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竟」是什麼意思,竟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2021-04-11 02:04:08 字數 6610 閱讀 6038

1樓:匿名使用者

竟 【釋義】 ①完畢;終了:未竟之業|繼承先烈未竟的事業。②整個:

竟日。③終於;到底:究竟|畢竟|有志者事竟成。

④居然;出乎意料:竟然|他竟敢當面扯謊!

2樓:匿名使用者

竟1.表示竟然的意思.

2.表示究竟

3.有時表示直接的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竟夕起相思中的竟又當如何解釋?

文言文中的「竟」是什麼意思

4樓:番茄特攻

jìng

①<動>完畢;結束。《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②《形》終;整;全。《譚嗣同》:「君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項脊軒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③《副》終究;終於。《毛遂自薦》:「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④《副》竟然;居然。《屈原列傳》:「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⑤《副》究竟;到底。劉禹錫《天論》:「道竟何為邪?」

⑥《名》通「境」,國境。《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

【竟使】假使;假如。

5樓:洋語彤友珺

竟【釋義】

①完畢;終了:未竟之業|繼承先烈未竟的事業。②整個:竟日。③終於;到底:究竟|畢竟|有志者事竟成。④居然;出乎意料:竟然|他竟敢當面扯謊!

文言文中的「竟」是什麼意思?

6樓:豌豆射手

作動詞時,表示完畢;結束。

竟【jìng】:

《動》完畢;結束。《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竟【 jìng】

〈副〉(1) 終於;到底。

平原君 竟與 毛遂 偕.——《 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

竟怒不救 楚 .——《 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

竟無語凝噎.—— 宋 · 柳永 《雨霖鈴》

婿竟不調.—— 明 · 崔銑 《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2) 竟然;倒.含出乎意料之意。

竟殺蛟而出.——《 世說新語 ·自新》

(3) 又如:竟爾(竟自.竟然);竟是(還是,畢竟是);竟不然(何不,倒不如)

(4) 徑,一直,直接,如:竟直(簡直;竟然);竟已(終止);竟此(就到這裡,到此為止)

竟【 jìng】

〈形〉(1) 全部;完全;整個 [whole]恩施下竟同學.——《 漢書 ·王莽傳》.注:「周徧也.」

君竟日不出門.—— 清 · 梁啟超 《譚嗣同傳》

竟三夜罷.—— 清 · 邵長蘅 《青門剩稿》

竟以宗廟社稷.—— 清 · 周容 《芋老人傳》

竟成痼疾.—— 清 · 方苞 《獄中雜記》

竟行之.

(2) 又如:竟天(滿天);竟天價(滿天地);竟體(全身);竟夕(整夜,整個晚上);竟世(終生;一輩子)

7樓:匿名使用者

竟 【釋義】 ①完畢;終了:未竟之業|繼承先烈未竟的事業。②整個:

竟日。③終於;到底:究竟|畢竟|有志者事竟成。

④居然;出乎意料:竟然|他竟敢當面扯謊!

8樓:匿名使用者

竟1.表示竟然的意思.

2.表示究竟

3.有時表示直接的意思

竟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9樓:武全

釋義】 ①完畢;終了:未竟之業|繼承先烈未竟的事業.

②整個:竟日.

③終於;到底:究竟|畢竟|有志者事竟成.

④居然;出乎意料:竟然|他竟敢當面扯謊!

10樓:匿名使用者

已是一個多意的字,大體有以下幾種:

1.停止、完畢 如「學不可以已」「死而後已」

2.副詞,已經 如「扶蘇已死」

3.副詞,不久,隨即 如《漢書·原涉傳》中「已為中郎,後免官」

4.語氣詞 同矣「吾不知已」

5.通假字,同以,如「年八十已上」《漢書·文帝紀》

古文: 又不肯竟學中的竟是什麼意思

11樓:姜晏歸

「又不肯竟學中」的「竟」的意思是:結束、完畢。

1、竟字的讀音:jìng

竟的基本解釋:

終了,完畢:繼承先烈未~的事業。

到底,終於:畢~。有志者事~成。

整,從頭到尾:~日。~夜。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然。~至(竟然至於)。~自(竟然)。

竟的詳細解釋:

泛指結束,完畢

竟,終也。——《玉篇》

竟,窮也。——《廣雅》

譖始竟背。——《詩·大雅·瞻卬》。箋:「猶終也。」

追究此縣官重太后,故不竟也。——《漢書》

2、這句話出自於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第七卷《項羽本紀》。

全文是:

項籍(項籍字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項梁怒之。籍曰:

''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樑曰:

「汝何學?」曰:「欲學萬人敵。

''樑知其欲學兵法,乃教之,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樑下。

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樑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12樓:文以立仁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

——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大意,又不肯學到底。

竟:結束、完畢的意思。竟,終也。——《玉篇》

竟學:學完,學到底。‍

13樓:象棋大師

結束,完畢的意思。

求點贊(。ò ∀ ó。),謝謝?

14樓:但凡打

晚上好?(o^^o)

文言文中的「獄」是什麼意思?

15樓:蘑菇丶

「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名】官司;案件。

2、【名】監獄。

3、【名】罪狀。

1、【名】官司;案件。例:《曹劌論戰》:「小大之~,雖不能察,必以情。」

2、【名】監獄。例:《獄中雜記》:「餘在刑部~,見死而由竇出者,日三四人。」

3、【名】罪狀。例:《獄中雜記》:「法應立決,~具矣。」

古代文言文中的而是什麼意思

16樓:小魚兒

文言文中的「而」是一個

多詞義多詞性的詞。

◎而 ér《名詞》

頰毛。例1: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

例2: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而 ér《連詞》

(1) 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

(2) 表示並列關係。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例: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例: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例: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 而 ér〈代詞〉

(1) 你;你的 。

例: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例2: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例3: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例4: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例5: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這樣,此 。

例: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 而 ér〈助詞〉

(1) 表示偏正關係(定語與中心詞的關係)。相當於「之」,「的」。

例: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 而 ér《語氣詞》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例: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 而 ér〈動詞〉

如,好象 。

例: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17樓:匿名使用者

而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名〉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代〉(1)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而翁-----你的父親

(2)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連〉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古文形體

(1)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2)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幹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就」、「才」。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4)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5)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6)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9)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3)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4)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5)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②才能。

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文言文中的「竟」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競」是什麼意思

作動詞時,表示完畢 結束。竟 j ng 動 完畢 結束。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竟 j ng 副 1 終於 到底。平原君 竟與 毛遂 偕.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 竟怒不救 楚 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 竟無語凝噎.宋 柳永 雨霖鈴 婿竟不調.明 崔銑 洹詞 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2 竟然 倒....

文言文中的 君 是什麼意思,古文中「君」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的君的意思為 指男性,先生的意思。君拼音 j n,注音 部首 口部,部外筆畫 4畫,總筆畫 7畫 五筆86 vtkd,五筆98 vtkf,倉頡 skr,鄭碼 xmaj四角 17607,結構 上下,電碼 0689,區位 3093統一碼 541b,筆順 一一 丨 一 釋義 1 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

在古文和文言文中「兒子」是什麼意思

1.嬰兒2 子女 3.指所生男孩 4.男子對長輩的自稱5.妻子兒女 文言文和古文中,這兒子的意思很多,但普遍的是 妻子兒女 或指 子女 文言文和古文是一樣的嗎 一樣的。原因1 古文是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統稱 2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一般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