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鯊魚辣椒
近幾年我一直在講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要樹立文化的主體意識。在現代世界,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
從我們自己國家的文化發展歷史來看也是這樣。中華文化是由許許多多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形成的文化共同體。我們知道先秦有諸子百家,這個局面到了戰國時期已經開始相互交流、影響。
通過這樣的交流,到了漢初一些學派開始壯大了,也有一些開始衰落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介紹了當時儒、道、墨、名、法、陰陽六學派的思想,百家變成了六家。這六家經過漢代的文化交流、相互吸收後又有一些被淘汰了,最後形成了儒、道兩大家。
這兩家之所以能夠延續下來靠什麼?就是靠保持了他們自己的主體性。一種思想不能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它本身就不可能有發展。
後來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了中國,開始作為一個外來的文化加入,對於當時的儒、道兩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衝擊。儒、道兩家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到了南北朝時期,通過這樣的相互交流,佛教已經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滲透到了中國民間的一些習俗中。
一種思想只有落實到生活習俗中去,它的生命力才是強大的,否則的話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論和認識。
我們現在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很大的衝擊,從中國近代的歷史程序看可以分為這麼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認為中國原有的精神文化還是很有意義的,也是很強大的,中國弱就弱在物質文化方面,所以要趕上西方只要在物質文明上積極學習和發展就可以了,這就是洋務運動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但洋務運動最後以失敗告終,搞了30年的洋務運動,建立起了當時非常強大的北洋水師,可是在一場甲午戰爭中就被打敗了。於是我們開始考慮體制、機制的問題,考慮制度文明的問題。儒家的文明不行,就要批判,就要改,所以要進行制度改革。
西方提供了我們兩種榜樣,一種就是像英國、荷蘭那樣走君主立憲的道路,把國王架空,實權放到議會當中,這就是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
可是戊戌變法也沒有成功。在隨後的第二個階段中,孫中山像法國大革命那樣,徹底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制度。但辛亥革命既成功又不成功,因為雖然把皇帝拉下了馬,但是舊軍閥勢力又非常強大。
於是人們開始思考精神文明層面的因素。新文化運動就是要改造精神文明,當時首當其衝的就是儒家文化,所以對儒家文化進行了激烈的批判。
但這些實際上還是停留在社會政治層面,對於一般世俗生活中傳統的東西並沒有衝擊多少。最後到了「*****」,從根本上剷除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很多生活習俗消失了。經過了「*****」以後,我們在基本的家庭生活中也把我們的傳統割斷了,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於基本的家庭倫常觀念不是很清楚,有的根本不認同。
2樓:**跳舞的小妞
老人留下的東西,是需要接受和傳承的,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才行。
3樓:撫順飄逸先生
打鐵方面,僱人鍛造的東西也是有可取性的,非常堅硬
4樓:
其實可以通過他們知道歷史,也可以借鑑他們去一步一步開創未來
5樓:一個人挺好
比如傳統的孝道我們要學習,還有就是能節儉不浪費。
6樓:孫麗
是因為他的存在讓我們找回了丟下手機的快樂了呢
7樓:張小爽歪歪
可以通過他們知道歷史也可以借鑑他們去開創未來
8樓:
傳統習俗中有很多好的一面,是值得現在的年輕人來學習的
9樓:
很多傳統習俗都是讓人們學會節儉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0樓:過濾嘴小七
可以用她們的歷史去借鑑一下吧呢,開創未來的嗎。
農村的哪些風俗,透露著千年的文化傳承?
11樓:小可愛的豬
我們都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在有非常多的習俗是從古代傳下來的,現在的很多習俗也體現了我國幾千年的傳承。我覺得這些習俗有很多,包括春節的習俗我們都知道,其實春節在我國已經傳承了,我覺得就是傳承了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我們都知道現在的人也是非常重視春節的,其實這也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和習俗,有時候我們必須要通過這些傳統文化和習俗來記住我國的標準節日。
比如說在春節的時候,我家的人就會在家門口貼上對聯,其實這也是一種吉祥的預兆,而且春節在中國人的心中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要,有辭舊迎新之意,所以我們對待春節其實還是非常重視的,這種春節的習俗也體現了我國千年文化的傳承,這種文化其實更是韻味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文化越來越繁榮,人們越來越重視古代的節日。
所以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文化習俗還是體現了古時候的一些傳統。也就是說在古代的時候,我國也講究辭舊迎新,正是這種每年都過春節的習俗,春節裡面的一些農村民俗也體現了我們的生活。現在越來越好了,而且越來越重視古代的節日,其實春節在中國人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尤其是在農村講究團圓,如果一家人不能團團圓圓的,其實一家人的日子過得也就是不好。
我覺得正是這些農村的習俗,才傳承了我國優秀的,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載體。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人在繁忙的生活同時一定要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證這些習俗可以傳承下去。
12樓:chenjxia射手
比如說清明節的時候就會要求去掃墓,燒紙,以此來表達對祖先們的緬懷,弘揚孝道和喚醒家族記憶,加強家族之間的感情和和諧感。
13樓:居李夫人
在中國的農村有著非常多的習俗,就從我個人的老家而言,我們在新年的時候一定要跨火盆。這是一個一直需要去遵守的傳統。
14樓:匿名使用者
划龍舟,包粽子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自己投身河中死去,人們當今仍然過端午,就是紀念他的愛國精神。
簡述民俗的特徵。
15樓:熱心網友
1、民俗文化活動的集體性: 任何一種民俗無疑是一種文化,稱之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隨著人類群體的產生而產生的。
因此,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2、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性 : 民俗是習得知識,需要在一代一代中傳遞,具有時間傳衍的連續性,民俗是時間的連續體。是一個地方區域內長期人文積澱的一種客觀反映,它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徵,是古老文化的傳承,所以傳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續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
3、民俗文化活動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是以人世代相傳,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如春節活動等具有全國性特點。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環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點。
4、民俗文化活動的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
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絡的變異性特徵。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
5、民俗文化活動的豐富性 : 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同一種民俗,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各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都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活動。
6、民俗文化活動的實用性 :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文化服務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
16樓:大學微積分
中國飲食民俗的特點,一般來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飲食事項本身內在的屬性所顯示出來的;一是飲食事項在時間、空間及發展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綜而言之,它一般具有人類共通性、民族性、階級性、歷史性、地方性、傳承性、變異性、集中性等特點。
是飲食是維持人的生命的基本前提,是人們恢復體力、補充營養、增進健康的生理需要。不論時代——採集經濟時代、漁獵經濟時代、畜牧經濟時代、農耕經濟時代或是大機器工業生產時代;不論年齡段——從出生到死亡,任何人都必須飲食,都是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飲食的。
各民族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中,一些民族化的飲食習俗逐漸為他民族所接受並被轉化為國際化的習俗,成為人類共有的民俗事項。如漢朝時對遊牧民族「羌煮貊炙」食法的接受;如分餐制逐漸以其科學性而取代集餐制;如牛奶因其營養性而逐漸得到了我國各族人民的認可。
1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
。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民俗文化活動的集體性
任何一種民俗無疑是一種文化,稱之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隨著人類群體的產生而產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沒有人類群體就沒有民俗文化,所以說民俗文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民俗的集體性可理解為:首先,任何一種民俗,都產生於特定的群體,如某個特定地域或某個民族。
其次,一種民俗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集體的行為習慣,流傳於一代又一代的集體中。再次,在流傳中由集體不斷補充、加工、完善。也就是說,民俗文化不是個人行為,一個人創造或倡導的一種民俗形式,沒有公眾的認可或積極推行,它決不會長久地延續下去,即使勉強地生存下來,也不會有其廣泛性。
生活在某個民俗文化圈內的每個人都是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與薰陶者。
二、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性
民俗是習得知識,需要在一代一代中傳遞,具有時間傳衍的連續性,民俗是時間的連續體。是一個地方區域內長期人文積澱的一種客觀反映,它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徵,是古老文化的傳承,所以傳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續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的傳承性就是教化和規範民眾,使民眾立足於當代,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民俗文化傳承著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延續傳統文化精神,增強廣大群眾的民族認同感的生動和富於人性的社會化。這是一種自覺的傳承,且具有原生態的特性,因此更具親和力。
三、民俗文化活動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是以人世代相傳,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如春節活動等具有全國性特點。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環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點。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
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四、民俗文化活動的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絡的變異性特徵。
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民俗的變異性從總的方面看,與歷史性、地方性相關聯,同類民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點。
民俗的變異性,一般說來有3種情況:一種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一種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再一種是舊俗的消亡。民俗的變異性特徵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五、民俗文化活動的豐富性
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同一種民俗,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各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都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活動。在各地區會出現不同的形態。
中華文化以包容著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自古到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文化層面的接納,民俗文化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極度深遠。漢族民俗中複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民俗,只有民俗複合時間的早晚而已。
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民俗影響。因此,中國民俗文化活動形式極為豐富。
六、民俗文化活動的實用性
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文化服務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徵之一。
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裡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中醫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技術,為什麼到現在沒有人相信中醫了呢
我感覺現在的中醫一樣很不錯呀,只不過中醫的調理方法見效比較慢而已,不過中醫也是有好處的呀,因為中醫給人看病是沒有後遺症的,而中藥對人體的傷害也非常小,不會像西藥那樣 非常大,在我家這邊中醫還是很受人追捧的,只要不是很急的病,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選擇去看中醫,但是客觀的來講,中醫和西醫確實各有各的好處,...
打麻將在中國存在了上千年英語翻譯
英語翻譯 playing mah jong has been over thousand years in china.求一些二戰中的經典小故事 諾曼底登陸時 有一隻德軍王牌坦克營 在歐洲沒輸過 指揮官好像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命令把新得到的虎式坦克開上海灘與盟軍戰列艦的艦炮對射 是在勇氣可嘉 可不過...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下來了什麼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兵家,法家,道家。不過,國人受儒家,道家和佛家影響太深,儒家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許多有識之士這樣做,不過大多停留在修身和齊家。道家求靜,內斂,有識之士大多平和內斂,佛家教人忍,於是國人會忍。這些東西本是好的,但有所得必有所失,於是有內斂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