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渾象儀」
渾象是中國古代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與渾儀合稱為渾天儀,相當於現在的天球儀,用以演示天體運動。在一個可繞軸轉動的圓球上刻畫有星宿、赤道、黃道、恆隱圈、恆顯圈等,與現代天球儀相似。
渾象可能是西漢耿壽昌發明的。
東漢張衡設計製造的漏水轉渾天儀的核心部分就是渾象。
張衡以後許多天文學家,如三國時陸績、王蕃,南北朝時錢樂三,唐代一行、樑令瓚,元代郭守敬等都曾製造過渾象,而且都同水力和機械聯絡在一起,以取得與天球的週日轉動同步的效果。現存北京古觀象臺的渾象是清初南懷仁所造。
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渾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以水銀轉之,置於密室,與天行相符,張衡、陸績所為。」
《清史稿·天文志三》:「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為渾象而已。」
渾象的基本形狀是一個大圓球,象徵天球,大圓球上佈滿星辰,畫有南北極、黃赤道、恆顯圈、恆隱圈、二十八宿、銀河等等,另有轉動軸以供旋轉,還有象徵地平的圈(在圓球之外)或框,亦或有象徵地體的塊(在圓球之內)。由於大圓球的轉動帶動星辰也轉,在地平以上的部分就是可見到的天象了。
最早記載製造渾象的是耿中丞,即耿壽昌,他是西漢宣帝時的大司農中丞,大概是因為農業生產同天象變化關係密切,他對天文學也有研究。他把從渾天說認識到的天球形象化地表現出來,可見渾象的大體形狀應該是個大圓球,在球上佈列了許多星辰,大圓球的旋轉就表演出天象的變化。可惜,耿壽昌的渾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來,我們無從知道它的具體結構。
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有關渾象的記載要數東漢張衡的《渾天儀圖注》為最早了。張衡在前人制造渾象的基礎上也製作了一架 水運渾天儀,實際上就是一個渾象。那是一個大圓球,周長為1丈4尺6寸1分,相當於4分為1 度,周天共365.
25度,上面標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南北二極、黃赤二道,北極周圍有恆顯圈,南極附近有恆隱圈,還有二十四節氣,日、月、五大行星等。整個渾象以水力推動,與天球轉動合拍,這是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著名的創造。
2樓:炅炅有神的梳子
地球儀或天象儀,張衡吧,不準確。現代的話是一個團隊
3樓:匿名使用者
渾象儀 、
渾天儀和渾象儀是一回事嗎?
4樓:快餐真人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座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
用於演示渾天說思想的天文儀器。
渾天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由於古人只能在肉眼觀察的基礎上加以豐富的想像,來構想天體的構造。
電是由誰發明的?
5樓:抱香蕉睡覺
電本來就存在,不是發明的,應該用發現。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發現了電的現象,如摩擦起靜電,自然界的雷電等,發現雷電和靜電是同一種現象的是富蘭克林,發明發電機和電動機的是法拉第。
1、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人發現在琥珀(化石樹脂)上摩擦毛皮引起了兩者之間的吸引力 - 所以希臘人發現的實際上是靜電。
2、在2023年,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用拉丁語「電」來描述某些物質相互摩擦時所施加的力量。幾年後,另一位英國科學家托馬斯·布朗(thomasbrowne)寫了幾本書,他用「電」這個詞來描述他根據吉爾伯特的工作進行的調查。
3、2023年,本·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用兩根木條、一塊絲綢手帕和一根繩子做了一個風箏。在繩子的末端的萊恩罐中,他栓了一枚金屬鑰匙以收集電荷。風箏被閃電擊中了,電流通過鑰匙擊中了富蘭克林。
這證實了其閃電與電本源的想法。
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是誰發明的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電運動的規律,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
4、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沃爾(alessandro volta)發現,特定的化學反應可以產生電力,2023年他建立了能產生穩定電流的伏打電池(早期的電池),所以他是第一個創造穩定電荷的人。volta還通過連線帶正電和帶負電的聯結器並通過它們驅動電荷或電壓,創造了第一次電力傳輸。
5、2023年,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創造了電動發電機(一種原始發電機),電力在技術上的應用變得可行,從而解決了持續和實用的發電問題。法拉第相當粗糙的發明使用了一個在銅線圈內移動的磁鐵,產生了一個流過電線的微小的電流。
6樓:demon陌
電是被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
電本來就存在,不是發明的,應該用發現。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經過風箏實驗得到的電,並積聚在一個現在叫萊特瓶的容器中 也就是很多書中說,有一個人在一個雷雨天時,在風箏上放一個鑰匙,然後拉風箏的線(普通的棉線)另一端連線在萊特瓶(一個擁有2個金屬片,他們非常近但不接觸的容器)中,得到了電荷。 從此發現了電,並且證明了電的存在。
擴充套件資料
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指電荷運動所帶來的現象。自然界的閃電就是電的一種現象。電是像電子和質子這樣的亞原子粒子之間產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種屬性。
它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電子運動現象有兩種:我們把缺少電子的原子說為帶正電荷,有多餘電子的原子說為帶負電荷。
電是個一般術語,是靜止或移動的電荷所產生的物理現象。在大自然裡,電的機制給出了很多眾所熟知的效應,例如閃電、摩擦起電、靜電感應、電磁感應等等。
用來稱呼許多種不同的自然現象,一般只需使用「電」這單字就已足以勝任。但是,用於科學領域,這術語的意思顯得相當模糊。必須使用更明確的術語來區分各種各樣不同的概念。
電荷:某些亞原子粒子的內涵性質。這性質決定了它們彼此之間的電磁作用。帶電荷的物質會被外電磁場影響,同時,也會產生電磁場。
電流:帶電粒子的定向移動,通常以安培為度量單位。
電場:由電荷產生的一種影響。附近的其它電荷會因這影響而感受到電場力。
電勢:單位電荷在靜電場的某一位置所擁有的電勢能,通常以伏特為度量單位。
電磁作用:電磁場與靜止或運動中的電荷之間的一種基本相互作用。
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絡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比如:
對於各種電效應的研究有助於瞭解物質的結構以及物質中發生的基本過程,此外在技術上,它們也是實現能量轉換和非電量電測法的基礎。
7樓:匿名使用者
電本來就存在的自然現象,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經過風箏實驗得到的電,並積聚在一個現在叫萊特瓶的容器中。
2023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富蘭克林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確實能夠比較圓滿地解釋一些電的現象,但對於電的本質的認識與我們的「兩個物體互相磨擦時,容易移動的恰恰是帶負電的電子」的看法卻是相反。
擴充套件資料
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指電荷運動所帶來的現象。自然界的閃電就是電的一種現象。電是像電子和質子這樣的亞原子粒子之間產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種屬性。它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十八世紀後期,貝內特發明驗電器,這種儀器一直沿用到現在,它可以近似地測量一個物體上所帶的電量。另外,2023年,庫侖發明扭秤,用它來測量靜電力, 推匯出庫侖定律, 並將這一 定律推廣到磁力測量上 。 科學家使用了驗電器 和扭秤後 ,使靜電現象的研究工作從定性走上了定量的道路。
8樓:浪子_回頭
電是被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
2023年,富蘭克林提出了風箏
實驗(。其他科學家在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溼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後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9樓:口才叔
2023年,歷史上第一個電池——提供穩定連續電流的電源裝置——即伏打電堆誕生了.
鐘錶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鐘錶出現在北宋,是由蘇頌發明的。
2023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這個儀器能報時打鐘,結構和現代的鐘表很相似。更不可思議的是,水運儀象臺每天僅有1秒的誤差,而且上面還裝有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聲的擒縱器。
擴充套件資料
鐘錶的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制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週,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鐘。
2023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臺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鐘,日差為15~30分鐘,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2023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鐘;2023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2023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鐘,創立了擺鐘。
2023年英國的胡克發明遊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202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遊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鐘表上;2023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鐘中。
11樓:你可能是豬嗎
2023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能報時打鐘。它的結構已近似於現代鐘錶的結構,可稱為鐘錶的鼻祖。
拓展資料:
202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鐘。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鐘塔(或稱鐘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鐘。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鐘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準確至最近的15分鐘。
17世紀,逐漸出現了鐘擺和法條。它運轉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喬萬尼·德·丹第被譽為歐洲的鐘表之父。
他用了16年的時間製造出一臺功能齊全的鐘,被稱為宇宙渾天儀,它能夠表示出天空中一些行星的執行軌跡,還可以對宗教節日和每天的時間有所反映,它於2023年開始被使用。
12樓:風向儀圍城
2023年,北宋丞相蘇頌創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裝置有操縱機構的」機械計時器」——「水運儀像臺」,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而外國人使用操縱器記時則是300年以後的事了。
中國最早發明鐘錶的人之一是元代的郭守敬,西元2023年,他在大明殿製作了專門計時用的機械鐘,能「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錢,初正皆如是」。世界上改進用擺來控制的時鐘的是荷蘭科學家惠更斯(1629一1695),郭守敬製作機械鐘比惠更斯早80年。所以說,鍾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這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士兵為了看錶方便,把表綁紮固定在手腕上,舉起手腕便可看清時間,這樣比原來更加方便。
2023年,瑞士一個名叫扎納·沙奴的鐘表匠,聽了士兵把表綁在手腕上的故事,受到很大的啟發,經過認真思考,他開始製造一種體積較小的表,並在表的兩邊設計有針孔,用以裝皮製或金屬錶帶,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從此,手錶就誕生了。
雷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雷達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雷達是1925年伯烈特與杜武發明的,最早使用的雷達是1936年英國開始使用的,用於偵測敵軍飛機。雷達概念形成於20世紀初。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為無線電檢測和測距的電子裝置。最早用於搜尋雷達的電磁波波長度為23cm,這一波...
鐘錶是誰發明的鐘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 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週,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鐘。北宋元祜三年 1088 蘇頌和韓...
飛機是怎樣發明的,飛機是什麼時候誰發明的?
飛機的發明源於人類對飛行的嚮往和對鳥類的研究,古代的人由於不懂空氣動力學,只是從樣子上模仿鳥類,在各個文明的歷史記載裡都有類似的描寫。近代由於空氣動力學以及機械學的發展,人們漸漸懂得了鳥類飛行的原理,是由於鳥類的翅膀形狀,氣流流過翅膀上表面的速度比流過下表面的速度快,導致下翼面受到的向上的氣流壓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