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麼意思

2021-05-15 16:09:36 字數 5501 閱讀 1860

1樓:秋狸

釋義: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於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聖人不堆積這些德能表觀以及功果財富的附贅。

他盡力幫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實;他儘量給予人民,他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萬物而不妨害萬物,聖人的行為準則是雖有作為但不與人爭。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

2樓:勝者為大爺

知,通智,箭射中目標。落袋為安。

博,賭博,機會。

知的領域不存在僥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博的領域是不確定的人事物,或此或彼。

不要在知識領域賭博,不要在賭博範圍裝b。

已經確知勿存僥倖,或此或彼不要臆斷。

3樓:筦鑑

知者不博: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不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博學);

博者不知: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的人,不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人。

也可以說:明道的人不表現出來自己什麼都懂,表現出來什麼都懂的人並不明道。

4樓:下山小米

知者不博,就是說知道很多的人往往覺得自己知道的很少,最後只能專著於少數特別知道的領域。

博者不知,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的,往往只停留在粗淺的層次上。

5樓:匿名使用者

明白的人不會那麼看重很多東西

不明白的人還在苦苦追求而苦惱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深層理解是什麼??〔內附本人看法〕 5

6樓:秋日末

書上翻譯是對的,這句話說的是,智者不一定博學,而博學不一定說明這人就有智慧.能從一件事看出真正內涵道理的是智者.在沒有看一件事知前就已經知道這件事的結果那叫博學.

結論就是:智不等於博.

7樓:

個人認為..

第1個知是知道多.而博是博學,指知識面廣.即知道的知識多而精德人,不會博學.

第2句則相反. 知識面廣博德人知識便不夠精湛.

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博而不精.

正所謂讀書不求甚解.

這是個人讀道德經德看法.

建議你讀德時候買些名家德書籍. 其翻譯和註解也比較經典. 才不會導致誤讀.

8樓:匿名使用者

1個知是知道多.而博是博學,指知識面廣.即知道的知識多而精德人,不會博學.

第2句則相反. 知識面廣博德人知識便不夠精湛.

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博而不精.

正所謂讀書不求甚解.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二個知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二個"知"是「認為自己是懂得很多的人」的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通「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麼意思?

11樓:

意思是:真實的話聽起來不好聽,聽起來好聽的話不真實;行為良善的人不狡辯,狡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學問的人,知道學海無涯,因為處處虛心向別人請教。

一知半解的人,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到處賣弄自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經》第81章。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者,誠實也。「信言不美」,是說凡是誠實之言,都是質樸無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者,此謂之「信言」。

凡是信言,句句真實,句句質樸,沒有虛偽粉飾,沒有投其所好,沒有奸巧詭詐,而且都是真誠一片,所謂「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愛聽,故稱之為「不美」。

「美言」者,即人都喜歡聽的漂亮話,用浮華詞藻裝飾起來的虛言偽語。此類「美言」,或是為了投人所好,美言悅人,以誇大之辭比擬、討好別人;或為了達到個人某種目的,巧簧如舌,將黑說白,掩人耳目……。凡是美言,多是中聽不中用,往往言而無信,言多謊詐,虛誕無憑,說話不算數,故終而不被人信。

有德之人,外行莊重,內心真誠,其言樸實,並不悅耳動聽,但卻句句忠懇。無德之人,外行輕躁,內心狡詐,其言雖動聽悅耳,卻未必真實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不辯」,是說有道之人,全德備身,其言合於天道真理,可以道達人事。言無彩文飾華,句句真實不虛,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則心必善,與人為善,不與人爭辯。

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語言,也必是心平氣和,不動聲色。取人之善,當據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別人偏激,我受之以寬;別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我不爭勝於人,以善心待不善。別人的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渾厚以養大德。當人來爭辨時,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氣度要巨集,言動要謹。不用巧辭奇說,其心自然清靜平和。先輩雲: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在訥(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辯」之深義。

所謂「辨者不善」,是說凡是「善辯」之人,皆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因其心中空虛,缺乏德性涵養,理屈辭窮,誇誇其談,以逞其能。常見世人為爭私利,或為顯能,或抱偏知邪說以亂真,便以三寸不爛之舌,逞口鋒之利,無理也要辯三分。

此即俗話所稱之「舌辯猴」。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所謂「知者」,即真智真慧,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從不顯露,含光內斂,厚德貴藏。所謂「不博」者,即守元抱一,專心致靜。

不刻意追求後天知識的廣博,絕學無憂,絕聖棄智,惟以一顆先天真心,求知大道。待到功成性圓,大智慧已就,則能一知百知,一通百通。深明宇宙真理,廣知萬物之性。

有道之人,立於高維空間,總攬宇宙規律,執本馭末,執簡駕繁,舉綱目張。對萬事萬物心領神會,明覺四達,洞曉陰陽,宇宙萬物融於一心,此謂之「真知」。知之既真,天地間一切事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雖不廣搜遠覽,不出門戶,而天地萬物萬事的變化訊息,皆在其不見不聞的真性中,皆在無為自然之靜心中。故真知者雖不博學後天有為知識,而天地間的一切知識,則無所不知;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則無所不曉。

「博者不知」,「博者」,此處是指廣見多聞,博覽群書,研究古今,有豐富的後天知識。「不知」者,是指這些所謂博學者,只知後天有為知識,只知顯態世間的智觀科學,而不知隱態微觀、巨集觀、宇觀世界的慧觀科學。只知顯態科學的某個領域或某一學科,而難知宇宙這個龐大、複雜的超巨科學領域。

其知雖比一般人廣博,但所知僅是表象,失卻道要之真,而在宇宙大真理面前,仍是十分無知。故曰「博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麼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真實的話聽起來不好聽,聽起來好聽的話不真實;行為良善的人不狡辯,狡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學問的人,知道學海無涯,因為處處虛心向別人請教。

一知半解的人,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到處賣弄自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經》第81章。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者,誠實也。「信言不美」,是說凡是誠實之言,都是質樸無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者,此謂之「信言」。

凡是信言,句句真實,句句質樸,沒有虛偽粉飾,沒有投其所好,沒有奸巧詭詐,而且都是真誠一片,所謂「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愛聽,故稱之為「不美」。

「美言」者,即人都喜歡聽的漂亮話,用浮華詞藻裝飾起來的虛言偽語。此類「美言」,或是為了投人所好,美言悅人,以誇大之辭比擬、討好別人;或為了達到個人某種目的,巧簧如舌,將黑說白,掩人耳目……。凡是美言,多是中聽不中用,往往言而無信,言多謊詐,虛誕無憑,說話不算數,故終而不被人信。

有德之人,外行莊重,內心真誠,其言樸實,並不悅耳動聽,但卻句句忠懇。無德之人,外行輕躁,內心狡詐,其言雖動聽悅耳,卻未必真實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不辯」,是說有道之人,全德備身,其言合於天道真理,可以道達人事。言無彩文飾華,句句真實不虛,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則心必善,與人為善,不與人爭辯。

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語言,也必是心平氣和,不動聲色。取人之善,當據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別人偏激,我受之以寬;別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我不爭勝於人,以善心待不善。別人的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渾厚以養大德。當人來爭辨時,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氣度要巨集,言動要謹。不用巧辭奇說,其心自然清靜平和。先輩雲: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在訥(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辯」之深義。

所謂「辨者不善」,是說凡是「善辯」之人,皆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因其心中空虛,缺乏德性涵養,理屈辭窮,誇誇其談,以逞其能。常見世人為爭私利,或為顯能,或抱偏知邪說以亂真,便以三寸不爛之舌,逞口鋒之利,無理也要辯三分。

此即俗話所稱之「舌辯猴」。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所謂「知者」,即真智真慧,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從不顯露,含光內斂,厚德貴藏。所謂「不博」者,即守元抱一,專心致靜。

不刻意追求後天知識的廣博,絕學無憂,絕聖棄智,惟以一顆先天真心,求知大道。待到功成性圓,大智慧已就,則能一知百知,一通百通。深明宇宙真理,廣知萬物之性。

有道之人,立於高維空間,總攬宇宙規律,執本馭末,執簡駕繁,舉綱目張。對萬事萬物心領神會,明覺四達,洞曉陰陽,宇宙萬物融於一心,此謂之「真知」。知之既真,天地間一切事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雖不廣搜遠覽,不出門戶,而天地萬物萬事的變化訊息,皆在其不見不聞的真性中,皆在無為自然之靜心中。故真知者雖不博學後天有為知識,而天地間的一切知識,則無所不知;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則無所不曉。

「博者不知」,「博者」,此處是指廣見多聞,博覽群書,研究古今,有豐富的後天知識。「不知」者,是指這些所謂博學者,只知後天有為知識,只知顯態世間的智觀科學,而不知隱態微觀、巨集觀、宇觀世界的慧觀科學。只知顯態科學的某個領域或某一學科,而難知宇宙這個龐大、複雜的超巨科學領域。

其知雖比一般人廣博,但所知僅是表象,失卻道要之真,而在宇宙大真理面前,仍是十分無知。故曰「博者不知。」

博是什麼意思博字是什麼意思?

博本意是大 引申指豐富 寬廣,如 淵博 又引申指廣泛 普遍,如 博覽 又引申指通曉 知道得多,如 博古通今。又指古代的一種棋戲,後泛指拿財物作注比輸贏。一說本意是搏鬥,豐富 寬廣是假借義。但實際上,博 很少用來表示打鬥。現代漢語中,博 不能與 搏 通用。異體 愽 侷限義項 豐富 通曉 大及其引申義 ...

弈博是什麼意思,「博」什麼意思?

原意是指來博弈局戲 圍棋源 賭博。在現代數學中有博bai弈論,亦du名 對策論 賽zhi局理論 屬應用數學的一dao個分支,表示在多決策主體之間行為具有相互作用時,各主體根據所掌握資訊及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策的一種行為理論。弈博 造句 1 爺爺和爸爸最近在棋盤上弈博。2 兩個對頭公司...

文博是什麼意思

字義分析 文 在日常生中指文學 文字 可引申為知識 學問。博 本意是大 引申指通曉 知道得多。文博 一詞可理解為通曉 知道很多學問。可用來形容人的知識水平高,明白很多道理。詞語分析 文博 可看作文化博物的縮寫。在日常中多用該意思,如文博行業,文博中心等。擴充套件知識 文博也有不同含義。一 文博 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