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郭沫若《石榴》中「夏天的心臟」,作者又為什麼說石榴花

2021-05-23 04:41:30 字數 4101 閱讀 5977

1樓:自由者愛生活

將石榴的花朵比喻為「夏天的心臟」正是其「詩眼」。這樣一個隱喻當然是想象力,一個相當獨特的文學想象,是天生的浪漫主義詩人,但另一方面,它不僅僅是純粹的想象,它是一個作家的強烈而獨特的生活經歷自己的誠實和熱情投入到激烈的民族解放鬥爭。

那個解放自由的炎熱夏天,難道不是為民族解放而鬥爭的象徵嗎?而那些榴蓮之火,那些石榴之花,不正是像作家一樣奮鬥進中國的兒子嗎?

所以,在政治層面上,我們可以把「夏天」和它的「心」,把石榴花,就像上面提到的理論家之一,理解為「華夏」和「中國共產黨」,或者更籠統地理解為「激烈的鬥爭」和捲入其中的「孩子們」。

但事實上,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更抽象地理解其所蘊含的思想意蘊,並將對生命之熱的體驗與讚頌作為這部作品的思想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石榴與榴蓮之火、自然意象也蘊含著作者自身的生命寄託與生命體驗。因此,石榴的長度雖短,卻蘊含著更多層次的思想內涵。

2樓:匿名使用者

麼,將石榴的花朵比喻為「夏天的心臟」正是其「詩眼」。這樣的比喻當然是一種想像,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所自然會有的一種相當獨特的文學想像,但在另一方面,它又絕不僅僅只是想像,它是以自己的赤誠和自己的滿腔熱血投入火熱的民族解放鬥爭的作家強烈而又獨特的生命體驗。那火熱的、意味著解放與自由的夏天,不正是民族解放鬥爭的象徵?

而那些榴火、那些石榴的花朵,不正是像作家一樣投身鬥爭的華夏赤子?所以說,從政治層面上,我們可以像前面所提及的一位論者一樣,將這一作品中的「夏天」及其「心臟」——石榴的花朵理解為「華夏」與「中國共產黨」,也可以稍加泛化地將它們理解為「火熱的鬥爭」以及投身其中的「赤子」。但在實際上,還不止於此,我們還可以將它們所包含的思想意蘊理解得更加抽象,而將對生命熱力的體驗與讚美作為這一作品的思想主題。

在這樣的意義上,石榴與榴火的形象,自然又包孕著作家自我的生命寄託與生命體驗。所以說,《石榴》的篇幅雖然短小,但卻包含著較多層次的思想內涵。

在豐富的思想內涵之外,《石榴》的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也有著自己的特點。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分析的,《石榴》的「詩眼」,即其「構思的焦點和意象的核心,就在於新穎獨異,既表現榴花形象特質,又富有感**彩的比喻『夏天的心臟』」〔3〕,作品之中形象並不高大的石榴,特別是其小小的榴火———這「夏天的心臟」,與闊大無垠而又有著無窮威力的夏天構成了很大的空間與力量上的張力,而正是在這種巨大的張力之下,榴火的形象熠熠生輝、生機盎然。

作家對石榴形象的刻畫頗見匠心。彷彿一則影視小品,作品從開始就為我們不斷呈現著一幅幅色彩鮮明的影視畫面。先是一幅中遠景的畫面:

炎熱的夏季,萬木叢中開花的石榴。第二段,是一幅近景:集中展示了石榴的形象,她的枝幹、她的葉片。

第三至第六段,特寫:以動態畫面的方式展示榴花的形成、特徵,及其在秋天結成果實。第八段,畫面拉回,重新展現中遠景的夏季圖景。

作為一篇文學作品,《石榴》對石榴形象的刻畫還顯示出作者相當高超的語言藝術。作家對石榴的觀察有著足夠的細緻、準確與真切,除了一些詞彙的精確運用(作家特別注意了詞的色彩感)之外,諸如「比喻」和「擬人」這樣的修辭技巧還在作品中有相當頻繁而又極為成功的使用。比如,將榴花比喻為「花瓶」、「希臘式的安普剌」和「中國式的金罍」,直至將其比喻為「夏天的心臟」;比如,又對榴花進行擬人化的修辭,將其由榴花演變為果實比擬變戲法,而且還會對其戲法「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從而「露出一口的皓齒」。

這些修辭,不僅使作品對於石榴的刻畫更加逼真,更加形象,而且還使作品更加生動,更加充滿了機趣,從而也更加有益於展現石榴的生命活力。郭沫若不光是一位詩人和散文作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戲劇家和歷史學家,作品中這一小小的戲劇性以及從中外文物當中取譬修辭也許與此不無關係。這一特點,也是我們在閱讀作品時所應注意的。

在郭沫若全部的散文作品中,《石榴》也許並不是最好的篇章,如果我們從思想內涵的深刻性方面提出要求,它很顯然地略嫌單薄了一些,但是,僅以我們前面所述的特點,以及它的感情的坦率與熱烈及其色彩的明亮,足以使其具有了相當獨特的價值。

3樓:莊

如果說,郭沫若的《石榴》是一首詩,那麼,將石榴的花朵比喻為「夏天的心臟」正是其「詩眼」。這樣的比喻當然是一種想像,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所自然會有的一種相當獨特的文學想像,但在另一方面,它又絕不僅僅只是想像,它是以自己的赤誠和自己的滿腔熱血投入火熱的民族解放鬥爭的作家強烈而又獨特的生命體驗。那火熱的、意味著解放與自由的夏天,不正是民族解放鬥爭的象徵?

而那些榴火、那些石榴的花朵,不正是像作家一樣投身鬥爭的華夏赤子?所以說,從政治層面上,我們可以像前面所提及的一位論者一樣,將這一作品中的「夏天」及其「心臟」——石榴的花朵理解為「華夏」與「中國共產黨」,也可以稍加泛化地將它們理解為「火熱的鬥爭」以及投身其中的「赤子」。但在實際上,還不止於此,我們還可以將它們所包含的思想意蘊理解得更加抽象,而將對生命熱力的體驗與讚美作為這一作品的思想主題。

在這樣的意義上,石榴與榴火的形象,自然又包孕著作家自我的生命寄託與生命體驗。所以說,《石榴》的篇幅雖然短小,但卻包含著較多層次的思想內涵。

在豐富的思想內涵之外,《石榴》的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也有著自己的特點。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分析的,《石榴》的「詩眼」,即其「構思的焦點和意象的核心,就在於新穎獨異,既表現榴花形象特質,又富有感**彩的比喻『夏天的心臟』」〔3〕,作品之中形象並不高大的石榴,特別是其小小的榴火———這「夏天的心臟」,與闊大無垠而又有著無窮威力的夏天構成了很大的空間與力量上的張力,而正是在這種巨大的張力之下,榴火的形象熠熠生輝、生機盎然。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別的花都受不了驕陽的炙烤,只有石榴花盯著烈日盛開,是這個枯燥的夏天的一道別樣的風景線,因此,把它比作「夏天的心臟」絲毫不為過。 (話說,西師大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級上期的一個閱讀就是寫的這篇文章呢……所以記憶猶新,似乎這就是老師說的最簡單的答案)

石榴中作者說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臟」.作者為什麼這

5樓:珈藍語昳

石榴是一種水果,而且裡邊的芯紙特別多,所以16給人帶來是隻只指多指多多,相中的花材

6樓:嘿詩

碧綠的石榴樹婀娜迎風,鮮紅的石榴像掛滿燈籠。裡面有一層透明的薄膜,白玉般的石榴子鮮美齊整。瑤池的碧桃樹有什麼值得羨慕,哪比得上石榴樹紮根民眾。

碧桃雖美結果要經千年,石榴每年都能帶來農家小院的笑聲

7樓:暖暖炊煙裊裊

課文兩次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臟」。

第一次在第3段,作者在描寫石榴花時說:「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貴,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臟嗎?」這裡主要是從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

第2次在第7段:「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這裡是從石榴「熱烈」「充滿活力」這一「內在」特徵的角度打比方。

「心臟」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給火熱的夏天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二者在這一點上是相似的。第2個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個比喻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個比喻,準確形象地表現了石榴熱烈、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內在」特徵。

郭沫若的石榴,夏天的心臟指的是什麼

8樓:一灘新約

在郭沫若的《石榴》中,夏天的心臟指的是石榴的花朵。

相關介紹:

《石榴》的第三部分抒發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石榴不僅有著夏天的品格,她的花朵,還是夏天的心臟。在自然與科學的意義上,充塞宇宙、無窮無際的夏天的熱力雖然來自於太陽。

但在《石榴》之中,在文學審美的意義上,這樣的熱力卻是來自於「石榴」,來自於那一朵一朵的小小的「榴火」。

正是那火紅的、燃燒的石榴的花朵,在給夏天輸送著源源不斷的熱力,她是夏天的心臟,也是夏天的靈魂、夏天的生命之源。

擴充套件資料

《石榴》構思的焦點和意象的核心,就在於新穎獨異,既表現榴花形象特質,又富有感**彩的比喻『夏天的心臟』」,作品之中形象並不高大的石榴,特別是其小小的榴火。

作為一篇文學作品,《石榴》對石榴形象的刻畫還顯示出作者相當高超的語言藝術。作家對石榴的觀察有著足夠的細緻、準確與真切,除了一些詞彙的精確運用之外,諸如「比喻」和「擬人」這樣的修辭技巧,還在作品中有相當頻繁而又極為成功的使用。

9樓:ink小密

石榴呀,開在夏天~

第一次將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臟」,主要是從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

第二次將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臟,主要是從「熱烈」、「充滿活力」、不受束縛這一內在特徵比喻

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石榴熱烈、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內在品格.「心臟」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給火熱的夏天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二者在這一點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臟』』

《石榴》的主要內容郭沫若的石榴內容概括

主要內容 五月過了,石榴樹開起了花,花兒形神兼備,彷彿是精雕細琢而成。秋天的時候,花會更加美麗,像在大笑。我喜愛夏天,更喜愛夏天的心臟 石榴花。從昆明回來的朋友還跟我說,昆明的石榴特好吃,我很饞。石榴 郭沫若五月過了,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不想再爭妍鬥豔的時候,有少數的樹...

郭沫若的散文《石榴》的寫法是什麼急

石榴 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作者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了真善美,讚揚了不怕威壓 堅貞剛勇 奮發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 郭沫若散文石榴 全文 郭沫若 石榴 讀後感滿分作文600 讀郭沫若著 石榴 有感 本文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 隨筆之作,但它的風采卻能敵過萬作,...

郭沫若的地位郭沫若的鳳凰涅盤在歷史中的地位

中國新詩是隨著 五 四 文化運動和 詩界革命 而發展起來的。詩體解放事業肇始於胡適,而完成於實踐著 文學為人生 主張的文學研究會諸詩人。1921年以郭沫若為旗幟的創造社的成立,可謂 異軍突起 把目光投向 充滿缺陷的人生 假如說,首倡 詩體的大解放 的胡適和他的 嘗試集 只可視為區分新舊詩的界限 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