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寫作背景是什麼

2021-05-19 02:11:35 字數 5893 閱讀 7424

1樓:張敦揚小男神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2023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一、全文

《鄉愁》

余光中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二、賞析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對映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裡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

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

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很顯然,這首詩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後順承的,即: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幾個標示時間的短語,都明確出現在這首詩每一小節的第一行。

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和疊詞運用的重複,這樣,參差的長短句就在對稱的整體結構中,使詩歌形成一種類似**的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和抒情節奏,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三、作者簡介

余光中(2023年10月21日—2023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202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2023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

其間兩度應美國***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

2樓:淺愛如冰

2023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並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最主要的背景:

2023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3樓:刀逸馨叢軒

記者鄧卓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

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前天,余光中先生應邀前往香港主持講座,在當天下午的「獅子山詩歌朗誦會」上,78歲的餘老同鄭愁予、岑昆南、蔡炎培等三位著名詩人及香港文學獎冠軍詩人,與大眾一起分享新詩的朗誦與欣賞心得。

「情人」香港風韻依舊

話閘子從他對「情人」香港的印象開始。餘先生笑稱,說香港是「情人」,源於其在《從母親到外遇》的文章裡有此一提。「香港是情人,因為我和她曾有12年的緣分,最後雖然分了手,卻不是為了爭端。

」「那10多年,是我收穫最大的時期。當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的時候,我出了好多的作品。香港緊靠內地,又與西方文化聯絡緊密,中西交匯,古今銜接,無論是自然景色,還是人文景觀,都值得欣賞。

」30多年過去了,香港,在余光中的眼裡,仍像昔日的「情人」一樣,「混血美人」,驚豔無減、風韻依舊。

鄉愁也有很多層次

余光中的鄉愁詩歌,被認為是臺灣文人中最深沉、最悲慼,也是最細膩的,尤其是關於兩岸的離愁。到底是什麼引發了詩人如此深厚的鄉愁情結?「鄉愁、鄉情,以中國文化、歷史、地理等為背景的這類詩,我至少寫過100首以上;《鄉愁四韻》後來還被譜曲。

」余光中回憶說,「我的大學時代,一半在內地,一半在臺灣完成。離開內地時,我已經20多歲了,那時我的中國意識已經很深了。如果只有十二三歲的話,對文化的認同,歷史的感覺不夠,當然寫不出像《鄉愁》這類作品。

但作為一位青年,當時對中國文化藝術等,都已經有了清楚的認識。」

在餘先生看來,「鄉愁」有著不同的層次,像同鄉會之類的鄉愁,是地理上的鄉愁;而更高層次的,則包括文化、歷史、習俗的鄉愁,對文化傳承、對歷史背景的認同。「鄉愁可大可小,可以平面,可以立體。不過,文化人的鄉愁,更包括文化的和歷史的。

」兩岸文脈不容割斷

不過,余光中也不諱言其擔憂:「在臺灣,除老一輩的民眾外,在臺灣長大的青少年,如果沒去過大陸,只能從父母或祖父母口裡聽到以前的種種,他的鄉愁情結就要少些。臺灣是個小島,外來文化的衝擊較大,如果他們不讀文言文,又被西化了,自然會與祖國文化漸行漸遠。

」「兩岸同文同種,一脈相承。文化作為連線的紐帶,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這是任何人無法割斷的。在臺灣,我們同樣過春節、一起拜媽祖,方言是閩南話,中國文化哪會那麼容易被去掉?!

」餘先生斷然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急於要積分,請設問最佳答案。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具體的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了,變成具體可感的東西,表達作者渴望與親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

「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

「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余光中的這首詩,把與緊緊地聯結在一起,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附贈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裡,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愁緒比喻為墳墓;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陸的強烈望。

2、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 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以「鄉愁詩人」著稱,他的一首意蘊深刻,家喻戶曉的《鄉愁》更是寫出了海外遊子的思歸之情,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

一、濃重的文化尋根情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余光中的《鄉愁》從兩個方面著重表現了對祖國大陸的這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者叫作葉落歸根情結。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國詩歌強調含蓄,強調藉助意象來表現情與思。余光中先生藉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技巧,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可感的,和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息息相關的意象:

「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並且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小時候與祖國母親分隔兩地是由於國家政策關係,那時只能通過書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樞紐,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寫下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蘊含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苦難與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後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

本應幸福,溫馨而甜蜜的婚姻卻變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獨,一張張舊「船票」飽含和多少空虛的歲月和相聚的感動,一張張舊「船票」割斷了無數鴛鴦夢。而最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親,卻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雲散,被一撮刺眼的黃泥永遠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裡,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生與死無法逾越的長城,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叫人銷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遊子,港澳臺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裡。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

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其次,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詩經》的影響。《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美。

《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統一的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鄉愁》的**美,主要表現在採用《詩經》中的復沓手法,營造出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裡)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對古典詩詞資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詩在整體上呈現出純美的維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極有意味。銘文似的語句和速度,純美的語言,齊整的體式,這些余光中一以貫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終不渝的「中國情結」。

二、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彷彿出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

」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

【詩歌賞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裡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濛的雲霧。

用霧裡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恆。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

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年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課文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文章寫作背景是什麼意思?

周敦頤寫的 寫作背景 愛蓮說 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6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採用 借影 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於1063年 嘉佑八年 5月在虔州 今贛州 道判署內寫作的。正如 愛蓮說 抒意,周敦頤雖身居官場...

登快閣寫作背景是什麼,登快閣 寫作背景是什麼

寫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 1082 時黃庭堅在吉州泰和縣 今屬江西 任知縣,公事之餘,詩人常到 澄江之上,以江山廣遠,景物清華得名 清一統治 吉安府 的快閣覽勝。此時作者三十八歲,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個年頭。登快閣 是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寫的七律。原文 登快閣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

豐碑的作者和寫作背景,作者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一 豐碑 作者苗勇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作 岳陽樓記 以其立意高遠 抒情真切 寫景雄奇而傳誦千古內,先天下之容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名句,幾乎是有文化的中國人都能背誦,而且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成為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然而,尚有一些問題,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特別時值今日,湖南嶽陽籍青年作家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