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文言虛詞的分類 1.代詞(1)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
吾、予、餘、我
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項脊軒志》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為白尚書,出聽我言。《段太尉逸事狀》
餘於僕碑,又以悲乎古書之不存。《遊褒禪山記》
2第二人稱
女、汝、若、爾、而、乃、子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靜女》(女通「汝」)
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子治而亂,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東阿》
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而通「爾」)
3第三人稱
之、其、彼、厥、渠。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六國論》
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4複數屬、輩、儕、類、徒
若屬且皆為所虜。《鴻門宴》
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今富貴若此!《柳敬亭傳》
(2)指示代詞
1近指代詞
是、此、斯、茲、之、然
這、這個、這裡、這樣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
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2遠指代詞
彼、夫、其
那、那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3無定指代詞
或、莫有的、有的人;沒有誰、沒有哪一個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張衡傳》
4輔助性代詞
所、者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順臾之所學也。《勸學》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3)疑問代詞
代人誰、孰
誰、哪一個
吾孰與徐公美?
代事物何、胡、奚、曷、盍
什麼、**
彼且奚適也?」《逍遙遊》 盍不為行?《莊子·盜跖》
蹈死不顧,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記》
表處所安、惡(烏)、焉
在**、**
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副詞
(1)時間副詞
1表過去
既、業、已、曾、嘗、適、初、曩、昔、向、鄉
已經、過去、剛才
適得府君書。《孔雀東南飛》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
2表現在
方、會、適
正、正好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3表將來
且、將、欲、方、行、垂
將、將要
彼且奚適也?」《逍遙遊》
4表短暫
斯須、俄而、旋、暫、尋、未幾、須臾、無何,猝、乍、暴、忽
不久、一會兒;突然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鴻門宴》
銀瓶乍破水漿迸。《琵琶行》
5表持久
常、雅、素
經常、時常、平素、一向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雜說》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張衡傳》
素昧平生、素不相識。(成語)
(2)否定副詞
1表否定
不、弗、莫、毋、無、未、匪、非、靡、勿、微
不、沒有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氓》
曰:「毋從俱死也。」《鴻門宴》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2表禁止
毋、勿、莫、無
不要、別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氓》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
(3)範圍副詞
1表全部
俱、畢、凡、皆、鹹、舉、悉、盡、都、具、共、率
全、都,凡是、大凡,總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桃花源記》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記》
悉以諮之。《出師表》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2表部分
或個別但、唯、止、僅、獨、徒、特、第、直
只、僅、只是,幾乎、將近、差不多達到
但見悲鳥號古木。《蜀道難》
技止此耳。《黔之驢》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逍遙遊》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孫子吳起列傳》
(4)程度副詞
1表深度
少、殊、很、極、甚、絕、至、良、酷、孔、稍、微、略、頗
很、太、極、特別、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賦》
吾至愛汝。《與妻書》
2表比較
益、彌、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聖益聖,愚益愚。(《師說》)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遊褒禪山記》
(4)情態副詞。
1表方式
俱、並、閒、微、竊、固
一起、暗中、堅決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出師表》
窺父不在,竊發盆。《促織》
2錶速度
暫、遽、卒(猝)、立、即、旋、稍、漸、益
匆忙、急迫、急促
如聽仙樂耳暫明。《琵琶行(並序)》
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
3表頻率
數、亟、累、屢、仍、輒、每、復
多次、重複、任何一次
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
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滿井遊記》
(5)語氣副詞
1表確認
即,必、定,誠、信,果
就是,一定,實在、的確,果真
即此愛汝。《與妻書》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煙濤微茫信難求。《夢遊天姥吟留別》
2表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
其、蓋、殆,蓋
大概(是)、恐怕(是)
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遊褒禪山記》
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
3表意外的驚異曾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后》
4表祈使
其可、要
汝其善撫之。《與妻書》
5表反詰
豈、其、庸、巨(詎)、寧
難道、**、怎麼
豈若吾鄉鄰。《捕蛇者說》
其可怪也歟。《師說》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王后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6)指代性的副詞
相互指、偏指
相互,我、他
......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見動作行為的接受
自己、我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君既若見錄。《孔雀東南飛》
(8)謙敬副詞
表敬請、敬、謹、幸、惠、辱、猥、垂、蒙
承蒙、有幸、請讓我
......請為王吹竽。《濫竽充數》
猥自枉屈。《出師表》
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傳》
表謙敢、竊、忝、猥、伏
私下地、伏在地上想
......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陳情表》
伏惟啟阿母。《孔雀東南飛》
臣忝當大任,義在安國。《三國志》
注意動詞「請」和表敬副詞「請」的用法。作動詞時表示「請求對方做」;作副詞時表示「請允許我做」。如:
「請京,使居之。」「欲與大叔,臣請事之。」前句是動詞,後句是表敬副詞。
3.助詞
1音節助詞
有、其(詞頭);然、焉、如、乎(詞尾)
不譯;......的樣子
乃不知有漢,無論晉魏。《桃花源記》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2句首助詞
夫、蓋、維、惟、唯
表要發議論等,不譯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答司馬諫議書》
3句中語氣
蓋、也、與
錶停頓,不譯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黃生借書說》
4句末助詞
陳述語氣:也、矣、焉、耳、已
不譯;罷了,了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赤壁賦》
疑問語氣:乎、諸、與(歟)、邪(耶)夫、兮
呢、嗎而又何羨乎?《逍遙遊》
感嘆語氣:哉、乎、也、夫、兮
呢、啊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
語氣助詞「也」和「矣」的區別
也都表陳述語氣,但二者分工明確。
表對事物固定狀態的肯定或確認。(表靜態)
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矣表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斷定事物的「已然」「將然」或「必然」。(表動態)
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鴻門宴》
4.連詞
(1)表並列
與、及、暨/且、而、以/且...且...,載...載...
和/又/又...又.../一邊...一邊...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迢迢牽牛星》
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氓》
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2)表承接
而、則、因、乃、遂/而後/若夫
於是、就、便/然後/至於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3)表遞進
而、且並且、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勸學》
(4)表因果
以、為、因、由、緣/故、是故、是以、以故
由於、因為/因此、所以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
是故**不必不如師。《師說》
(5)表假設
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縱、縱使、縱令、藉第令
如果、假如/即使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山中留客》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
(6)錶轉折
而、然、則、然則、可
卻、可是、但是、但
於其身也也,則恥師焉。《師說》
雖然,猶有未樹也。《逍遙遊》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遊褒禪山記》
連詞「以」與「而」連線的前後兩項間有對動詞謂語的修飾關係,易與承接關係混淆,要注意辨別。如: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前例的「奪」與「殺」,後例的「舉」與「示」,在時間上行動上有明顯的先後,屬承接關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木欣欣以向榮(《歸去來兮辭》)
前例的「終日」與「思」,後例的「欣欣」與「榮」,是同時發生的,前後有修飾關係。表修飾的「而」「以」可譯作「地」「著」,也可不譯。
5.介詞
1引出行動的工具、方法、憑藉
以、因拿、憑藉、依據
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2引出動作的物件
於、與、因、為、乎
同、跟、給、替、對、對於、向、通過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欲呼張良與俱去。《鴻門宴》
3引出動作的原因
於、以、為
由於、因為
業精於勤荒於嬉。《勸學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陽樓記》
4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
於、乎、自、從、緣
在、從、到、沿著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阿房宮賦》
生乎吾前。《師說》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以」「與」「因」在句中作介詞與連詞的辨別:
以1以+名詞(名詞性短語)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
以鄉人子謁餘。《送東陽馬生序》
充當句中唯一動詞的狀語或補語,為介詞
2以+動詞
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以刀劈狼首。《狼》
前面沒有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為介詞
3動詞(動詞性短語)+以+動詞(動詞性短語)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為連詞與
名詞(名詞性短語)+與+名詞(名詞性短語)
1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
2而吾與子之所共食。《赤壁賦》
3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無主次之分,即「與」前後之名詞或名詞性片語互換,意義沒有改變,即為連詞。1(前一個「與」連線的「卿」和「子敬」是並列關係,故是連詞;後一個「與」連線「卿與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詞)3(不可互換,介詞)2(可以互換,連詞)
因1因+名詞(名詞性短語)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成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河山。《過秦論》
「因」與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結構,為介詞
2因+動詞
後因伐木,始見此山。《雁蕩山》
為連詞注意:「因」、「以」、「與」後省略代詞,會誤為連詞。如:
望今後有遠行,必以(之)告妾。《與妻書》
是歲大旱,無野草,農以(之)告諶。《段太尉逸事狀》
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之)俱去。《鴻門宴》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之)飲。《鴻門宴》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之)喜,計之。《黔之驢》
6.嘆詞
唉、嘻唉、哎
唉!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嗚呼、嗟乎、噫籲嚱
啊、哎呀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難》
南粵高考直析
【粵題精講】
1、(2023年廣東)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因家廬江尋陽焉 弘因陣亂突圍而出
b.時有與訪同姓名者 與賊戰,斬首數百
c.軼將周廣燒城以應訪 訪作長岐棖以距之
d.弘大擲寶物於城外 又破之,奔於臨賀
名師剖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a項分別為「於是、就」;均為「趁機」。
b項為均為「跟、同」。介詞。c項均為「來、用來」。
連詞。d項均為均為「到」。介詞。
此題所考四個詞語均在18個必考虛詞之列,難度適中。
答案:a。
2、(2023年廣東)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 心恚憤而無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 會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 郭具言所苦 其所塗留,似有春秋
d. 不自選擇,但決於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於畫也
名師剖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a、「而」:
但、卻,錶轉折;b、「以」:因為,表原因;c、「所」:助詞,與動詞構成名詞性結構。
d、「於」,前句「向、對」之意,表物件;後句作「在」之意,表處所。
答案:d。
3、(2006廣東)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竟紿以他事辭去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b.因訪一元家所在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c.至暮,果無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d.環購布帛,令妻為製衣衾 秦王為趙王擊缶
名師剖析:此題考查理解文中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這四個虛詞,均在《考試說明》規定必須掌握的18個常見文言虛詞之列。而且每個選項均由兩句組成,一句出自考試文段,一句來自教材。這是近幾年文言虛詞考查的最常見的題型。
a項,分析兩句的結構,均是「以」後接名詞,而且都是作狀語。故應為介詞,「用、拿」的意思。b項,兩句加點字意義和用法不同。
前「因」是連詞,後接動詞,連線後面的句子,是「於是」之意;後「因」後接名詞,構成介賓結構作狀語,是「經、由」的意思。c項,加點詞「乃」後均修飾動詞,是「才」的意思。d項,加點詞「為」均與後面的代詞或名詞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為」是介詞「替、給」的意思。
特別應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為」後省略了賓語「之」,即常母。這種情況在文言文中常見,也正是出題者要考我們的內容。如《桃花源記》中有「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皆嘆惋」。
答案:b。
【粵考趨勢】
1.考查詞語。《考試大綱》規定考查18個, 2023年起,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依次為:
以(30多次、而(20多次)、乃(20多次)、其(近20次)、之(20多次)、為(10多次)、於(10多次)、因(10多次)、且(10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試大綱》規定的18個虛詞外,「見」「已」「遂」「及」「會」「無」「相」「更」等常用虛詞也偶爾考查。 「以」字用法,有兩次單獨設題,「之」、「為」各一次單獨出題。
出題者並不因上一次出現該詞而回避對該詞的考查。
應考方法盤點
(一)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技巧
1.詞性分析法
從詞性的角度看,許多虛詞是兼職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詞性,如「之」有代詞、助詞、動詞三種詞性。通過分析詞性,以理解其意義和用法。
2. 位置分析法
有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虛詞的作用和意義時,應從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後關係、搭配習慣及其使用規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語氣助詞,表感嘆、疑問或反問,一般位於句尾或句中;作詞尾,用在形容詞後。作介詞時它位於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之前,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等,用於形容詞後,表示比較。
3.溫故求新法 我們應儘量回顧過去學過的有關虛詞的例句及有關知識,將這些例句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比較,從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虛詞的用法。
4.語境判定法 一個虛詞往往有多種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須根據上下文來確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後句沒有緊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讚許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見句中的「而」為轉折連詞,可譯為「可是、卻」等。
5.語法切入法 即通過分析句中的語法結構去理解虛詞在句中的用法。如:
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句中有三個「為」,前兩句的主語是「人」和「我」,賓語是「刀俎」和「魚肉」,句中的兩個「為」應為動詞謂語,譯為「是」;末句「何辭」,即「辭何」,是個動賓結構,主語承前省略,可見句末的「為」是表疑問的語氣詞,因為它不表示實在意義。
6.標誌識別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誌詞,如能掌握課文或成語中出現過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標誌性虛詞,就能幫助我們理解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如:表示被動的「見」「於」「為」「為所」,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等。
(二)複習方法
1.重視課內虛詞積累。分類記憶理解。
如表限定範圍副詞,有許多:只、止、特、但、徒、惟、僅、直、啻。可譯為:
只、只是、只有、僅僅。表示時間短暫副詞有:少時、少頃、少間、俄頃、俄而、未幾、須臾、尋、旋、既而、斯須。
可譯為:不久、立刻、隨即、一會兒、片刻。再如句首虛詞,引起議論或表示感嘆的有:
夫、蓋、嗟夫、嗚呼、噫、若夫。句末虛詞,表示各種語氣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爾、與(歟)。
一般根據文意可譯為:嗎、呢、了、啊、吧。
2.記憶特殊用法。對於與現代漢語一致的用法,不必記憶,只記特殊用法。如:「乃」,只記(1)副詞,反而、竟然;(2)代詞,你的
3.善於比較,區分一詞多性。對於「以」,要弄通其作連詞、介詞、動詞的差別。類似的如「其」、「與」、「之」等詞語。
4.注意特殊虛詞。(1)兼詞,即一個單音詞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
如:諸(之於,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爾(而已)。(2)虛詞連用,如:
「借第令毋斬」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還有句末語氣詞的連用,一般是兩個或三個詞的連用,起主要、關鍵作用的是看最後一詞的意義和用法。(3)古是兩個單音詞,今變為一個雙音詞;解釋時要當兩個詞來理解。如:
「於是」、「所以」「是以」等。
文言文虛詞解釋之而其已於,文言文虛詞(以 而 為 之 也 其 於 若 則)的所有解釋。
掌握這些虛詞的基本詞性,比如 其 的常用詞性是代詞,代詞可做主語,賓語和定語,可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解釋為第一人稱 我 或第二人稱 你 或者遠指或近指代詞等。你確定要所有嗎?就單單一個 而 字就有七八種解釋,別把自己弄的太累了那 如何解釋文言文中 而,之,於,其 虛詞的意思?文言文虛詞9個 如 之 而...
初二上文言文虛詞,初二上文言文虛詞
便 要 還家 要 通 邀 邀請 八分 又 奇 又 通 又 用來連線整數和零數 詘 右臂支船 通 屈 彎曲 選賢 與 能 與 通 舉 選拔 矜 寡 孤 獨 廢疾者 矜 通 鰥 略無 闕 處 闕 通 缺 餘 rao 一小舟 rao 通 橈 撐 可愛者甚 蕃 蕃 通 繁 繁多 注 這個字有些書上是通假字,...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w i 即何,宋代人,春渚紀聞 作者。嘗於歐陽文忠公 歐陽文忠公 即歐陽修。諸孫望 諸孫望 孫輩家族。諸孫,指孫輩。望,門族 望族。之處,得東坡先生數詩稿,其和歐叔弼詩云 淵明為小邑 繼圈去 為 字,改作 求 字,又連塗 小邑 二字,作 縣令 字,凡三改 凡三改 據本文所述,應是 兩改 乃成今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