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 舉人 貢士 進士 狀元 榜眼 探花,這些名稱之間

2021-05-05 02:40:58 字數 5172 閱讀 3916

1樓:匿名使用者

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

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階的**擔任。

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2樓:佛道聖師

科舉考試大致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貢士考中了就叫進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四個級別: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過了稱秀才,鄉試過了正榜有名字的稱舉人,會試過了稱貢士,殿試後錄為前三甲都稱進士。

殿試一甲有三名,按名次分別為稱狀元,榜眼,探花

4樓:匿名使用者

看完這張**你應該就能明白了,不過有幾個地方要說明一下,你看到的**裡的童生,就是資格考試一樣,過了,就是童生,也就有資格考秀才,中間的秀才,舉人,貢士你應該能看懂,然後就是做後的考試,殿試,會考上一部分,叫進士,官方說法,前三名,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民間說法叫狀元,榜樣,探花

然後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有翰林院的那種,就是殿試之後,有人出眾的,選入翰林院,叫庶吉士

其實現代教育和古代有點像:中小學基礎教育(就像古代童生)→大學的學士(像秀才)→碩士研究生(舉人)→博士(進士)→博士後(流動站選,像庶吉士)

博士就像包含貢士與進士

5樓:溦風暮雪

通過鄉試的是秀才,第一名是舉人,通過貢院考試的是貢士,通過殿試的是進士,殿試第一名是狀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6樓:顏菲

它們是古代科舉考試下為通過者的名稱。

通過縣級別的考試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會試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通過了京師會試全國級別考試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後將貢士分為三甲,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7樓:匿名使用者

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

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階的**擔任。

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8樓:匿名使用者

看完這張**你應該就能明白了,不過有幾個地方要說明一下,你看到的**裡的童生,就是資格考試一樣,過了,就是童生,也就有資格考秀才,中間的秀才,舉人,貢士你應該能看懂,然後就是做後的考試,殿試,會考上一部分,叫進士,官方說法,前三名,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民間說法叫狀元,榜樣,探花

然後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有翰林院的那種,就是殿試之後,有人出眾的,選入翰林院,叫庶吉士

其實現代教育和古代有點像:中小學基礎教育(就像古代童生)→大學的學士(像秀才)→碩士研究生(舉人)→博士(進士)→博士後(流動站選,像庶吉士)

博士就像包含貢士與進士

9樓:阿波羅太陽王

是科舉制度由下往上的層層晉級的等級資格。

10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四個級別: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過了稱秀才,鄉試過了正榜有名字的稱舉人,會試過了稱貢士,殿試後錄為前三甲都稱進士。

殿試一甲有三名,按名次分別為稱狀元,榜眼,探花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古時候的科舉制度。。。跟現在的抗公務員差不多,考出的成績就是官職的大小

12樓:佛醫聖師

科舉考試來

大致分為四級:院試——鄉自試——bai會試——殿試四級du。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zhi考中後dao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貢士考中了就叫進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13樓:紙張

關係如下:

鄉試,相當與縣級別的考試,過了就是生員(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回身,可以不答用參軍,公堂不用下跪了。

舉人就是通過了地方上的考試-會試,類似省級別。可以有很多名,不是說第一名是舉人,其他人就不是了。

貢士是進京趕考後由京城的**審考,中了之後才叫的。

進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試,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200多人。

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要遊街的。

14樓:孕寶億家親

秀才是在參加縣

bai裡考試中的,沒有官du

職,有教zhi書資格,舉人是

dao參加省裡考回試中的,貢士是參加全國答考試的(全國一般為江北和江南貢院(南京)),中了貢士的參加殿試(也就是皇帝的面試和現場考試)的為進士,在進士裡邊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15樓:匿名使用者

童試通過的稱秀才,鄉試通過的稱舉人,會試通過的稱貢士,殿試通過的稱進士

16樓:灑孩紙

童生參加院試,中者成為秀才;秀才參加鄉試(秋闈),中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舉人蔘加會試(春闈),中者成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貢士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狀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二甲若干名,被稱為進士;三甲若干名,被稱為同進士。

17樓:

抓瞎了~

鄉試,相當與縣級別的考試,過了就是生員(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公堂不用下跪了。

舉人就是通過了地方上的考試-會試,類似省級別。可以有很多名,不是說第一名是舉人,其他人就不是了。

貢士是進京趕考後由京城的**審考,中了之後才叫的進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試,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200多人。

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要遊街的。

明白了麼?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是現在的什麼急急急

科舉考試的遞進關係,有鄉試,會試,殿試,頭一名稱之為元,鄉試解jie元,會試會元,殿試的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如果按現在高考的話 狀元就是現在的全國第一 榜眼是第二 探花第三 進士是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大學生 舉人是高中生 秀才是初中生 大體可以這麼分 從小到大 童生 秀才 舉人 ...

探花,狀元,秀才,舉人,進士,榜眼給排個序

進士前三名依次是狀元 榜眼 探花,考試次序從小到大 秀才,舉人,進士。由小到大 秀才舉人 進士 探花 榜眼 狀元 這個是有分類的 榮譽從高到低為 狀元 榜眼 探花 進士 舉人 秀才 探花 狀元 秀才 舉人 進士 榜眼,由大到小怎麼排名?從高到低 狀元 榜眼 探花 進士 舉人 秀才。秀才 參加鄉下每年...

古代的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古代的秀才 舉人 進士等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高中生 不過他們的書讀的簡單 不象現在我們要全面發展 古代的秀才 舉人 進士等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秀才相當於研究生,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博士,進士相當於現在的教授。童生試之上就是鄉試,鄉試可不是在鄉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會考試,考中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鄉試就被稱為舉人,鄉試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