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農作物是怎樣傳入我國的

2021-05-20 16:10:21 字數 5560 閱讀 9012

1樓:易書科技

在明朝,農耕工具的品種較前更多,農民在耕耘、選種、灌溉、施肥、園藝各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量的荒地被墾闢,主要的農作物有稻、麥、稷、粱、菽、桑、麻和棉花等。江南、湖廣、四川等地是稻米的高產區。福建、浙江有雙季稻,在嶺南、海南有三季稻。

在河北、河南等地也開墾了很多的水稻田,一般稻田的產量為兩石或三石,有些地區達五六石。宋末元初國內開始植棉,明朝棉花的生產已遍於天下。國外引進的新的農作物有番薯、菸草、玉蜀黍。

番薯、玉蜀黍的傳入和普遍種植,明中期開始種植菸草,很快就遍佈全國到明末,北土亦多種之,西洋作物的引進,對農業發展有重大意義。

玉米的傳入

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麥、玉麥、玉黍、包穀、包蘆、珍珠米等名稱;還有叫做六穀(也寫作桂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說五穀之外的又一種谷。

玉米原產於南美洲,72023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栽培歷史估計已有2023年左右,但其起源和進化過程仍無定論。2023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了玉米,以後知道整個南北美洲都有栽培。2023年他把玉米帶回西班牙後,逐漸傳至世界各地。

中國玉米栽培有400多年曆史,估計傳入的時間當在2023年前。傳入的途徑,一說由陸路從歐洲經非洲、印度,傳入**、四川;或從麥加經中亞細亞傳入中國西北部,再傳至內地各省。一說由海路傳入,先在沿海種植,然後再傳到內地各省。

哥倫布登陸美洲,促成了世界農業的大交流和大進步。玉米為禾本科,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歷來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玉米籽粒中含有70%—75%的澱粉,10%左右的蛋白質,4%一5%的脂肪,2%左右的各種維生素。

籽粒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含量均比稻米多。其適應性很強,不求平地肥地,只要不是很乾旱的地方都能有收成。它的田間管理比其他作物簡單,產量也比其他旱地糧食作物高。

玉米的傳入最早,最廣泛,最早的記載見於安徽省《潁州志》,具體時間是正德六年(1511)。明代末年,種植玉米的省已有12個:安徽、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

到18世紀末玉米的種植已遍及全國。

甘薯的栽植

甘薯,魯地稱之為地瓜,豫地稱之為紅薯,閩南稱之為番薯,還有白薯、黃薯、金薯、甜薯、山芋、番芋、黃苕、紅山藥等名稱。

甘薯源出於中美和南美,是明末清初經由西南地區引進中國內地的。距今大約有400年的歷史了。在明代萬曆年間,福建人陳振龍從事海外**,在呂宋學會了甘薯栽培技術,萬曆21年(1593)回國時,將薯藤帶回國內,並試種成功,甘薯從此傳入了我國。

閩南人之所以管甘薯叫做番薯,就是因為甘薯的最早引進地之一是在福建南部,就好像人們管火柴叫洋火一樣,「番」就是國外的意思。甘薯適於在沙土地上栽種,是一種高產作物,很快成為東南沿海人民的主要食物。從福建傳到浙江、山東、河南等省,栽培技術逐漸提高,產量逐漸提高,栽種面積不斷擴大,在華北也普遍種植了。

明清兩代出現了栽植甘薯的專著,傳播較廣的專書有徐光啟的《甘薯疏》、陸耀的《甘薯錄》、陳世元的《金薯傳習錄》等。記錄了甘薯的採種、種植、儲藏、食用等內容。陳世元是甘薯引入者陳振龍的六世孫,他的書記載了陳家祖孫幾代人宣傳推廣甘薯,在福建栽種救荒的良好效果。

關於番薯怎樣傳入中國,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萬曆年間,吳川有位醫生叫林懷蘭,他醫術精,交遊廣,常在粵西、桂南一帶行醫。有一次,經朋友介紹,他醫好了交趾國守關大將的病,兩人就成了好朋友。

交趾國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關大將就介紹林懷蘭醫生給公主治病,幾副藥就痊癒了。國王非常高興,為了答謝林醫生,國王設盛宴招待。席間有熟番薯,林醫生第一次吃番薯,覺得很好吃。

他聽說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個生番薯,吃了幾曰,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裡了。林醫生出關時。半截番薯被查出來了。

當時交趾國規定,番薯是嚴禁出境的,違者要殺頭。這件事使守關大將左右為難,放醫生出關是對國王不忠,依法辦事對老朋友不義,於是他毅然送走了林醫生就自殺了。後來林醫生順利回到了家鄉,番薯就在吳川、電白一帶安家落戶了。

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種,產量高,很適合粵西地區種植,從此,粵西人民再不挨飢受餓了,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電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廟」,以紀念林懷蘭醫生引種番薯的功績。

2樓:紅薯愛地瓜

紅薯是一種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種植。紅薯又稱為甘薯,地瓜,甘儲,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藥,玉枕薯,山芋,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等。紅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現出的是圓形,橢圓形或者紡錘形的塊根。

紅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全世界的熱帶、**帶地區廣泛栽培。紅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紅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從雲南、廣東、福建分三條線路進入中國,明代秀才陳振龍被稱為「甘薯之父」。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有一個叫陳振龍的秀才(商人)在菲律賓做生意時在當地的田間地頭裡發現了一種叫「薯」的農作物,它不僅產量大,種植不受地域影響,還很美味,並且能填飽肚子,所以陳振龍希望能將此引進到我們國家,但是那時候那時候菲律賓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農業發展的比較好,菲律賓以保護物種為名,嚴禁將薯帶到其他的國家種植。

所以陳振龍便冒著生命危險,將薯藤纏在綁貨物的繩子裡,成功通過海關,並帶到了我國。由於紅薯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受到天氣因素和地域的影響較小,所以現在紅薯這種農作物幾乎是遍佈於全國各地。

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

3樓:匿名使用者

掌握以下3點基本方法就可以學好地理:

1、要學會看地圖——立體的地球儀,可以讓自己建立立體的思維方法,地理的知識是立體的;平面的行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帶分佈圖、自然資源分佈圖、交通圖……;會看地圖就已經學會30-50%的地理知識。

2、多看地圖——書面知識與地圖結合可以強化記憶,反覆可以增強記憶,當形成習慣後,知識也就立體化了;

3、掌握地理要素及其要素之間的關係——如氣候的要素是:位置、溫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資源、經濟水平(工業、農業、服務業……)等。

「位置」是地理要素當中最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個要素會起主導作用,位置則是永遠不可以忽視的因素。

地理要素之間會相互影響:位置影響氣候、自然資源,位置與資源影響交通、經濟水平與地位……

會看地圖,掌握了地理要素及其關係,也就是掌握了地理的核心知識。

4樓:回啟章華

學好地理的3點基本方法:

1、要學會看地圖——立體的地球儀,可以讓自己建立立體的思維方法,地理的知識是立體的;平面的行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帶分佈圖、自然資源分佈圖、交通圖……;會看地圖就已經學會30-50%的地理知識。

2、多看地圖——書面知識與地圖結合可以強化記憶,反覆可以增強記憶,當形成習慣後,知識也就立體化了;

3、掌握地理要素——如氣候的要素是:位置、溫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資源、經濟水平(工業、農業、服務業……)等。

「位置」是地理要素當中最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個要素會起主導作用,位置則是永遠不可以忽視的因素,

會看地圖,掌握了地理要素,也就是掌握了地理的核心知識。對!

!!!!!

我說我的學習心得,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1.上課注意記筆記,認真聽老師講課

2.課後注意溫習老師上課所講的精髓,仔細閱讀筆記,做到融會貫通

3.老師佈置的作業,儘量做,不要翻書、筆記、地圖冊等等,等到把自己會做的做完後,在把不會的自己翻書填上,並做上重點符號,看書時著重看不會的地方

4.注意掌握地理分割槽,要對地圖冊有一定的掌握,經緯度、地區輪廓、以及地理特徵,掌握了這些,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答題

5.答題時,注意審題,(地理區位和地理位置要分開,這是定製,地理區位就因該從自然方面和社會經濟因素來答,地理位置就只是答自然方面等等)

以上就是我學習地理的心得。

祝你學習進步,天天向上!

地理其實挺簡單的.你不要把它當個被動學習的,要找到理的趣處,我就覺得那些玩意兒很有趣啊.要當一個好玩的東西

5樓:赫連代柔暴典

地理在大學就是理科了

現在屬於文科

確實學起來不容易

學地理最重要的是細心。就拿一張地圖來說,上面的每一點資訊都有可能成為考試內容,稍不留神錯過一點的話很可能那張圖就白讀了。複習的時候最好是能騰出一塊完整的時間系統地讀。

先讀圖。地圖是地理的重頭戲,有時甚至會比書本還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們的地理位置記清楚。

要爭取第一遍時就記熟。因為記地圖有一個特徵,一旦記住了就不會輕易忘記,所以與其隔一段時間複習一次,還不如剛開始就認真地記好。通過平時的應用加深印象,省去複習的時間。

再有就是看書。要理解地記憶。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時候印象就比較深。

地理和政治、歷史不同,常識性的東西更多些,因此記憶也不會太難。但是要記的東西也很多,要捨得花時間,自己想竅門,比如「諧音記憶法」或者「形象記憶」等等。在學自然地理時,理解的東西會多一些,因為這部分已經有點接近理科的東西了,但只要肯花時間多想一些問題,學起來也不會太難。

人文地理方面,記憶要佔比較大的成分,多背幾遍,爭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時間少,每一遍都能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更細的東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時間裡,主要是看提綱和卷子,要特別留意那些能與當前時事聯絡起來的內容。比如某個特定的地區,或者是環境汙染這一類的問題等等。

只要你鑽進去了,就會發現地理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對它感興趣了,就會學好的.

6樓:康振平國茗

地理: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

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的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思維方法。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資料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絡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中國地理:可看這幾方面的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佈圖、中國工業分佈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

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範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範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相信經過努力,同學們一定會喜愛地理並學好地理的。

總之,是個積累的過程,你瞭解的越多,學習就越好,所以多記憶,選擇自己的方法。

祝學習成功!

我國各省現今主要的農作物分佈,農作物在中國的分佈?

各省確定的主要農作物名錄 省份 省級主要農作物 釋出機關 文號 釋出日期 北京 西瓜 大白菜 市農業局 京農字 2001 6號 2001 03 08 天津 西瓜 市農業局 津農種 2002 29號 2002 03 08 河北 尚未確定 山西 向日葵 西瓜 省農業廳 晉農 種植 種子 發 2001 4...

常見農作物的生長習性,農作物生長環境

小麥 水稻 紅薯 馬鈴薯 豌豆。1 小麥 冬型品種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 18 半冬型為14 16 春性為12 14 溫空的高低受地理緯度和海拔的影響,即緯度和海拔愈高,氣溫愈低,播種期可早些。小麥長日照作物 每天8至12小時光照 如果日照條件不足。就不能通過光照階段,不能抽穗結實。小麥光照階段在春...

雪對農作物的作用雪對農作物有什麼好處

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因雪的導熱本領很差,土壤表面蓋上一層雪被,可以減少土壤熱量的外傳,阻擋雪面上寒氣的侵入,所以,受雪保護的莊稼可安全越冬。積雪還能為農作物儲蓄水分。此外,雪還能增強土壤肥力。據測定,每1升雪水裡,約含氮化物7.5克。雪水滲入土壤,就等於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餵養家畜家禽 灌溉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