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賺錢要努力加油
1、春季與秋季。
如:《禮記·王制》:「春秋
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意思是春季與秋季學習《禮》《樂》,夏季和冬季學習《詩》《書》。
晉·陶潛《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意思是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誦新詩篇。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春秋二季農事起始與結束時,照例有老年人向各處人家斂錢,給社稷神唱木傀儡戲。」
2、歲月,人生。
如:郭小川《登九山》詩:「望一望,想一想,誰不感到虛度春秋。」
3、年齡。
如:西漢 劉向《戰國策·楚策四》:「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意思是現在楚王的年紀大了,而你的土地,不能不早作決定。
又如:尊公,方今春秋幾何?意思是你今年幾歲啊?
4、中國時代名,即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代)。
5、《春秋》,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所記起於魯隱公 元年,止於 魯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
敘事極簡,用字寓褒貶。為其傳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
如:《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懼,作《春秋》
2樓:天天天藍
1、一年,四季。
如:先秦《詩·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意思是春祭秋嘗從不敢絲毫懈怠,祭奉先祖從不敢絲毫糊弄。
2、春季與秋季。
如:《禮記·王制》:「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意思是春季與秋季學習《禮》《樂》,夏季和冬季學習《詩》《書》。
晉·陶潛《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意思是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誦新詩篇。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春秋二季農事起始與結束時,照例有老年人向各處人家斂錢,給社稷神唱木傀儡戲。」
3、歲月,人生。
如:郭小川《登九山》詩:「望一望,想一想,誰不感到虛度春秋。」
4、年齡。
如:西漢 劉向《戰國策·楚策四》:「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意思是現在楚王的年紀大了,而你的土地,不能不早作決定。
又如:尊公,方今春秋幾何?意思是你今年幾歲啊?
5、中國時代名,即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代)。
6、《春秋》,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所記起於魯隱公 元年,止於 魯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
敘事極簡,用字寓褒貶。為其傳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
如:《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懼,作《春秋》。
7、春秋 、 戰國諸子之書,也有以「春秋」為名的,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等。
3樓:life無明小魚
和如今同樣的意思,就是指時光或者季節。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
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等。
擴充套件資料
春秋時期,因為各個國家的君主都是貴族,所以國與國之間,即使發動戰爭,也都注重人道、講究禮貌、遵守信義。錢穆在《國史大綱》裡面說,春秋時代,一方面是局勢混亂,戰爭頻繁,但是另一方面,又是中國貴族文化的巔峰時期。
比如,當時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發動戰爭,君主往往都會提前給對方君主寫一封信,並在信裡附上一首詩,告訴對方,我們將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向對方發起攻擊,請你們做好準備。
在戰場上,雙方軍隊也都會排列好各自的隊伍,井然有序的向前進攻。對於春秋時期的貴族們來說,偷襲、乘勝追擊等行為都是可恥的。
當然有些人是把「三家分晉」做為春秋與戰國之間的劃分,不過,這個不影響對這個時期概念的理解。那為什麼這部史書會叫《春秋》呢。原因是,這個是按某年某季來寫的,就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
那有些人會問為什麼叫《春秋》而不是《夏冬》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春天播種,秋天收穫,而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春秋各國之間的大事,就是發生在春秋兩季,畢竟春天的時候可以破壞別國的農業,而秋天的時候,可以搶別國的糧食,夏冬兩季都不合適出兵,或者會盟,所以有一個成語叫「多事之秋」。
4樓:匿名使用者
1.春季與秋季。
《禮記·王制》:「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晉 陶潛《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2.指春秋兩季的祭祀。
《國語·楚語上》:「唯是春秋所以從先君者,請為『靈』若『厲』。」 韋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
《左傳·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時。
《詩·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鄭玄 箋:「春秋猶言四時也。」 漢 張衡《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迭代。」
5.光陰;歲月。
《楚辭·遠遊》:「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漢書·晁錯傳》:「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紀之後世,為帝者祖宗,與天地相終。」
6.年紀;年數。
《戰國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皇帝晏駕,春秋十九。」
7.編年體史書名。相傳 孔子 據 魯 史修訂而成。所記起於 魯隱公 元年,止於 魯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
敘事極簡,用字寓褒貶。為其傳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懼,作《春秋》。」 宋 范仲淹《近名論》:
「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書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貶之,使後世君臣,愛令名而勸,畏惡名而慎矣。」 范文瀾 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十節:
「《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
8.古編年史的通稱。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9.春秋 、 戰國諸子之書,也有以「春秋」為名的,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等。
10.指褒貶。
《春秋》用字,意寓褒貶,因借其意。《春秋》相傳為孔子編訂的魯國史記,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貶而不直言,這種寫法稱為「春秋筆法」。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言論。 11.時代名。
孔子 《春秋》記事,從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 春秋 時代。
5樓:匿名使用者
和如今同樣的意思,就是指時光或者季節。(也可指「春秋戰國」或《春秋》)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常用作對別人年歲的敬稱
古代漢語中「習」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習」在古代漢語中的字義如下:
1、用作動詞,意思是:鳥反覆練習飛翔。
出處:先秦·戴聖《禮記•月令》:「鷹乃學習。」
釋義:老鷹在反覆練習飛翔。
2、用作動詞,意思是:反覆練習;溫習。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釋義:學過的內容要經常練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
3、用作動詞,意思是:學習。
出處:**·徐珂《馮婉貞》:「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
釋義:從小喜歡武術,學習沒有不精通的。
4、用作動詞,意思是:熟悉;通曉。
出處:北宋·蘇軾《教戰守策》:「如使平民皆習於兵。」
釋義:如果讓老百姓都熟悉兵器。
5、用作動詞,意思是:習慣;適應。
出處:北宋·司馬光《赤壁之戰》:「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釋義:不適應水土氣候,肯定會生病。
6、用作副詞,意思是:經常;常常。
出處:清·黃宗羲《柳敬亭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
釋義:鄉村的民俗情況,經常能夠聽到看見。
8樓:宋士恆
部首筆畫
部首:乙 部外筆畫:2 總筆畫:3
五筆86:nud 五筆98:nud 倉頡:sim
筆順編號:541 四角號碼:1712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e60
基本字義
1. 學過後再溫熟反覆地學,使熟練:練~。學~。實~。
2. 學:~文。~武。
3. 對某事熟悉:~見。~聞。~以為常。
4. 長期重複地做,逐漸養成的不自覺的活動:~慣。積~。陳規陋~。
5. 相因:世代相~。~~相因。
6. 姓。
詳細字義
〈動〉1.
(會意。從羽 。從羽,與鳥飛有關。本義:小鳥反覆地試飛)
2. 同本義 [fly frequently]
習,數飛也。——《說文》
鷹乃學習。——《禮記·月令》
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晉· 左思《詠史》
3. 反覆練習,鑽研 [review;practise;exercise]
君子以朋友講習。——《易·象下傳》
是皆習民數者也。——《國 語·周語》。注;「習,簡習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皇侃義疏:「習是修故之稱也。言人不學則已,既學必因仍而修習,日夜無替也。」
4. 又如:習容(練習舉止,整飭儀表);習肄(猶練習);習戰(練習作戰);習非勝是(對錯誤的事物相習既久,無法矯正,反以為是)
5. 通曉,熟悉 [be***e familiar with;be used to]
不習於誦。——《戰國策·秦策》
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戰國策》
皆通習之。——唐· 韓愈《師說》
益習其聲。——唐· 柳宗元《三戒》
不習水戰。——《資治通鑑》
習見習聞。——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習方俗6.
又如:習流(熟悉水流。又指熟悉水戰的兵士);習士(熟悉法制的人);習事(熟諳事理);習知(熟知);習水(熟習水性)
7. 學習 [learn]
始習於大豆。——《呂氏春秋·造父》。注:「學也。」
習其句讀。——唐· 韓愈《師說》
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8. 又如:習學(學習);習文練武;講習(講授與學習);習業(攻習學業,鑽研學問)
9. 習慣;習慣於,習以為常 [get accustomed to;be used to]
聖人者,明於治亂之道,習於人事之終始者也。——《管子》
民習以力攻難,故輕死。——《商君法·戰法》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不習水土。——《資治通鑑》
家人習奢。
習於鐘鼓。——宋· 蘇軾《教戰守》
10.又如:習熟(習慣熟悉);習閒(遊手好閒者);習聞;習安(習慣於安定)
11.訓練 [train]
不習,**不可使也。——《大戴禮記》
12.又如:習教(猶訓練);習勒(嚴格訓練);習練(練習;訓練);習用(演習);習兵(操演軍事);習陣(演習戰陣之事)
13.習染 [fall into a bad habit]
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論衡·本性》
習其家風。——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名〉1.
習性;習慣 [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政教習俗,相順而後行。——《荀子·大略》
2. 又如:固習;陋習;惡習;習性;積習
3. 親信 [trusted follower]
凡當塗者之於人主也,希不信愛也,又且習故。——《韓非子·孤憤》
4. 又如:習故(親近故舊。又指熟悉故舊的人)
〈副〉1.
經常,常常 [often]
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柳宗元《三戒》
車戶李旺行了多日,習見匣子沉重,曉得是銀子在內。——《二刻拍案驚奇》
2. 又如:習洽(經常交往,關係密切);習聞;習用
常用片語
1. 習兵 xíbīng
(1)[to be trained as a soldier]∶操練軍隊
(2)[versed in military matters]∶熟悉軍事
2. 習而不察 xí』érbùchá
[to call it in question] 習:習慣。指常見之事,就覺察不到存在的問題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孟子》
3. 習非成是 xífēi-chéngshì
[what be***es customary is accepted as right] 對某些錯誤的說法或做法習慣了,反而認為它是正確的。也作「習非勝是」
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漢· 揚雄《法官·學行》
4. 習慣 xíguàn
[habit;custom;practice] 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風俗、社會習俗、道德傳統等
5. 習慣 xíguàn
[be accustomed to] 通過實踐或經驗而適應
習慣於做艱苦工作
6. 習見 xíjiàn
[be ***monly seen] 常見
7. 習氣 xíqì
[bad habit;bad practice;habitual practice] 不良的習慣或作風
官僚習氣
8. 習染 xírǎn
(1)[fall into a bad habit]∶沾上不好的習慣
(2)[bad habit]∶惡習,不好的習慣
9. 習尚 xíshàng
[***mon practice custom] 習俗
10.習俗 xísú
[custom;convention] 風俗習慣
文化習俗
11.習題 xítí
[exercises] 用作教學練習用的題目
12.習性 xíxìng
[habit and characteristics] 由於長期習慣於某種條件而形成的特性
13.習以成俗,習以成風 xíyǐchéngsú,xíyǐchéngfēng
[get accustomed to sth.] 習慣了,就形成了風氣
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擇其不敢言之甚者為臺諫,習以成風,如何做得事。——宋· 朱熹《諫諍》
14.習以成性 xíyǐchéngxìng
[deeply ingrained into one's nature] 同「習與性成」
15.習以為常 xíyǐwéicháng
[be accustomed to sth.] 常做某事,逐漸成了習慣
三十餘年,習以為常,朕待此花,可謂深仁厚澤。——清· 李汝珍《鏡花緣》
16.習藝 xíyì
[learn a skill or trade] 向別人學習手藝、技術
17.習用 xíyòng
[habitually use] 常用,習慣這樣用
18.習字 xízì
[learn calligraphy] 進行寫字練習
19.習字帖,習字簿 xízìtiè,xízìbù
[copybook] 從前初級小學用的包括書法範例的書寫本(如以格言或箴言為形式),供學習者模仿
20.習作 xízuò
(1)[do exercises in ***position]∶進行寫作的練習
(2)[an exercise in ***position;drawing]∶為練習做的作業
斷腸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是什麼意思,古代漢語詞典中「諒」的意思
1.割開或切斷腸子抄。三國志 魏志 華佗傳 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2.謂腸斷折。3.形容極度思念或悲痛。三國 魏 曹丕 燕歌行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唐 李白 清平調 詞之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 巫山 枉斷腸。宋 蘇軾 次韻迴文 之二 紅牋短寫空深恨,錦句新翻欲斷腸。郭沫若 牧羊哀話 ...
鄒在古代漢語裡的意思,古代漢語中然的意思
說文 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徐曰 孟子 題辭 邾國至回孟子時,魯穆公攺答曰鄒。又通作騶。史記 孟軻傳 孟子,騶人也。又姓。廣韻 漢有鄒陽。又 字彙補 從娶切,音聚。史記 孔子世家 如顏濁鄒之徒。正義 鄒,音聚。俗省作鄒。互詳前郰字注。古代漢語中然的意思 文言中 然 的意思主要有 對,是。例...
古代漢語詞典中的浮是什麼意思,「豈」在《古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是什麼
浮 f 動 1 形聲。從水,孚 f 聲。本義 漂流,漂浮 浮,氾也。說文 載沉載浮。詩 小雅 菁菁者莪 浮,漂也。浮游也。廣雅 乘桴浮於海。論語 公冶長 浮於濟漯。書 禹貢 過夏首而西浮兮。楚辭 哀郢 浮天無岸。文選 樺 海賦 皓月千里,浮光躍金。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 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玉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