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特殊句式

2021-05-22 21:41:48 字數 5989 閱讀 1439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樑將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賤人。

⑦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

(6)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特別提醒】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1>有標誌

(1)用「為」或「為......所.....」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鑑》)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或「見......於......」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用「於」 或「受......於......」表被動

「不能容於遠近。」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鑑》)

(5)用「被」表被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2>無標誌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注意】: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但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都是此種用法,後面要舉例詳細講。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

四、疑問句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這裡不舉例子講解。

下面針對古漢語中與現代漢語不相同的較特殊的幾種句式,作舉例翻譯與講解。

一、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譯文:「你太不聰明瞭」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呢?」

二、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餘、吾、爾、自、之、是】十動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譯文:「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時人莫之許(《隆中對》) 譯文:「可當時的人並不讚許他(這麼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 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④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

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麼?』」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 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麼?」

③王見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

④何傷乎? (《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妨礙什麼呢(有什麼妨礙呢)?」

⑤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

⑥吾誰敢怨?(《捕蛇者說》)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

(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麼到這個地步呢?」

②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③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蟹龍說趙太后》)譯文:「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

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譯文:「國家用什麼來救濟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⑥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麼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十介十動

①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 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②餘是以記之 (《遊褒禪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④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 譯文:楚國的戰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的。

⑤成語有:夜以繼日(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4】用「之」、「是」作標誌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

①夫晉,何罪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晉國,有什麼罪過呢?」

②唯弈秋之為聽 (《弈秋》)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唯」譯為「只」,下同)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譯文:「不瞭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陳言之務去 (《答李翊書》) 譯文:「只是務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⑤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父母只憂慮他的疾病」

⑥唯馬首是瞻 (《馮婉貞》)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譯文:「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群臣」

還有如成語:唯利是圖 (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後面。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譯文:「我已經對她沒有情義了,決不會答應你」

②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

現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

【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

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後面。

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 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項脊軒志》)譯文:「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

這種情況在現代漢語裡也有保留,如:望見恕(希望你寬恕我);有何見教(有什麼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①亞父南向坐 (《鴻門宴》 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②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三、狀語後置

我們知道,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十以十賓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 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

③請其矢,盛以錦囊(《伶官傳序》) 譯文:「並請出那三枝箭,裝進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伶官傳序》) 譯文:「當莊宗用繩索**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覆講述」

①覆之以掌 (《促織》) 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十於(乎,相當「於」)十賓

①使歸就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譯文:「讓他回去向孫將軍求救」

②能謗譏於市朝 (《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③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譯文:「並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師說》) 譯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風乎舞雩 (《四子侍坐》) 譯文:「在舞雩臺上吹風」

(3)格式:形十於十賓

①長於臣(《鴻門宴》) 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②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四、定語後置

在現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後。定語放在中心詞後面,用「者」煞尾,構成定語後置的形式。那麼,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後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1】格式: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覆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劍》)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③荊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戰》) 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來者。(《勾踐滅吳》) 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驢》) 譯文:「村中有個喜歡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馬之千里者(《馬說》) 譯文:「千里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

③國之孺子之遊者(《勾踐滅吳》) 譯文:「吳國出遊的年青人」

④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

【3】格式:中心語+之+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譯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江湖),就要為國君擔憂」

【4】格式:中心語+而+定語+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5】數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後面。格式:中心語十數量定語

①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譯文:「等到了陳這個地方,有六七百輛車,千多名騎兵,數萬名士兵」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高一語文特殊句式,高中語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 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 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 是 或 非 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

勸學中「以為輪」屬於什麼特殊句式

省略句。鞣之以為輪。之是代詞。白話譯文 假如浸溼後用火把它烤彎做成車輪。原文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

或百步而後止句式,五十步笑百步的特殊句式

而表承接關係,可譯為 就 接著 然後 五十步笑百步的特殊句式 判斷句 1 是亦走也 句式 是.也 2 非我也,歲也 句式 也 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3 非我也,兵也 句式 也 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4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句式 是.也 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