看,裡面裝著許多特別大的鳥蛋,每個足有斤把重。這是當時中國沒有的鴕鳥蛋。

中國使者正要道謝,將軍又把手一招,走上兩個人來,原來是魔術師。打頭的一個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裡,頓時吞了下去。只見他一拍肚子,匕首又從嘴裡吐了出來。

第二個則張開大口,噴出一團又一團火苗。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人們都看得驚呆了。將軍含笑說道:

「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特地讓他們前來助興。」

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說:「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絡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絲綢之路的故事

(一)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曆代王朝,為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係,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係,稱為「冊封體制」。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係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公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王絳賓也想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

絳賓向烏孫和漢朝派出使團進行遊說,最後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後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二) 商人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群體,是絲綢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動力量,對溝通東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長途販運是古代商人獲得利潤的重要方法,商業利益驅動他們冒險遠行,他們在進行**的同時,亦為東西方傳遞了不同的觀念、文化和物產。

在中國的歷史文獻記載中,中亞地區的民族都是經商的行家,甚至在北方的遊牧民族背後,往往有中亞的商人集團在活動。漢唐時期(公元前2世紀-公元10世紀初),著名的中亞商人是粟特人,他們組成商隊往返中國與中亞地區,他們信仰祆教,祆教領袖同時就是商隊的首腦。他們不僅為中國和西方提供了新鮮的貨物,也給中西方帶來了特殊的文化。

遠方國度的使者,有時就是由商人擔任的,在給中國皇帝進貢的同時,實際上也從事**活動。著名的使者馬可孛羅(marco polo)就是商人家族出身。

(三) 在絲綢之路上,不為利益只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艱險往來各地的是宗教僧侶。他們之中,以佛教僧侶最多,既有來自西域向中國傳播佛教的高僧如鳩摩羅什,也有中國高僧如法顯、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教教義和經籍的。此外,東來的還有摩尼教僧侶、景教僧人。

粟特人的商隊首領往往就是祆教領袖,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稱他們為「薩寶」。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侶,如長春真人丘處機。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驅動力,但這些僧侶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幫助世人擺脫苦海。

結果,由於他們的努力,絲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來的刺激而有所變化和發展。比如,沒有佛教的傳入中國,中國的道教就很難產生,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四)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

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後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後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

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後,把所得佛經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遊天竺國記傳》。

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係的重要著作。

(五)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陳,名禕。13歲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

他為了追求佛教學問,遍訪名師,到處遊歷,對當時中國佛學各個門派的理論都曾接觸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於是決定到印度求訪佛經,參驗真理。

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典,即經、律、論三種經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

最後,玄奘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長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領朝臣出迎,長安更是萬人空巷。歸國以後,玄奘專心翻譯帶回的佛經,前後共譯出75部,1,335卷。他創立了法相宗佛教學派,培養了一批著名**。

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根據自己的遊歷,寫下了《大唐西域記》,是記錄當時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珍貴典籍。他的平生事蹟,則記錄在他**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取經歷盡艱險,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動著後人,特別是根據他取經的故事寫成的《西遊記》更令他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六)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他的父親是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

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天資聰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

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在涼州(今武威),後到長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後秦姚興更尊羅什為國師。他在長安主持佛經翻譯,先後翻譯佛典35部共294卷。

他的工作,改變了以往中國佛經只有零星翻譯的歷史,使得大乘經典都有中譯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經翻譯的樸拙風氣,使中文佛經達到了意義通達的水準。他還培養了一批極有建樹的佛教學家,歷史記載,他的門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鳩摩羅什把中國的佛教歷史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絲綢之路的故事,絲綢之路的故事200字

絲綢之來路,簡稱絲路。是指源西漢 公元bai前202年 公元8年 時,du由張騫出使zhi 西域開闢的以長安 今西 dao安 為起點,經甘肅 新疆,到中亞 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這條道路也被稱為 西北絲綢之路 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 絲綢之路 名稱的 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

絲綢之路的故事,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去大月氏的道路是絲路。一路上,張騫一行歷盡艱險,兩次被匈奴扣留,十三年後回到長安。回來時,他身邊只剩下2個人,胡人助手和在西域娶的胡妻。唐三藏曆盡千辛萬苦,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到達天竺,印度,他所走的這條路,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路線 ...

絲綢之路上有哪些古城 緊急 絲綢之路上的古城古國都是那些?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 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是出陽關 今甘肅敦煌西南 西行,經鄯善 今羅布淖爾附近 沿崑崙山的北麓,經過於闐 今和田 莎東 蒲犁 今塔什庫爾幹 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 今羅馬共和國 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