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睢寧一指禪
傍百年樹;
讀萬卷書。
——白鹿洞書院
朱熹是南宋革名理學家,他興復白鹿洞書院並在此講學,撰書此聯。「傍百年樹」既指書院有蒼翠的古樹,又用俗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之意。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下聯「讀萬卷」書即含杜詩之意。聯公寥寥八字,內涵十分豐富深刻,是朱熹撰的經驗之談,是又對後學諸子的千試勸勉。
嶽麓書院對聯二副: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袁名曜、張中階撰。上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語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此聯四言,簡約有力,氣勢非凡。
納於大麓;
藏之名山。
程頌萬撰。上聯語出《尚書.堯典》:
納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下聯語出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此聯語集句自然,貼切生動。是嶽麓書院名家雲集、人才輩出的真實寫照。
正氣長存,流形一院;
學業精進,馳譽兩湖。
——兩湖書院
此聯題書院內「正學堂」。「正學」,謂合乎正道的學說。西漢武帝時,排斥百家,獨尊儒術,始以儒學為正學。聯用鶴頂格嵌堂名「正學」。
「正氣」,剛正的氣節,也指正派的作風和良好的風氣。「流形」,萬物運動變化的形體。文天祥《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上聯頌讚書院有著「人心正而品行端」的優良學風。
「精進」,精心一志,努力上進。「馳譽」,猶馳名,指聲名遠揚。鮑照《見賣玉器者》詩:
「揚芳十貴室馳譽四豪門。」下聯稱讚書院眾生好學深思,志行不苟,多聞博覽,才識出群,致使書院遠近聞名,享有盛譽。
2樓:匿名使用者
經心書院在湖北省武昌,清同治八年(1869)學政張之洞建於三道街文昌閣。光緒十七年(1891)學政趙尚輔移建,更名經心精舍。光緒三十三年(1907)總督張之洞因精舍舊址改建存古學堂,稍有整修,並建造書庫,儲大量中國舊學圖書、金石、名人翰墨,並稱「知愛其土物乃能愛其鄉土,愛其鄉土,愛其本國」。
經綸涵萬物,文以虎變;
心意範群英,志在鵬飛。
「經綸」,整理絲縷。引申為處理國家大事。也指政治才能。
「涵」,包容。「虎變」,如虎身花紋的變化。《易革》:
「大人虎變。象曰:其文炳也。
」孔穎疏:「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後因以比喻非常之人的出處行動變化莫測。
李白《樑甫吟》:「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也用以喻文章的綺麗變化。
陸機《文賦》:「或虎變而獸擾。」「心意」,心思,想法。
「範」,黃範,榜樣。「鵬飛」,大鵬高飛,比喻奮發有為。
上下聯首字嵌書院之名「經心」。經心「,意為留心著意。杜甫《春日江村》詩:
「心石鏡月,到面雪山風。」聯語指出既要「經心」學問,又要「經心」群英,以知識涵容萬物,效群英苗發立志,做「虎變」、鵬飛「之非凡之人。全聯言簡意賅,古樸穎重,「」鵬飛」對虎變「,對仗工巧,寓意深悠。
經典收錄‖中國書院對聯賞析(9)經心書院
3樓:匿名使用者
經心書院在湖北武昌,清同治八年學政張之洞建於三道街文昌閣。光緒十七年學政趙尚輔移建,更名經心精舍。光緒三十三年總督張之洞因精舍舊址改建存古學堂,稍有整修,並建造書庫,儲大量中國舊學圖書、金石、名人翰墨,並稱「知愛其土物乃能愛其鄉土,愛其鄉土,愛其本國」。
經綸涵萬物,文以虎變;
心意範群英,志在鵬飛。
「經綸」,整理絲縷。引申為處理國家大事。也指政治才能。
「涵」,包容。「虎變」,如虎身花紋的變化。《易·革》:
「大人虎變。象曰:其文炳也。
」孔穎疏:「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後因以比喻非常之人的出處行動變化莫測。
李白《樑甫吟》:「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也用以喻文章的綺麗變化。
陸機《文賦》:「或虎變而獸擾。」「心意」,心思,想法。
「範」,黃範,榜樣。「鵬飛」,大鵬高飛,比喻奮發有為。上下聯首字嵌書院之名「經心」。
經心「,意為留心著意。杜甫《春日江村》詩:「心石鏡月,到面雪山風。
」聯語指出既要「經心」學問,又要「經心」群英,以知識涵容萬物,效群英苗發立志,做「虎變」、鵬飛「之非凡之人。全聯言簡意賅,古樸穎重,「」鵬飛」對虎變「,對仗工巧,寓意深悠。
中國書院對聯賞析
4樓:睢寧一指禪
傍百年樹;
讀萬卷書。
——白鹿洞書院
朱熹是南宋革名理學家,他興復白鹿洞書院並在此講學,撰書此聯。「傍百年樹」既指書院有蒼翠的古樹,又用俗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之意。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下聯「讀萬卷」書即含杜詩之意。聯公寥寥八字,內涵十分豐富深刻,是朱熹撰的經驗之談,是又對後學諸子的千試勸勉。
嶽麓書院對聯二副: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袁名曜、張中階撰。上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語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此聯四言,簡約有力,氣勢非凡。
納於大麓;
藏之名山。
程頌萬撰。上聯語出《尚書.堯典》:
納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下聯語出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此聯語集句自然,貼切生動。是嶽麓書院名家雲集、人才輩出的真實寫照。
正氣長存,流形一院;
學業精進,馳譽兩湖。
——兩湖書院
此聯題書院內「正學堂」。「正學」,謂合乎正道的學說。西漢武帝時,排斥百家,獨尊儒術,始以儒學為正學。聯用鶴頂格嵌堂名「正學」。
「正氣」,剛正的氣節,也指正派的作風和良好的風氣。「流形」,萬物運動變化的形體。文天祥《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上聯頌讚書院有著「人心正而品行端」的優良學風。
「精進」,精心一志,努力上進。「馳譽」,猶馳名,指聲名遠揚。鮑照《見賣玉器者》詩:
「揚芳十貴室馳譽四豪門。」下聯稱讚書院眾生好學深思,志行不苟,多聞博覽,才識出群,致使書院遠近聞名,享有盛譽。
中國書院對聯賞析(7)兩湖書院
5樓:匿名使用者
兩湖書院在湖北省武昌。清光緒十六年總督張之洞建於營坊口左老天符廟都士湖,並將火星堂原經心書院併入,規模巨集敞。書院前後有兩湖,「風廊月榭,荷紅藻荇,雅擅一城之勝」,加之生徒以調取湖南、湖北「兩湖」高才生為主,故名。
先後任教者皆為碩名家。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影響下設定的課程為經學、史學、地理、數學、博物、化學及兵操等科唐才常、黃興等人皆成就於此時。光緒三十二年(1906)張之洞將其改為兩湖總師範學堂。
現在原址內分別擴建成湖北藝術學院、武昌實驗小學等。
荊衡秀氣;
鄒魯遺風。
《書.禹貢》:「荊衡陽惟荊州。」孔傳:「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聯指湖南、湖南、湖北兩省,因生徒多從兩省選拔而來,故以」秀氣」贊這些選中的的優秀子弟。
「鄒魯」,鄒國、魯國的並稱。「鄒」,孟子的故鄉;「魯」,孔子的故鄉。後因以「鄒魯」指文化昌盛之地,禮義之邦,亦借指孔孟。
「遺風」,謂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聯指書院正是承傳孔孟學說的理想之地。
宋學積分三舍法;
楚材淹貫九丘書。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壺公,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清末洋務派首領之一,中國近代教育活動家。他於光緒十五年調任湖廣總督兼湖北巡撫,先後督鄂十六年,「辦實業」、「興學堂」、「練新軍」等,多有建樹。
「三舍法」,宋時太學為三等:初入外舍,績優千內舍,再千上舍。上聯對歷史久遠的「三舍法」予以肯定,勉勵學生刻苦努力,爭取以優異的成績逐步登堂升舍。
「淹貫「,《新唐書柳登傳》:」淹貫群書。「指淹博貫通。
「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孔穎達疏引《尚書序》:「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下聯飽含深情,相信來書院學習的楚地(指兩湖)人才,成為「淹貫九丘書」淵博學者。
主恩先後三持節;
臣本煙波一釣徒。
張之洞撰。「持節」,古代使臣出使時所持的憑證。魏晉後以「持節」作官名。
據有關史料記載,張之洞先後三次赴湖北為官司:首次任湖北學政,再次為湖廣東省總督,又次受命督辦湖北境內的鐵路修建。「先後三持節」即敘此宦跡。
「主恩」寫承聖恩浩蕩,得以三次仕鄂,官運亨通,筆端流露出由衷的感激之情。
「煙波釣徒」語出《新唐書張志和傳》:「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後泛指放浪江湖,寄情山水,漁樵為友之人。
張之洞借用此語,暗喜自己居官得志,閒暇如意,自由舒適,馳目江湖。表現了作者自感平生仕途暢達的歡愉情懷。
用「三持節」的自豪和「一釣徒」的喜悅為聯題書院,旨在要後學諸生以他為榜樣,以求學業有成,宦海無羈。這種寫法,倒也別緻。
正氣長存,流形一院;
學業精進,馳譽兩湖。
此聯題書院內「正學堂」。「正學」,謂合乎正道的學說。西漢武帝時,排斥百家,獨尊儒術,始以儒學為正學。聯用鶴頂格嵌堂名「正學」。
「正氣」,剛正的氣節,也指正派的作風和良好的風氣。「流形」,萬物運動變化的形體。文天祥《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上聯頌讚書院有著「人心正而品行端」的優良學風。
「精進」,精心一志,努力上進。「馳譽」,猶馳名,指聲名遠揚。鮑照《見賣玉器者》詩:
「揚芳十貴室馳譽四豪門。」下聯稱讚書院眾生好學深思,志行不苟,多聞博覽,才識出群,致使書院遠近聞名,享有盛譽。
惟楚慶多才,夾袋巨集搜,安得萬間開廣廈;
取人不求備,鎖闈清課,何妨六藝重專門。
張之洞撰。《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才,晉實用之。
」多才」盛讚書院所錄學子皆優。「夾袋」即「夾袋中人物」,見於《宋史施師點傳》。施師點字上聯起句即用此,「慶多才盛讚書院所錄學子皆優「夾袋即夾袋中人物見於《宋史·施師點傳》。
字聖興,官至參加政事。他注意訪求賢才,常常記下放在「夾袋」中,以備選用。上聯用此典,稱書院旨在「巨集搜」人才,並用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意,使天下寒士得到進修與深造的機會。
「求備」「即」求全責備」,謂對人對事,要求十全十美,完備無缺。作者對此持否定態度,直言「取人不求備」。「闈」,科舉時的試院。
「課」,考核的課目。「鎖闈清課」,即指對學生進行測驗與考評。「六藝」,古代學校的教育內容,即禮、樂、射、御、書、數。
張洞在主張「取人不求備」的同時,還提倡「何妨六藝重專門」,也就是說學生可以主攻一門,兼及其他,做到學有專長,求精而求多。這在當時封建教育制度成為許多學子的桎梏鎖的情況下,是頗有見地,難能可貴的。
簡述中國書院的發展歷程
書院作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制度,萌芽於唐,興盛於宋,延續於元,全面普及於明清。書院的產生 書院產生於唐代,書院之名始於唐玄宗時,其起源有官民兩途。民間書院源出於讀書人個人的書齋。與書齋不同的是,書院向社會開放,成為公眾活動的場所,儒生 道士 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間。由私密而公眾,這是書齋與書院...
河北書院對聯集萃
小蓮池書 小蓮池書院,位於河北望都縣。原名堯臺書院。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 知縣衛學詩借堯母廟房舍延師課士,取名堯臺書院。四十八年知縣沈寅因邑有龍泉之勝,乃改名龍泉。嘉慶四年 1799 知縣趙錫蒲另建院舍,置學田100餘畝,改名康衢。道光二十一年 1841 知縣吳步韓 邑人黃桂林重建,有講堂 書舍...
嶽麓書院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條件是那些
正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嶽麓山下,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五代 958年 智睿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 976年 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嗣後,歷經宋 元 明 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 1903年 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 湖南工業專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