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要解開這個疑問,首先
copy要明白「四書」、「五經」、「十三經」的概念,如下:
「五經」最早應是「六經」,指:《詩》、《書》、《禮》、《樂》、《春秋》、《易》,後來《樂》散逸,後世遂只傳 「五經」。
「十三經」這一叫法成於南宋時期,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其中《周禮》、《儀禮》、《禮記》是把原「五經」中的《禮》拆成三本,而《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則是將原「五經」中的《春秋》拆成三本,所以它們分別有《三禮》《三傳》之稱)
再說說「四書」,它是南宋朱熹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印單行本,加上「十三經」裡面的《論語》、《孟子》,合稱「四書」。
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講,「四書」「五經」可以並列而講,而「四書」則是「十三經」的一部分。
不知道你是看懂沒有。。。
2樓:故園籬笆
大學和中庸屬於四書,相當於四篇重要文章,是瞭解儒家和繼續深造的基礎,十三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相當於十三部著作,而五經是十三經中的核心典籍
3樓:李志強
回答問題都不願直截了當。
《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已經在十三經裡了。
什麼是四書五經?為什麼說它們是儒家經典?
4樓:匿名使用者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這些是古代必考的內容;而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
因為四書五經體現了儒家思想,所以稱為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又稱儒家典籍,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之作,被世人奉為「經」,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經,同時也包括歷代儒家學者的評註和解說。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其中,「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於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
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
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併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
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經》,後來《樂經》失傳,剩下五經,隨著歷史的發展,便有了七經、十三經、十經等名稱。
5樓:成都鑽石鑑定師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
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經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
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
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註釋,其中,《大學》、《中庸》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註」。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由於朱熹註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於世用;又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所編定註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範圍限制在朱注《四書》之內。明、清沿襲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試製度,題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書》。《四書》不僅是儒學經典,還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
在近代,《四書》還被編入小學教科書。
6樓:匿名使用者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義春秋
7樓:枕劍聽泉
論語 孟子 中庸 大學 詩 書 禮 義 春秋
8樓:靜靜滴眼淚
四書五經先要看定義,儒家學說本來南宋理學家朱熹下的定義。
儒家經典又稱儒家典籍,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之作,被世人奉為「經」,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經,同時也包括歷代儒家學者的評註和解說。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其中,「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十三經包括四書五經嗎
9樓:查查不會
四書和五經沒有直接關係,
而十三經是五經經過歷代的擴充套件演變而成的;
儒家的原始經典是兩位大聖的語錄本(論語這本書按照慣例其實也可以稱為《孔子》)
朱熹又從西漢戴聖的禮記中挑了兩篇(中庸和大學),和孔孟並稱四書,奉為儒家至高經典。
六經是孔丘推薦的一套叢書,即詩書禮易史樂;
(注1,其中春秋和詩經是經過孔丘整編修訂出來的)(注2,《禮》是指《儀禮》,宋朝以後《禮》才是指戴聖的《禮記》)樂經於秦朝以後失傳,剩下五本,
西漢在劉徹獨尊儒術之後就把這五本書奉為五經;
唐朝把禮分三禮、春秋分三傳,擴充為九經;
直到唐末李昂時期又新增了孝經、爾雅和論語;
而孟子入經得到南宋時期了,此時就成了十三經。
10樓:賀顯華老師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亡於秦末戰火,只剩下五經。
《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書。
11樓:匿名使用者
十三經: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四書(sì shū),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
五經,儒家典籍《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的合稱。
12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說法,四書指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種著作
四書五經裡大學的 內容??
13樓:淘汰
《大學》「三綱領」與「八條目」應為一個整體,這是理解《大學》的關鍵。「三綱領」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於至善」則是指「明明德於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親民」為「新民」並非無據,這可以由郭店竹簡及《大學》的思想得到證明。
「八條目」以修身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四項乃是修身的工夫,它與後者是一種交叉的關係,而不是並列的關係,「八條目」嚴格說來應為「四條目」;
《大學》強調「以修身為本」,主張由修身達到天下的平治,這種由「內聖而外王」的實踐方法顯然直接影響到孟子,而與荀子關係不大。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以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公孫丑上》)正是對前者的發展;荀子雖然也講修身,但他所謂的修身主要是通過實踐外在的禮儀來完成,是由「立外王而成就內聖」(20),與《大學》思路並不相同;
《大學》講「正心」,以「正心」為修身的主要手段,而「正心」又包括「誠意」與「致知」兩個方面,「誠意」由內而外,「誠於中,形於外」,表現為內在自覺活動;而「致知」前面說過,主要是對禮的知,它由外而內,以外在的「知」(禮)使心得到充實、安頓;
《大學》的心似具有道德心與認知心的雙重內含,前者影響了孟子,後者則啟發了荀子;
《大學》以「明明德於天下」為「至善」,把最高的價值追求落實在天下每個人的「明德」之中,使其內在化、精神化,這顯然與思孟一派關係密切,而與荀子重視外在的制度禮儀,以「禮義法度」為最終的歸宿有所不同;
《大學》的思想雖具有二元的傾向,對以後孟子、荀子均有所影響,但就其思想的主要性格而言,似與思孟一派關係更近,將其看作思孟學派的一個環節可能更為合適。
14樓:匿名使用者
給你講些主要內容算了
《大學》「三綱領」與「八條目」應為一個整體,這是理解《大學》的關鍵。「三綱領」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於至善」則是指「明明德於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親民」為「新民」並非無據,這可以由郭店竹簡及《大學》的思想得到證明。
「八條目」以修身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四項乃是修身的工夫,它與後者是一種交叉的關係,而不是並列的關係,「八條目」嚴格說來應為「四條目」。《大學》的思想具有二元的傾向,對以後的孟子、荀子均有所影響,但其主要還應屬於思孟一系。
首先,《大學》強調「以修身為本」,主張由修身達到天下的平治,這種由「內聖而外王」的實踐方法顯然直接影響到孟子,而與荀子關係不大。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以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公孫丑上》)正是對前者的發展;荀子雖然也講修身,但他所謂的修身主要是通過實踐外在的禮儀來完成,是由「立外王而成就內聖」(20),與《大學》思路並不相同。
其次,《大學》講「正心」,以「正心」為修身的主要手段,而「正心」又包括「誠意」與「致知」兩個方面,「誠意」由內而外,「誠於中,形於外」,表現為內在自覺活動;而「致知」前面說過,主要是對禮的知,它由外而內,以外在的「知」(禮)使心得到充實、安頓。《大學》的心似具有道德心與認知心的雙重內含,前者影響了孟子,後者則啟發了荀子。
還有,《大學》以「明明德於天下」為「至善」,把最高的價值追求落實在天下每個人的「明德」之中,使其內在化、精神化,這顯然與思孟一派關係密切,而與荀子重視外在的制度禮儀,以「禮義法度」為最終的歸宿有所不同。
綜上所述,《大學》的思想雖具有二元的傾向,對以後孟子、荀子均有所影響,但就其思想的主要性格而言,似與思孟一派關係更近,將其看作思孟學派的一個環節可能更為合適。
請問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和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是指 論語 孟子 大學 和 中庸 而五經是指 詩經 尚書 禮記 周易 春秋 簡稱為 詩 書 禮 易 春秋 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 樂經 合稱 詩 書 禮 樂 易 春秋 但後來亡於秦末戰火,只剩下五經。四書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五經 易 ...
四書五經裡大學的 內容,四書五經中的《大學》講的是什麼內容
大學 三綱領 與 八條目 應為一個整體,這是理解 大學 的關鍵。三綱領 中的 明明德 主要是指 修身 而言,而 止於至善 則是指 明明德於天下 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 親民 為 新民 並非無據,這可以由郭店竹簡及 大學 的思想得到證明。八條目 以修身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正心 誠意 格物 致知...
四書五經的五經指
簡單的說法,四書指的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這四種著作 五經指的是 易 書 詩 禮 春秋 這五部典籍。雖然這些經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是作為經典來遵奉的,但其實也有時代的不同,我們今天把儒家學派的經書統稱為十三經是源於南宋時代,而在之前又分幾個時期,不同的時期對經書有不一樣的說法,這是要加以注意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