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識成智」的意思,如何轉識成智

2021-05-07 14:05:26 字數 5312 閱讀 1765

1樓:木可柯的教育小屋

「識」就是認識、瞭解;「智」就是經驗、規律、以及所認定的真理。

也就是從現象中總結提取規律

2樓:麥一郎

識為在外之識,不是你與生俱來的,這種外在的識沒有轉化為內在的行為,所以不能起作用。智是內在的,與生俱來的,包括本性,性情,是人認識外事物的能力。把外在的識,通過修為轉化為內在的智,即為轉識為智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樣說是拿著唯物說佛法呀,轉識成智是比較高段位行持的階段,在初期學佛知道有這個詞就可以了,不用太過糾結,等開始實修時候才需要

誰能給我通俗易懂的講解一下「轉識成智」的意思.佛學

4樓:荒誕不經

轉依,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教義體系中的重要觀念,意指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以證得涅盤與菩提之果。亦即『轉識成智』。

佛家實踐的總內容,可用『觀行與轉依』來加以概括。佛家實踐全程所經的各階段,都和智慧分不開來。像它開始的『勝解』,相繼的『加行』,一概由智慧來指導、推進,乃至最後究竟的『正覺』,也以智慧的圓滿為標準。

還有,佛學看做行為規範的『八正道』即以對於實相的正確知解(即『正見』)發端,而推廣到『四攝』、『六度』也以高度的智慧(即『般若』)為終極。這樣由智慧構成的見解所謂『觀』,便始終和『行』聯絡著,並稱為『觀行』。觀行的效果在於內而身心,外而事象(在認識上作為物件的事物),從煩惱的雜染趨向離垢的純淨,又從知見的偏蔽趨向悟解的圓明,隨著觀行開展,提高程度,終至本質上徹底轉變,這便是『轉依』,它又是和觀行密切相關的。

所以,現在說『觀行與轉依』,便可概括了佛家實踐的全體內容。

『轉依』是觀行的結果。這個範疇是在佛學發展的盛期──即無著的時代,才用來替代『解脫』的。它更能積極地表示解脫的本質,並說明如何由基本上解決問題。

在此以前,佛家注意到定的功效,可以抑制或消滅下地或下一級的煩惱,而生起或增長上地或上一級比較安靜的心思,以為這在身心的負擔上減輕了粗重感覺而增加了輕安感覺,『依止』轉變,就稱那樣的狀態為『轉依』。但到了無著引用這一範疇,意義便大有不同。它並不限於身心的轉易,又還聯絡客觀事象的變革。

要是略加分析,在主觀方面,這是注重認識的質變,而用名想或概念的認識來做關鍵的。名想認識和行為本可有相應的關係,某些名想認識常連帶著為某種行為的準備或助力,所以行為的錯誤常常緣於認識的錯誤,而改變了認識也會間接改變了行為。至於一切名想認識相互間的聯絡,自成一種系統,又常依著各人生活環境而各有其型別和特點。

這在心理方面的基礎,可以從它們存在的依止處──佛家所謂之『藏識』──去了解。因此,只要藏識上名想習氣的染淨種類互有消長,自然發生粗重或輕安的不同感受。而由於人生正向是從染趨淨的,其間逐漸轉變,終至染盡淨滿,身心面貌突然改觀,這樣說為『轉依』。

至於客觀事象的一面,不是簡單地從名想認識的轉移便直接有了改變,卻是由認識的不斷矯正,事象實相的顯現益加了然,這再引起行動,革新事象,使它更和實相隨順地發展。所以,在認識和行為的聯絡中,主客兩面平行的前進,而真正的轉依即是由這樣的途徑完成的(從前也區別主客為『染淨依』和『迷悟依』,分別解釋,用意大同)。

那麼,轉依的動因又是什麼呢?據我們所理解,佛家並未將主客觀各自內在的矛盾一併提到重視地位,而只注意主客觀之間的矛盾,看它做推動轉依的主要原因。他們關於緣起的理論原來從業感緣起出發,即是說,人們由個別的和共同的行為積習構成環境,作為生活的基礎,從而限制了生活的一切。

這裡存在的因果規律是『業力不可轉』,但是業果的實現仍有待各種條件,所以對於將來可以把握、轉變,並還常常要轉變的。佛家在這一關鍵上,肯定了受環境限制的人生之主客觀間的矛盾,必須有了對於全人生應盡一定責任的覺悟以後,才發起『善法欲』(即是淨化人生願望),來逐漸解決矛盾,而開闢出轉依的途徑。(呂澄〈觀行與轉依〉)

否認「轉依」過患與了知之勝利。彌勒菩薩《辨法法性論》:通達過患謂若無轉依有四種過,謂無不起煩惱所依之過,無發起道所依之過,無般涅槃補特伽羅安立名言所依之過,無安立三種菩提差別名言所依之過。

與彼相違有轉依,應知是四種勝利。當知彼等實相,如實通達轉依。無法顯現,如夢幻等,轉依之喻,如虛空金水等。

5樓:虔誠心心

個人理解,我對唯識宗接觸較少。只是互相交流一下吧。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可以稱之為智,也就是本具的智慧。不假修得,是我們本有的。

而因為無明妄動,有了能所,妄有了種種相,這個無明之下的識,產生世間種種相,也就是萬法唯識所現。凡有境,必有心。這個因無明而顛倒之心稱為識。

所以,修到最後,了知萬法唯識,只要破除了無明,就能轉識成智,如來智慧本具,當下就顯現。其實無明也是虛妄。所以,只需除妄,無需覓真,因為真本具,但因妄,而迷真,但在迷時,真亦不變。

所以,這個識,也是虛妄的。只要能破除根本無明,自然就轉識成智。

6樓:五彩路

「轉識成智」是佛學名詞。

「識」是指人的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這八識都是妄想分別的,通過學習佛法,長劫修行,修正八識,終究成佛,成佛的過程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

想一想,要想成佛太艱難太艱難了,還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即快速又快樂。

有誰給我解釋下「轉識成智」??多謝!非常感謝!

7樓:一夜v飄紅

佛是本體,無名無相,假名為佛。

佛法不二。

一切法都是本體上的內容。

佛者覺也,是覺之本體,不是覺之內容。

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不由你的覺性,廢紙也無,何來經典?

人人都有「我」,此「我」是一念,是如來本體起用的永珍之一;十方三世,一切善惡,一切對錯,一切有無,一切凡聖,山河大地,草木溪澗,鳶飛魚躍,青青翠竹,鬱郁黃花,貧富壽夭,政治宗教,憂悲喜怒,歡樂煩惱,無一不是本體起用的內容,內容有事有理,有次第,有高下,有得失,因果輪迴,循業感召,恆沙妙用,處處實相,山河與大地,全顯法王身。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本體不屬於任何內容,也不異於任何內容------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反觀觀自性,反聞聞自性。諸法實相,不離汝心。

時時提醒自己眼前一切無非佛用,八識自轉。

8樓:

聰明的人會把書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智商

如何轉識成智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是本體,無名無相,假名為佛。

佛法不二。

一切法都是本體上的內容。

佛者覺也,是覺之本體,不是覺之內容。

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不由你的覺性,廢紙也無,何來經典?

人人都有「我」,此「我」是一念,是如來本體起用的永珍之一;十方三世,一切善惡,一切對錯,一切有無,一切凡聖,山河大地,草木溪澗,鳶飛魚躍,青青翠竹,鬱郁黃花,貧富壽夭,政治宗教,憂悲喜怒,歡樂煩惱,無一不是本體起用的內容,內容有事有理,有次第,有高下,有得失,因果輪迴,循業感召,恆沙妙用,處處實相,山河與大地,全顯法王身。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本體不屬於任何內容,也不異於任何內容------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反觀觀自性,反聞聞自性。諸法實相,不離汝心。

時時提醒自己眼前一切無非佛用,八識自轉。

10樓:熱那亞奇兵

第一步排除人相我相就是把主體客觀化 把第一人稱視角拉成第三人稱視角 比如你丟了一萬塊錢 心理很難過 但如果你從第三人稱視角上看一個跟你不相關的人張三李四丟了一萬塊錢 你心裡就不會難過了 與分別心(好壞 善惡 美醜)相關的有目的性的經過你心裡加工的意識就轉化成影響不了你的智慧了 這個把主體客觀化的過程就是修行 對你的起心動念保持一種第三人稱的覺照 彷彿一切與你無關 萬物即萬物 一切都是客觀的存在 雲在青天水在瓶不著些許我的色彩 如此第六識就轉成妙觀察智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12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看南懷瑾大師的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和楞嚴大義今釋,淨空法師的認識佛教和十善業道經講記,宣化上人的法華經淺釋和華嚴經淺釋.王鳳儀嘉言錄,網上有。

如何轉識成智?

13樓:匿名使用者

轉識成智屬於修習位.此位的所證是涅槃與菩提(無上覺),被稱作「二轉依果」,其內容即究竟位的相狀,是唯識學的終極追求.「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

「轉識成智」是佛教唯識宗的專門說法。這句話真正的意思,用今天的知識背景來說,就是「心智系統轉換」。

什麼是「心智系統轉換」呢?

簡單的說,儒、釋、道的物理背景,是「重疊結構的世界」,這比我們現在科學所認識的世界要先進、複雜得多。我們現在科學所認識的世界,只是一種「單一結構的世界」。

轉識成智的智不是智慧(wisdom)。我們所說的智慧是世智辯聰,聰明才智,有智慧解決問題,其實這些都是「識」,是表層意識,從現實社會中學習得到的知識、能力、經驗,仍然是根塵相對產生的法塵。

第八識,誰能用深入淺出的,非佛學術語給我解釋一下呢?它和第六、第七識的關係如何?轉識成智是什麼意思

14樓:

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他主要的功能就是儲存種子,所以也叫一切種子識。第八識裡面的種子,主要由兩部分,一部分是記錄你過去的善惡業行為,曾經的一切善惡造作的資訊皆以「業種」的形式儲存在第八識中;另一部分是世界、生命的材料,由這部分種子發生作用,而生起你的生命、你的世界。

所以第八識主要就有兩部分的功能,一是在緣起「無我」的條件下保證因果輪迴,一是在眾緣和合的條件下生起我們各自的生命和世界。

第八識與第六七識的關係; 首先,第六七識是從第八識裡的種子所生起來的,但他們生起的同時就會有自己的善惡造作,又薰成新的種子儲藏在第八識中,實際上是對第八識裡的種子作更新。特別是第六識的造作功能特別強大,我們所造的一切的善惡業皆源自他的能動性。

所謂的轉識成智,就是以第六識修習無漏佛法的力量,逐漸改變第八識中的種子成分,使善的、無漏的種子力量越來越強,惡的雜染的種子的力量越來越弱,從而最終完全變成純無漏的善的,這時會由量變發生質變,就可以轉八識成四智——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為妙觀察智,第七為平等性智,第八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並不是把八個識變成四種智,八識依舊存在,但由於這八識的純無漏的存在,便可以開發出四智的妙用。

15樓:繁星流動

佛陀說:世間所有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

重點要理解無我,這是隻有佛陀才能教導的法。佛陀不出世的時候,也會有導師能教導無常、苦,但是隻有佛陀出世,才有了無我的教導。

有些人擔心無我,找不到我了?怎麼辦?只好安一個名稱,所謂的第八識,所謂的神識,所謂的靈魂等等等等,用這些名稱來代替「我」。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名法(精神)是不斷快速生滅的心及心所,沒有所謂的我、神識等等,世間的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如何轉識成智,請教唯識宗 轉識成智 的內容

轉識成智屬於修習位.此位的所證是涅槃與菩提 無上覺 被稱作 二轉依果 其內容即究竟位的相狀,是唯識學的終極追求.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轉識成智 是佛教唯識宗的專門說法。這句話真正的意思,用今天的知識背景來說,就是 心智系統轉換 什麼是 心智系統轉換 呢?簡單的說,儒 釋 道的物理背景,...

excel如何把123轉成一二三

j1公式 text text text i1,0 00 00 mid emd column a1 1 32 dbnum1 d dbnum1 0 右拉下拉 j列用公式 left i1,4 k列用公式 mid i1,5,2 l列用公式 right i1,2 j,k,l列向下填充。然後設定j,k,l列單元...

賀智章的詠柳把柳樹比喻成什麼把柳條比喻成什麼

賀知章的 詠柳 柳樹比喻成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把柳條比喻成美人的裙帶。詠柳 柳枝詞 唐代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