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代有種神祕的墓葬方式「六十花甲子墓葬」誰知道是什麼朝

2021-05-01 22:39:31 字數 4620 閱讀 5963

1樓:

中國古代宋末元初時,山西太行山一帶的一種陋俗。古人六十歲,稱為花甲。到了花甲的年齡,就要被其家人活埋,故稱花甲之墓。

宋元時太行山一帶習俗。人到六十開始在未建好的桃形墓中生活,每頓飯由其家人送去。送一次飯砌一塊磚,直到墓頂合攏。

這種墓就是花甲之墓,簡稱花甲墓,也叫花花墓。這也就是民間流傳的古代人到六十被活埋的經過。

擴充套件資料

墓葬研究是以考古出土之墓葬材料為基礎,結合文獻材料來**社會習俗以及宗教行為與觀念的一個研究領域。因此墓葬研究與人對死亡及死後世界觀有著密切關係。

由於生死之事是每一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無論古今社會,一個成員的死亡,常隱含其對整個社會存在的威脅。故生死之事不但具有社會意義,也具有宗教意義。

在古代社會中,由於人的生命一般均相當短促,死亡更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件。人類普遍習俗都會在某個社會成員死後,透過一套喪葬禮制的施行,幫助死者離開生者的社會而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們也可以從生人處理死者和麵對死亡的態度窺探此社會宗教信仰的特色。

喪葬制度通常包括了喪禮儀式和埋葬兩部分。喪禮為生者替死者所施行的一套儀式,以結束他與這世界的關係,並且保證或引導死者進入另一個世界;埋葬則將死者的身體以一種生者認為恰當的方式加以處理。

葬禮為喪禮的延續,而在許多文化中,葬禮後還有祭祀,為生者企圖與死者往來的活動。由於中國人一向對喪葬採取謹慎的態度,故人類著實可以利用墓葬材料來討論中國古代的宗教與社會現象。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是有關墓葬制度發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築形制討論社會對死後世界的觀念,而後者則是說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會階級為基礎的喪葬禮儀。曾子曾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不但是他個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喪葬之禮在當時社會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中國史上重視喪葬的情況,至少從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經可以窺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喪禮制度的出現都可作為那個社會中人們對於葬禮重視的象徵。到了戰國,雖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論出現,但這些主張卻恰好說明厚葬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

這並非說所有考古發掘得到的墓葬均為厚葬。而是說,一般人即使實際沒有能力實行厚葬,仍然會有一種要求厚葬的企望,這正說明戰國以來,普通墓葬會高階身分所使用的陶禮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中國古代墓葬的方式? 10

2樓:匿名使用者

獨特的墓葬形式 中國墓葬的形式很多。一般來說,人死後用棺材殮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這屬於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數民族有一些奇特的喪葬形式。

比如說「巴人懸棺」葬。藏族的人死後,依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採用**、水葬、火葬、土葬或塔葬等形式。普通人都採用**,塔葬只對高僧,是將大師們的法體經過防腐處理放入塔內或將骨灰及舍利子裝入塔內。

靈塔用金銀及各種寶石裝飾,極盡華美。火葬主要是對一些有地位及成就的僧人。1.

** **亦可謂之「鳥葬」,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一種葬俗,用於一般農牧民和普通人。藏語稱**為「杜垂傑哇」意為「關(屍)到葬場」;又稱「恰多」意為「喂鷲鷹」,文中「恰」是一種專門食屍肉禿鷹,謂之「哈桂」。 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寄託著一種升上「天堂」的願望。

通過**將死者的屍體喂鷲鷹,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人死後把屍體捲曲起來,把頭屈於膝部,合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於門後右側的土臺上,請喇嘛誦超度經。擇吉日在天亮前由背屍人將屍體背到**臺,先點「桑」煙引起來禿鷲,喇嘛誦經完畢, **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

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餵食,直到吞食淨盡,以吃光為吉利。 藏北比如縣的達摩寺多多卡**臺,是全**唯一儲存頭骨的**臺,也是目前**最為著名的**臺。

莊嚴肅穆的**臺,盤旋飛翔的鷹鷲,舉世無雙的**場面,形成一個神祕世界,吸引著無數有緣或無緣走上**高原的人。 2.懸棺葬 懸棺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一種古老墓葬形式,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之上為特徵。

除中國外,印支半島、印尼、菲律賓等地均有發現。懸置棺木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或利用巖壁間的裂縫之處架設棺木;或在巖壁上鑿孔楔入木樁,以支撐棺木;或鑿崖為穴,插入棺木,一端露與穴外。棺木多為獨木鑿成,呈長方形,也有少數船形棺。

葬式有一次葬,亦有待死者肌肉腐朽後,將骨質入棺,再送至懸崖上去的二次葬。據研究,該種葬法使用時間漫長,早至商周,晚達明清,主要分佈於南方各省,如宜賓地區興文和珙縣、三峽、武夷山九曲溪。宜賓興文縣蘇麻灣有懸棺50餘具,皆被認為是古代焚人的墓葬,低者十幾米,高者近百米,或鑿孔置木,或利用天然石穴,距今400~700年,形成於明代。

三峽懸棺多在風箱峽中,人稱「風箱」。武夷山九曲溪小藏峰巖壁上因棺木如船形,人稱「船棺」,經鑑定已有2023年曆史。 3.

崖墓葬 崖墓葬就是在崖穴洞窟中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一般選擇在江河沿岸山腰或山足下的斷崖上,依石向內造出墓道和墓室。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式,也是我國多種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別的一種喪葬形式。《臨海水土誌》對崖葬已有記載。

我國目前已發現有殷商、戰國、兩漢、南北朝、唐、宋、元時期的崖墓葬。以四川地區為多,蜀地人以為死人的靈魂**可為仙,入地則成鬼,故以崖葬為高尚。崖葬大體可分為三種型別:

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北方人和漢人有少數地區使用崖葬。比如,漢代中山靖王與山東曲阜魯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眾多的崖穴是由人工開鑿而成,規模巨集大,儼然地下宮殿。

四川的麻浩崖墓其範圍包括斧頭灣,東西長約200米、上下寬約25米,有編號的崖墓544座,層層疊疊,墓門披連,密如蜂房,極為壯觀。最深達90m小的約6m,寬達10m 左右,高達2.8m。

由墓門、享堂、墓道和棺組成。早年就以內涵豐富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樂山古稱)名墓之首」。墓中儲存著許多漢代建築、車馬伎樂、鳥獸蟲魚圖形,且有不少歷史題材的神話故事,以及畫像石棺、書法題刻。

同時,還有中國乃至世界遺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是漢文化與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體反映。 4.塔葬 塔葬隨佛教的傳人而興起,指佛門高僧坐化圓寂後,將骨灰或屍體經過處理後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的一種佛教獨有的墓葬形式。

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和尚們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知名佛教寺院多有塔墓,墓塔年深日久,積少成多,望去好似樹林,因此又有塔林之稱,但以河南少林寺塔林最為有名。少林塔林位於寺西,現存自唐以來磚石墓塔230多座,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塔墓葬群。

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既是佛教文化的產物,又是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精品。山東長清縣的靈巖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墓塔167座.

3樓:淺灆銫de噯

商代商王陵墓,有「亞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亞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亞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

亞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其餘各種型別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

秦漢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

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 。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

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佈局簡化,面積減小。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有的墓中有角柱與斗拱,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櫺窗。

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後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長達20米,天井有

三、四個之多。這是出於對現實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個、壁龕8個,章懷太子墓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階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

入唐以後,則多采用磚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

五代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後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後3室。

宋至明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型別的磚室墓。從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託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為五鋪作重栱,從版門直櫺窗演變為雕花格子門。

一般多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還流行圓形的。一般多為單室墓,但身份較高的貴族墓也有設前後兩室的。

赤峰的遼駙馬墓和北京的齊王趙德鈞墓,都有前、中、後3室,並多設耳室,顯示了「多室」的特點。

金代的墓葬。

主要是單室磚墓,平面多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圓形的,從墓門到墓室內大量使用仿木建築結構。

明代的帝陵,

與漢唐以來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點是墳丘不成方形而成圓形,周圍砌磚牆,稱為寶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後。寶城之前設明樓,樓上樹石碑,上刻皇帝的諡號,這也是明陵的新創。玄宮在寶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宮殿。

以已經發掘的明定陵為例,玄宮可分前殿、中殿和後殿,中殿的左右兩側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后的棺槨放置在後殿的棺床上。

中國曆代墓葬之法詳解中國墓葬的方式有那些?

我國古代建築陵墓制度很嚴,禮記 檀弓篇 說 古者墓而不墳 凡葬而無墳,不封不樹者謂之墓 在殷代有墳是從周代開始的。殷王之墓,在洹水南岸,距小屯6公里,侯家方座西北崗上,平面亞字形,自墓室而出有墓道。此外還有殉葬之山墓,有百數上千座。據 易經 說 古之葬者,原衣之之以薪,減之中野,不封不樹 修建墳墓便...

關於中國古代墓冢的形狀關於中國古代墓葬制式與結構?

秦漢時期 在秦漢時期,上行下效,多是覆鬥式的墓葬,覆鬥就是說封土堆的形狀,像是把量米的鬥翻過來蓋在上面,四邊見稜見線,最頂端是個小小的正方形平臺,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過中國的多了一個邊,卻與在南美髮現的 失落的文明 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驚人地相似。這中間的聯絡,就沒人能推測出來了。魏晉時期 巨大厚...

中國古代的記譜方式中國古代記譜法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的記譜法基本有十三種,分別是 工尺譜 琴譜 燕樂半字譜 絃索譜 管色譜 俗字譜 律呂字譜 方格譜 雅樂譜 曲線譜 央移譜 查巴譜 鑼鼓經 在當今,中國漢字記譜主要是用宮 商 角 清角 和 徵 羽 變宮 變 分別來表示do re mi fa sol la si,而在工尺譜中,則表示為上 尺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