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米陽光
無外乎賦比興三種手法。 詩經(詩三百)中,開創了賦、比、興的創作手法,為今後的詩歌創作提供了範例。
一、《詩經》中的賦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詩集傳》說:賦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徵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迴無限。
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婦女登山採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雲。
二、《詩經》中的比興 《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鄭玄《毛詩箋》:蒲以喻所說(悅)男之性,荷以喻所說(悅)女之容體也。
三,賦比興表現手法的作用 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
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物件,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碩鼠》一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什麼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
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醜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一首詩的開頭,或一章詩的開頭。先讓我們來看一首詩。
《風雨》中運用興的表現手法的句子是「風雨悽悽,雞鳴喈喈;風雨蕭蕭,雞鳴膠膠;風雨如悔,雞鳴不已。」為什麼不直接說出要寫的內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過對《詩經》的研究,有些詩中的興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風雨》寫的是在傍晚時節,外面下班著小雨,颳著風,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著自己的夫君,此時,聽見了外面的雞鳴聲。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悵之情。興在這裡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些詩中的興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與下文也沒有什麼聯絡。
例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於棘,止於楚,止於桑。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沒有聯絡,興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種氣氛,幫我們完成從日常生活到詩歌欣賞的過度作用。 人們常常把比、興兩種表現手法截然分開,在研究中我們認為,比興兩種表現手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詩中是有一定聯絡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現象來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來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由葉子的鮮嫩而至的枯黃,來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這裡的興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興在詩歌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為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賦比興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春官》: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後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六義」: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對此解釋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
……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今人普遍認為「風、雅、頌」是關於《詩經》內容的分類;「賦、比、興」則是指它的表現方法。
「賦、比、興」之說提出後,從漢代開始兩千多年來,歷代都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和論述,但在具體的認識和解說上,一直存在著各種分歧意見,眾說不一。 漢代對賦、比、興的解釋 漢代解釋「賦、比、興」最具有代表性,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的是鄭眾和鄭玄兩家。鄭眾說「比者,比方於物……興者,託事於物。
」(《毛詩正義》引)他把「比興」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聯絡起來,認為「比」是修辭學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興」是「起也」,即託諸「草木鳥獸以見意」的一種手法。論述雖較簡單,但總的說,是抓住了「比興」這一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的特點的。鄭玄的解釋則不同,他認為:
「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毛詩正義》引)這裡,除了講「賦」的特點是表現手法上的鋪陳其事,比較符合實際外,其他的解釋則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聯絡起來,這就把一定的表現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體的特徵,不免牽強附會。《毛傳》、《鄭箋》中對於《詩經》的解釋,常常在徑情直遂的詩歌中,離開藝術形象去尋求有關君臣父子的「微言大義」,例如把愛情詩《關雎》說成表現「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等,和這種對於「賦、比、興」的穿鑿曲解,是有直接關係的。所以後來孔穎達就不同意鄭玄把「比興」分屬「美刺」的說法,指出:
「其實美刺俱有比興者也。」(《毛詩正義》不過,鄭玄把「比興」提到美刺諷諭的高度來看待,對唐代陳子昂、白居易等所標舉的「美刺比興」說,是有啟迪作用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論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論述「賦、比、興」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摯虞、劉勰和鍾嶸。
摯虞繼承了鄭眾的觀點,認為:「賦者,敷陳之稱也;比者,喻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藝文類聚》卷五十六)他並且對漢賦的不「以情義為主」而「以事形為本」、極盡閎奢巨麗之能事,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賦」的表現手法在漢賦的創作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發展,以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體,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當一部分漢賦專門去鋪採□文地描摹宮室之美、田獵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義的思想內容。摯虞對漢賦的批評是切中其弊的。由於漢賦中大量運用了比喻性的辭藻,容易使人誤認為「賦」與「比」有較密切的聯絡,和「興」似乎無關,所以劉勰在談到漢賦時,稱其「日用乎比,月忘乎興,習小而棄大」,結果是「比體雲構」,「興義銷亡」(《文心雕龍·比興》)。
實際上這裡所說的「比」是「賦」中之「比」。由於這一原因,同時也由於中國古代抒情詩遠比敘事詩發達,所以人們有時略「賦」而標舉「比興」,以「比興」概括詩的「三義」。 劉勰對「比興」的論述,曾受到《毛傳》和《鄭箋》牽強附會說詩的影響,如他說過「《關雎》有別,故后妃方德;『尸鳩』(指《召南·鵲巢》貞一,故夫人象義」(《文心雕龍·比興》)等等。
但他同時又繼承了鄭眾的見解,並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認為「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又認為「比」的要求是「寫物以附意,□言以切事」。這就概括了「比興」作為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的特點。他還指出「詩人比興,觸物圓覽」。
即認為「比興」的思維和手法必須建立在對外部事物觀察、感觸的基礎之上。這些意見,都是很可取的。「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不斷積累,先由《周禮·春官·大師》總結:
「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1]漢代《毛詩序》的作者,根據《周禮》的說法提出了「詩之六義」說: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2]很明顯,風、雅、頌是屬於《詩經》的文體分類,賦、比、興是指什麼,則沒有說明。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說:
「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詩的作法,後者是詩的體裁。一般說,賦、比,都比較清楚,興就有疑問,後人的解釋分歧很多。至今也沒有定論。
劉勰所謂「風通而賦同」,即風雅頌相通,賦則作為詩的一般表現手法,「通正變,兼美刺」,也是相同的,這些都比較好理解,惟獨比和興問題,歷代解釋很多。概括起來大體上有三種解釋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說、語言的解說和文學的解說。
一、三種不同角度的解說 政治的解說。如漢代的「比刺興美」說。這是漢儒的經學的解釋。
鄭玄注《周禮》「六詩」說:「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而言之。
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3]這種說法是以漢代的社會文化中的美刺論生硬地來解釋比興,與文學藝術離開得比較遠,與文學創作沒有多大關係。《毛傳》、《鄭箋》中對於《詩經》的解釋,常常在抒情的詩歌中,離開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所描繪的形象去尋求有關君臣父子的「微言大義」,例如把愛情詩《關雎》說成表現「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等,就和這種對於「賦、比、興」的牽強附會的理解,有著直接關係。
唐代孔穎達就不同意鄭玄把「比興」分屬「美刺」的說法,指出: 「其實美刺俱有比興者也。」(《毛詩正義》)並非比一定與「刺」相連,興一定與「美」相連。
這種經學家的政治解釋方法,在中國古代仍有不小影響。連劉勰也不能不受其影響,如「比興」篇中說:「關雎有別,故后妃方德;尸鳩貞一,故夫人象義。
」意思是關雎雌雄有別,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穀鳥專一,所以詩人用來比喻夫人的專一用心。這種讀詩的方法承繼的是鄭玄的政治解釋方法。這種方法特點是用政治遮蔽藝術,用意識形態曲解詩義,離開了詩歌的常識,是不可取的。
語言的解說。朱熹的解說可作為代表。朱熹在《詩集傳》說: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4]贊成此說的人最多。在朱熹的解說中,強調比興是一種修辭手段,一種語言技巧。這種解說與鄭玄的政治教化說大異其趣,無疑把解說推進了一步。
從單純的訓詁的角度看,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作為一種語言解說,用之於非文學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於文學作品似乎就還隔著一層。因為詩歌的語言是情感的語言,離開情感,單純從文字訓詁的角度,很難把屬於情感世界的詩歌解說清楚。
實際上,對於這種解說,連朱熹本人有時也是懷疑的。(詳下) 文學的解說。最值得重視的解說。
具體代表性的有四人,即劉勰的「比顯興隱」說,鍾嶸的「文已盡意有餘」說,宋人李仲蒙的「敘物索物觸物」說。近人徐復觀的現代解說。這裡先簡單介紹鍾嶸、李仲蒙的說法,然後再回過來重點闡述劉勰的說法以及徐復觀的觀點。
鍾嶸在《詩品序》中說:「故詩有三義,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有盡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巨集斯三義,酌而用之。
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採,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在鍾嶸看來,三者都是文學的方法。因為運用賦比興都要「幹之以風力,潤之者丹採」,最終目的都是要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
」其中,對興的又以「文有盡意有餘」來解說,這就把「興」的含蓄蘊藉的文學功能說得比較清楚。這種看似「與訓詁乖殊」(黃侃《文心雕龍札記》)的解說,「說得不明不白」(黎錦熙《修辭學·比興篇》)的解說。恰恰揭示了「興」的文學功能,是十分有意義的。
鍾嶸對「興」的這種解說影響很大,唐代以來的詩學實際上是沿著「文有盡而意有餘」的旨意往前推進。 宋人李仲蒙的解說也很有意義,他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物盡者也;索物以託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
」[5]李仲蒙分別從「敘物」、「索物」、「觸物」的角度來解釋「賦、比、興」。在他看來,作為賦的「敘物」不僅僅是 「鋪陳其事」,還必須與「言情」相結合,就是說作者要把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又要把客觀的物象描寫得真切生動。這就比傳統的解釋進了一大步,更加符合創作中對於「賦」的 要求。
唐代許多詩人用「賦」,的確都表現了這樣的特點,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三吏三別」,白居易的《長恨歌》與《琵琶行》,主要是用「賦」,卻也十分盡情。作為「比」的「索物」,即索取和選擇物象以寄託感情,不完全是一個運用比喻手法問題,作者還必須在比喻中表達作者真摯的感情。唐代許多詩歌中的比喻,如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這裡用「比」,卻以情附物,而不象某些漢賦那樣把各種比喻變成單純詞藻的堆砌。作為「興」的「觸物」,由外物的激發以興情,反過來又把情感浸透於所描寫的物象中。顯然,李仲蒙對「賦、比、興」的解說,最後都歸結到一個「情」字上面,這就更符合文學的審美特徵。
今天家裡突然來了條蛇,有什麼兆頭嗎?大神們幫幫忙
在農村蛇進家裡是什麼預兆?為什麼進家蛇千萬不能打?看完漲知識 一般情況下,蛇是不會進入居家住所,但有幾個原因可能導致蛇會進入人類居住的地方。一是天氣異常,比如天氣太熱的時候 二是靠近山和溼地的地方 三是居家住所老鼠橫行。如果家裡出現蛇,你不要驚慌也不要擔心,蛇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的,你可以叫膽大的人幫...
周公解夢 夢見自己殺人了有什麼徵兆?大神們幫幫忙
希望你能把夢說得更完整一些,殺人這樣的夢有上百種象徵。1 有時候,在夢裡你只是夢見一個不認識的人,或者說是一個沒有臉的人,你把他殺了,只是為了一種發洩,也就是說,這夢只是為了發洩一些你潛意識裡的負面資訊而已。2 有時候在夢裡你殺的這個人是你認識的人,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到這個被殺的人和你的關係,他身上有...
為什麼我跑步的時候肚子左邊會很痛?大神們幫幫忙
跑步時肚子痛,往往來是在跑之前未自做準備活bai動或準備活動做的不充分,du開始跑的速 zhi度過快,呼吸與動作之間節奏失調dao,膳食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跑步時常見的疼痛現象大致有 腸胃道疼痛,這是由於跑時受到震動的影響,改變了腸的蠕動情況,使食物和腸中其他東西積聚在回盲區 大腸 小腸交接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