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桃花源記》問題急急急急急,初二語文《桃花源記》問題

2021-05-17 15:44:08 字數 6570 閱讀 9426

1樓:藍月櫻雪

不矛盾。o(∩_∩)o~

作者為什麼要寫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

表現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神祕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社會中不存在,隱含作者無力改變現實的無奈。

2樓:送紅魚

增加可信度吧,再次重申其不存在...不要揣測古人寫東西的想法,連他自己都說不上為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不矛盾啊..那只是個神話傳說而已,真實的人去找,證明了「桃花源」不存在.

4樓:匿名使用者

不矛盾的

因為桃花源本來就是不存在的

他這樣寫是為了說明桃花源是仙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這只不過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作者陶淵明的生活並不好的

而那個南陽劉子驥

我約莫估計應該是杜撰的~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問題

5樓:匿名使用者

桃花源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世外桃源,關於桃花源以外的發生的事大家都不知道(文中有原文的描寫)桃花源外面的人與裡面的人有不同,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由此,桃花源以外的人叫外人。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很簡單嘛!打**給陶淵明問哈他就知道了撒!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21課《桃花源記》翻譯

7樓:一彈戲牡丹

一、《桃花源記》的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

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訊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

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二、《桃花源記》的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三、《桃花源記》的作者出處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一、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二、作品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

作者借用**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故事。

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8樓:匿名使用者

句子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譯: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他進出桃花源的事情。 21. 太守即遣人

9樓:思楊

小妹妹小弟弟你也太有才了要是我們那時候讀初中有電腦可以上了估計考試都滿分了吶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裡的重點句

10樓:拒絕

【翻譯部分】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自雲先是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回答問題部分】

桃花林景色優美: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景色優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桃花源人安居樂業: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社會環境安靜: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適: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人熱情好客: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側面描寫桃花源不易為外人發現: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與「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與「不知今夕何夕」意思相似的句子: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寫老人小孩肖像神態的句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1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譯:(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划船)行進,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2.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譯:忽然看見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長在溪流的兩岸,長達幾百步,其中沒有別的樹,芬芳的青草鮮豔美麗,飄落的花瓣繁亂交雜。

3.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4.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譯: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下船上岸,從洞口進去。

5.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譯:(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的東西。

6.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村落間)都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7.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們各個都安閒快樂。

8.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譯:(村人)看見了漁人,竟非常驚訝,問(漁人)從**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

9.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譯:(村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備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10.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譯:村裡的人聽說有這個人,都來打聽訊息。

11.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譯:(村人)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不再從這裡出去,就與外面的人隔絕了。

12.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村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13.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這個人(為村人)一一詳細地說了他所知道的事情,(村人)都感嘆、惋惜。

14.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譯: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15.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譯:村人告訴(他)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16.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譯:(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順著原來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

17.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譯: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些情況

18.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譯: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最終迷路了,沒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條路了。

19.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卻沒有實現,不久就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去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12樓:共康精銳崔老師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作者是 晉朝的 陶淵明 ,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有「田園詩人」之稱。選自《 陶淵明集 》。

1. 線索:漁人的行蹤。

2. 故事情節:發現桃花源、訪問桃花源、告別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3. 主旨: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 人民厭惡戰爭 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 憧憬 。

4.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交代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2-3):寫桃花源寧靜幸福的生活環境,和熱情好客的淳樸社會風尚與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

第2段,寫桃花源寧靜幸福的生活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環境美好;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生活寧靜幸福;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精神狀態悠閒自在,自得其樂。

第3段,寫熱情好客的淳樸社會風尚與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2)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第三部分(4-5):故事結局。表明桃花源的理想社會只是一種幻想。

5. 成語:豁然開朗、無人問津、世外桃源。

6. 重要句子翻譯:

(1)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地上芳草鮮豔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

(2) 復前行,欲窮其林。(又向前行,想要走完那片桃林。)

(3)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

(4)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這類的景物。)

(5)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6)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連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

(7)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桃花源中人)見到漁人,竟然非常驚訝,問(他)是從**來的。)

(8)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有人便邀請他到自己家去,備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9)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再從這裡出去,便和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

(10)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又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要說魏朝、晉朝了。)

(11)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去(做客),都拿出酒與飯菜(來招待他)。)

(12)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事)不值得對外面的的人說啊。」)

(1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標記。)

(14)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太守就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原先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5) 聞之,欣然規往。(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要計劃去探訪。)

初二物理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開始小,後來大。我們知道聽到聲音有三點缺一不可 聲源 媒介 接受物 耳朵 比如在月球面對面直接說話聽不到是因為缺乏媒介,月球上是真空的,所以宇航員近在咫尺也要靠無線電來交流。再來看這道題,前者聲音傳到耳朵是通過空氣這個媒介傳到我們耳朵,聲音是縱波,也是一種能量,聲音這個能量向四面八方發散開了,我們耳...

初二實數計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 2根號x 根號y 平 2根號x 平 2 x y 2 x 2 x y 2 x 4 x y y y 4 xy 2 2根號5 1 2根號5 1 2根號 5 平 2根號5 平 2 5 1 2 5 2 5 1 2 5 93 4根號xy平 6y根號y 9 7根號xy立方 5y根號x平 除以根號x 4y x ...

《與你同在》作文初二學生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與你同在 相攜的手忘不了單純的感動,因為我們是青春的同路人。題記 站在現在的位置,回頭望望,我們已走過不少路程了,經歷了不少風雨了,然而與此同時一路相伴我們左右有含辛茹苦的父母 慷慨無私的朋友 循循善誘的老師 含辛茹苦的父母 當我們 哇哇 大哭的那一聲起,父母就註定了要陪伴我們左右,看著我們漸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