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德國和義大利擁有軍隊日本的自衛隊只是換個名字的軍隊,他的勢力也很強大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沒有像德國那樣被盟軍佔領
2樓:漢家春社
日本被美軍獨佔的根本原因還是它有海洋這個地理屏障,即使戰敗,日本人還可以選擇讓誰來佔領他們的國家。蘇聯和其他國家即使想分一杯羹,沒有美國的同意也不可能做到,因為海洋隔絕了日本和他的敵人。而德國就遠沒有這麼幸運了,戴高樂早在德國投降前就決定,即使別國不同意,法國也一定要在德國有一片佔領區,以顯示自己的戰勝國地位,方法就是讓軍隊直接越過法德邊境,在德國能佔多少地就佔多少地,使別人不可能把法國人趕走,事實上他的做法果然是正確的。
蘇聯要求是把南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海道北部作為他受降區,但杜魯門只同意南庫頁島、千島群島作為他受降區,將北海道的那個建議完全駁回。
因為美國要獨佔日本,美國不同意和蘇聯分割槽佔領日本。
3樓:匿名使用者
二戰臨近末期,美國想利用日本作為亞太地區的一個跳板,在戰略意義上講這個跳板如果被美國操控即可對蘇聯和中國產生威脅,二戰結束後,美國就在日本駐軍,但並沒有像德國那樣分成東德西德,只是控制了日本的政權,其實只要是控制了一個國家的政權,領土什麼的都無所謂了,
4樓:永遠的周鋒
美國搶先一步,並且美蘇勢力的分界線在朝鮮半島,就是三八線,直到現在。
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時期戰敗國,為什麼德國和日本認罪態度的反差那麼大
5樓:朕堔嬡著嬡妃
德國悔罪態度好一是因為戰勝國的制裁嚴厲,比如分割槽佔領,東西德,再有就是版德國民族的悔罪態度權好,像2023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華沙在華沙大**紀念碑下跪,雖然他沒有參與,而且他的名字差點刻在上面,但他說我為德國民族所犯的罪行而懺悔,還有西門子什麼大型財團戰後每年都是有賠款的。德國人知道自己民族所犯錯誤是令人髮指的,不管有沒有希特勒,他們也參與了戰爭。
日本就不一樣了,首先對它的制裁就不一樣,德國是分割槽佔,日本是美國獨佔,而美國處置日本戰犯是隻處置跟美國打仗的將領和大臣(岡村寧次這樣的就沒事)任用的首相都是戰犯(就是跟中國打仗的那些),再加上沒有廢除天皇,日本人就認為,我為天皇打仗,天皇都沒有錯那我自然就沒有錯,所以它就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所以才會有參拜靖國神社這樣的鬧劇
雖然有點囉嗦,但希望對你有幫助
6樓:上朔五千年
首先,德國抄戰敗之後整個納粹體系襲被摧毀了,納粹首腦們抓的抓,殺的殺。其次是由於德國國防軍的傳統,德**官團並不信奉納粹的思想。所以戰後這些在戰爭中呼風喚雨的將軍們也不再過多的涉足**。
而日本則不同,日本投降後,被保留了天皇制,它的軍國主義體系還存在,因為天皇還在,是發動戰爭的頭號戰犯,其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美國出於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需要,戰後不久又對那些戰犯們大開方便之門,所以日本**逐漸的形成了政治世家的局面。戰犯的後代,軍國主義份子的後代當家做主,能指望他們清楚的認識歷史,反省歷史嗎?
7樓:忍靜穩
日本是個流氓國家,就連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都這麼說,有人說日本是“菊與刀專”。大和民族的惡根屬性,從不服輸。其次日本人從小接受武士道精神,寧可戰死,也不投降,而德國是崇武精神,為榮譽而戰,一戰被法國打得很慘,又賠款。
再加上出了一個百年一遇的希特勒,他把人一煽動,人就跟著他打,等戰敗後,才醒悟,所以認輸。
8樓:
因為德國人是聰明人 日本人是白痴
與日本相比,為什麼德國能徹底反省二戰罪行,詳細點 10
9樓:沙棘蔥蔥
這是多麼大的歷史課題啊,一般人說不明白。在我看來。日本人骨子裡就是壞,軍國主義思想在作祟。
10樓:手機使用者
知道越王勾踐嗎?君子藏氣於身,怠勢而動!再會知道人家為什麼反醒了吧?
二戰後,我們雖是戰勝國,但是被日本這樣的戰敗國遠遠甩在後面,為什麼我們錯失
他們的代價是沒有自主權 二戰日本戰敗後依附當時美國發展,中國建國初期經歷了內戰 抗美援朝 三年大災荒 大躍進 文革等,且日本多面環海,漁業 製造業較為廣泛,中國是農業大國。建國初期,中國土地受戰火影響,百廢待興,所以中國建國前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被日本遠遠甩在後面的說法是不對的,雖然前期發展較為緩慢...
在二戰中日本擊沉幾艘美國航母,二戰日本被美國擊沉的航母和戰列艦有哪些
長期以來,日本都有一種濃厚的航母情結。早在航空母艦剛剛問世時,日本就萌發了成為航母大國的強烈衝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造航母的國家,但比英國晚開工兩年多的日本急起直追。20世紀20 30年代,日本瘋狂地建造航母和巨型戰艦,其 總噸位居世界第三。回顧海戰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航空母艦可...
二戰日本戰犯有幾人被處死
七人被處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甲級戰犯東條英機 土肥原賢二 板垣徵四郎 鬆井石根 木村兵太郎 廣田弘毅 武藤章等7人處以絞刑,1948年12月23日凌晨,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犯被絞死在東京巢鴨監獄的死刑架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美國 中國 英國 法國 蘇聯 加拿大 澳大利亞 紐西蘭 荷蘭 印度 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