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當代詩人的使命:重塑語言的詩性空間
張 德 明
人類是在同大自然的交往與搏鬥中發明語言的。語言未曾誕生之前,人類社會一直處於自然、無序的蠻荒狀態,在矇昧蠻荒的時代,手勢和眼神這些傳遞思想情感的介質,無法準確道明人與人、人與世界、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係。語言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的質變,語言的最大功績是用詞語把事物一一標劃出來,規定事物各自的名稱、屬性和功用,詞與物的一一對應使整個世界呈現為有序的整體的形態。
對世間萬物的一一命名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創設了無限生機,從此,人類就在同世界的聯絡與交往中,盡情歆享語言所能給予的愉悅和快感,接受並不斷開拓語言提供的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語言是人類發明的文化產品,但語言一經發明,又會相對穩定下來,反過來給人類的思想和言說提供規範。我們面臨的世界是語言的世界,我們生活在語言之中,是語言表述了我們的生命存在,「語言是存在之區域——存在之聖殿;也即是說,語言是存在之家。
」「因為語言是存在之家,所以我們是通過不斷地穿行於這個家中而通達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無論是意識的物件還是心靈之物,無論是自身貫徹意圖的人還是冒險更甚的人,或所有的生物,都以各自的方式作為存在者存在於語言之區域中。」 ①
如果說先民在創造語言的同時也就創造了詩歌,這話是一定不錯的,因為他們手中誕生的語言是原初形態的,閃爍著神性的光芒,他們發現語言的同時,也發現了世界的詩意存在。但是,語言一旦固定下來以後,便在人類反覆使用的過程中逐漸世俗化,詩意的光澤不斷消減最終黯淡下去。語言的日常化擴散了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適用能力,但最大程度地遮沒了詩意的直接呈現。
當代詩人的使命在於,給語言重新命名,重新發明語言的詩意化質素,拆散語言與世界之間的庸俗化、慣常化聯絡,重建語言與世界的詩意性聯絡。這樣,詩人創作的艱難就成了語言的艱難,詩人思想的痛苦就是語言的痛苦。詞語,這個顯在的意義怪獸,時時抓傷詩人的思維神經。
語言是存在的家園,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只有詩歌才能表述人的這種生命樣態。但塵世的霧靄密密叢叢,在語詞的密林裡,詩人要找尋到詩意的表達,必須歷盡萬苦千辛。在詩意的找尋中,詩人總會遇見語言的困苦與表達的焦慮。
然而,在語言這個存在之家裡,詩人既然行使重新發明語言的詩意這一神聖職責,詩歌寫作就意味與日常語言搏鬥,就是在語言的流沙之中汰出詩歌的金子,讓詩性的語言如旗幟一樣在日常語彙中脫穎而出。
詩歌表達從來就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是把所有思想到、感受到的物象與語詞毫無遺漏地分行排列起來就會成為詩歌。詩歌表達是需要對語言進行認真審度和細緻挑選的。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新詩不如古詩,為什麼至今為止都還有不少人認為新詩無論如何都難以達到古詩所已達到的較高成就,很難出現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世界級的名垂青史的大詩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在於古詩是千錘百煉之下生成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這都充分證明了古人作詩的認真與謹慎。
因為古代詩人創作的認真和謹慎,古典詩歌的語言就成了經得起細緻剖析和技術考量的藝術語言,字字珠璣而詩意雋永。而新詩受制於新文化運動之初胡適提倡的「話怎麼說,詩怎麼寫」的創作觀念,多為倉促草率之作,語言缺乏打磨和苦吟。與此同時,因為中國新詩至今都沒有找到一種比較穩定的文體模式,詩歌形式缺乏定規,所以詩人在一首詩歌寫成之後,即便想回過頭來認真地將自己的詩作修改一番,都由於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審美標準作對照,往往在磨礪、整改時感到無所適從,有時改後的詩歌還比不上原詩好,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在新詩創作中,語言與思想總是不同步的,當一種思想觀念和生命感悟要形式化為詩性語言的時候,我們都會面臨表達的艱難。其實語言表達上的困難並非是新詩創作才有的,古人作詩時也同樣遇到。陸機說:
「餘每觀才士之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媸妍好惡,可得而言。
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②劉勰也說: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方其搦管,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③同樣是面對語言與思想的不同步性,面對詩歌表達的語言困難,古人將它化為為創作的動力,化為「苦吟」的邏輯起點,而現代詩人卻極力驅避這個問題,不惜以散文化來消解語言表達的困難。
中國新詩經過了80多年的發展歷程,至今還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也許與從起步處開始詩人們就沒有注意到對日常語言進行詩意再造有很大關係。
海德格爾曾經指出:「詩是一種建立,這種建立通過詞語並在詞語中實現。」④這裡突出和強調的是詞語或者說語言對詩歌構建的重大意思。
當然,詩歌構建中的這種詞語、這種語言又不是平常語言的直錄,而是符合審美表達規範的詩性語言,是詩人對日常語言的審美髮覺和詩意再造。這就是說,詩性語言的發明與再造離不開日常語言的依託,總是要以日常生活語言為起點的。儘管日常生活語言總是將詩意的成分重重遮蔽,但我們又不可能擺脫它去另設一個語言系統,而是必須依照這些語言所提供的線索進入詩思,同時抓攫這些語言進行熔鍊、鍛造,從而組合出屬於詩語的新成分。
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是現代漢語賦予詩人的機遇與挑戰。重新塑造語言的詩性空間,這是歷史賦予當代詩人的神聖使命。
[註釋]
①海德格爾:《詩人何為》,《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3年版,第316-317頁。
②陸機:《文賦》。
③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④海德格爾:《赫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第44頁。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7-24 16:48:35編輯過]新詩創作的民間資源
張 德 明
不久前聽作家阿來的講座,他的題目是《文學表達的民間資源》。在講座中,阿來追溯了西方文學創作與民間資源接軌,將民間資源進行合理運用與創造性轉化的發展脈絡。針對人們提出的關於他的**《塵埃落定》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作家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有許多驚人相似之處這一觀點,他歷數了自法國超現實主義文**動以來,世界各國在其影響之下而產生的文學大家和創作成就,諸如美國黑人女作家莫妮斯、智利作家聶魯達、哥倫比亞文學大師馬爾克斯,還有其他拉美作家如帕斯、埃利蒂斯等等。
他同時指出,如果僅僅依靠歐洲文學(這是當時乃至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學)的影響,這些作家的創作成就將會大打折扣。可貴的是他們一方面吸收了來自歐洲的最先進的文學理念和創作方法,另一方面還充分利用了本土的民間資源。由此出發,阿來認為,自己的《塵埃落定》確實受到了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藏族的風俗和文化,並將這獨特的風俗文化進行藝術加工,借用豐厚的民間資源,他的文學表達才能達到較高的層次,取得豐碩的成果。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新詩創作。應該說目下的中國詩壇是不景氣的,詩歌受到社會的冷遇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最近十年來,中國新詩處於繁盛中的空虛,一方面,從事詩歌創作者眾,詩歌作品尤其是網路詩歌作品在如潮湧現,另一方面,佳作很少,傑出詩人幾乎沒有,還沒有誰在整體上能和20世紀80年代的舒婷、北島與海子比肩。
同時,詩歌創作中的藝術探求也很不令人滿意。近些年來,詩人的藝術嘗試形成了兩極分化的態勢:一部分人在拼命追摹西方,學習他們的藝術表達技巧,學習他們的意象組合方式,學習他們的思想深度;還有一部分人在努力回到內心,寫的是夢囈般的私語,語言組合和意象疊加都儘可能私人化,缺乏必要的公共話語介入,使讀者讀之如墜五里雲間。
詩壇的這種創作態勢,無形之中將它的審美效度降低,缺乏現實感和當下性的詩歌使得它的讀者望而卻步,這種情形用早幾年謝冕先生的話說就是——「詩歌正離我們而去,她不再關心這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
對於詩歌創作來說,學習西方是必要的,因為伴隨「五四」新文化運動而來的中國新詩就是在學習借鑑西方文學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表達自我內心的感受和體驗也很重要,因為詩歌是對宇宙人生的詩性觀照,它因此必然要帶著詩人強烈的主觀情緒。但僅有這些還不夠,還不能讓我們的詩歌既具有很高的審美品位,又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為大多數人喜聞樂見。本來詩歌是文學中的貴族,應該保持一種高雅的品性,媚俗不是它的特長,但詩歌未必就要做象牙塔中的神祕女郎,養在深閨人不識。
它既要以高雅來提拔讀者,又要以贏獲讀者來延續自我的壽命。所以,一味的西化與一味的私人化都不是詩歌創作的最佳選擇。
這個時候,詩歌創作大膽地向民間學習,尋找民間資源充實詩歌的表達素材不失為一種打破尷尬、拯救新詩的明智之舉。這裡的「民間」一詞,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詩壇爭吵中使用的「民間」概念,而是指現實生活中老百姓口耳相傳的口頭文學,它們集結了廣大民眾的聰明才智和豐富想象力,是詩歌創作的源頭活水。回首世界詩歌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到,文學史上許多優秀的詩歌是與民間文學有關的,它們都是作家向民間學習,將民間資源轉化為文學表達的結果,著名的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德國作家歌德的《浮士德》以及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等等。
向民間學習,充分利用民間資源來改善我們的詩壇狀況,改進我們的詩歌創作,其意義不外有三。第一,想象力的拓展。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是有限的,再高明的作家詩人都會有自己的思維缺陷和想象力匱乏的地方,而民間文學積聚著廣大民眾的聰明和智慧,也處處閃耀著他們豐富想象力的靈性火花,詩歌表達是需要豐富想象力作支撐的,民間資源就可以向你提供。
第二,文學意象的公眾化。近些年來詩歌遠離讀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詩歌創作的過度私人化,詩人創作在意象的選用上一味強調自我體驗,很多意象所蘊涵和隱喻的意義只有詩人自己一個人懂得,別人在閱讀時彷彿在猜謎語,總是有許多的障礙和隔閡。如是者三,讀者就被這些面目怪異的詩歌嚇跑了。
民間資源裡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積澱,如果我們的詩人能從其中採擷一些來作為自己詩作的意象元素,那麼創作出來的詩歌自然就會被人們普遍而迅速地接受,不致有閱讀和賞析上的隔膜。第三,促進史詩創作的發達。中國古代缺乏史詩,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書面創作和口頭語言的分化,民間口頭文學沒有順利地轉化為文字文學。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策略是言文一致,「話怎麼說,詩怎麼寫」,這為創作長篇敘事詩歌提供了有利條件。但由於現代文化的不甚成熟,中國現代文學中並沒有出現足以流傳千古的史詩,上世紀八十年代江河、楊煉、海子等人曾嘗試寫作史詩,均不怎麼成功,導致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太相信文字文學,只是在書面文學中尋找史詩創作的資源,忽視了向民間學習。而現在我們倡導詩歌創作要大膽吸收民間資源,就可能促進史詩創作的發達。
因為中華各民族的民間資源裡,都不同程度地積存著關於家族、歷史和文化的形象表述,它記載著先人的創業歷程,而且還在後人那裡持續增長並被不斷續寫著。學習這些民間文化,借鑑民間資源,我們的史詩創作,就有可能迎來興旺發達的旭日。 【 返回頂部 】 用這詩歌揮寫這城市的灰紅!
現代詩的特點是什麼,現代詩有什麼特點?
現代詩的特點是 自由 更大眾化 張現自已的個性和美感!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1.常常表達詩人獨特的感受,蘊含著豐富的想象。2.包含著真摯的情感。3.語言風格獨特,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現在詩的特點 其中很簡單 就是你想怎麼寫就這麼寫 現代詩有什麼特點?大家幫...
現代詩怎麼寫,寫現代詩要注意些什麼?
這裡先給出一種寫現代詩的格式 1 人物 地點 2 物品 動作 3 在 地點 4 存在 條件 初看起來會比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講什麼,沒有關係,讓我來慢慢解釋 1 人物地點是闡述一個狀態,例如 我站在樓頂的邊緣 2 物品 動作 闡述一個與 1 相關的情形,例如 漫天的雪花在我腳下墜落 3 在 地點 ...
外國現代詩簡短的外國現代詩
外國詩 西班牙詩人 裴多菲 我願意是急流 我願意是急流,山裡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岩石上經過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 快樂地游來游去。我願意是荒林,在河流的兩岸,對一陣陣的狂風,勇敢地作戰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隻小鳥,在我的稠密的 樹枝間做巢,鳴叫。我願意是廢墟,在峻峭的山岩上,這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