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李白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

2021-07-29 16:18:02 字數 5921 閱讀 5368

1樓:叫那個不知道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雲、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淒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這比較符合李白創作此詩的時空背景。

擴充套件資料1、原文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2、白話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3、名家點評

《唐詩廣選》:蔣仲舒曰:便是獨坐境界。

《詩藪》:絕句最貴含蓄,青蓮“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曉。

《唐詩訓解》:描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批選唐詩》:大雅玄衝。

2樓:萌新小主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裡做過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遊宣城,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

一、全文

《獨坐敬亭山 》

唐 ·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二、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三、賞析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並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複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

“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閒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

四、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3樓:匿名使用者

《獨坐敬亭山》作於天寶十二年(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年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嚐盡世態炎涼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42歲的李白正在浙江著名風景區“江**”上游覽,忽得到一個訊息——唐玄宗李隆基要召見他。對於朝見皇帝以博取賞識這件事,李白如久旱望甘霖般地盼了十幾年,現在終於如願,那份高興勁就不用提了。他想,平生的巨集偉志願,這回總算可以實現了,他準備到朝庭去大展一番治國平天下的經綸!

初到長安,一切都使李白受到鼓舞。唐玄宗對他也十分優待。第一次見面時,皇帝和李白同座在一張“七寶御床”上,請李白吃“御食”,且“御手調羹”。

在封建時代,這是最高待遇,甚至連一些多年重臣都沒享受過。此後玄宗又多次請李白進宮,讓他即席作詩。李白每次都不假思索,龍飛鳳舞,一揮而就,寫出來的詩篇氣魄巨集偉,瑰麗多姿。

玄宗十分歎服,不久就讓他當個了翰林供奉,專門在宮廷裡作詩作文。這個職務沒有什麼實權,論地位卻是不低的。

京城長安,可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那裡住著許多文學人士。李白在這些人當中也遇到過一些志同道合、意氣相投的人。比如我們以後將要接觸的另一詩人賀知章。

但是,李白春風得意的生活只是暫時的、表面的。首先是唐玄宗並沒有真把他當作“謝東山”之類的棟樑之才。在皇帝心目中,李白只是一個為他生活添趣助興的文人墨客。

他只是在玩樂場合需要一些新鮮詞章時,才想到李白。至於國家大政問題,李白壓根沾不到邊。說穿了,皇帝只是把李白當一名幫閒文人來對待。

這種情況,李白自己很快也有所感覺,這當然令他深感失望。

再有,當時朝廷裡的情況已相當糟,權貴們為謀取私利,勾心鬥角,弄權作奸。現在來了個行止高潔、性格狂放的李白,大家當然看不順眼。紛紛到玄宗那講李白壞話。

其中講得最多的是高力士和楊貴妃。高力士雖只是個太監,可他善溜鬚拍馬,又深得玄宗信任,他就作威作福起來。許多**為了升遷、甚至保官,都要去拍他馬屁。

生性耿直的李白當然看不慣高力士了,一次當著皇帝的面,李白藉著酒勁,硬要高力士為其脫鞋子。高力士那受過如此“待遇”,可皇帝在旁,他又不敢拒絕,只好百般不願地為李白脫了。可從此高力士對李白懷恨在心,想伺機報復。

一次,皇帝讓李白作詩讚美愛妃楊貴妃。李白寫了三首《清平調詞》。楊貴妃開始對這三詞很是滿意,而高力士卻說李白表面是誇楊貴妃美麗,其實是在詛咒楊貴妃,說在詞中李白把楊貴妃比作被漢成帝廢黜的趙飛燕了。

於是楊貴妃也開始恨起李白來,經常在皇帝面前說李白壞話,皇帝也就慢慢對李白冷漠了。在這種情況下,李白也很知趣,知道朝廷不是他所呆地方,於是主動向皇帝提出離去。玄宗也不挽留,送了些錢,說了幾句鼓勵的話,讓他走了。

李白第一次從政,經過短短的三年,就這樣結束了,從此開始了第二次漫遊。這次漫遊時間也很長,達十多年,走的地方也很廣。不過有一點與上次不同的是他的交友情況。

他原來的一些朋友,看到他從朝廷被變相地趕了出來,馬上對就對他換了一副面孔。有時候他去敲那人的前門,不但不開,反而連後門都關上了。對於這些勢利小人,李白看清了他們的醜惡面貌,很是憤慨

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5樓:匿名使用者

獨坐敬亭山

李白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裡做過太守。李白一生凡七遊宣城,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詩寫獨坐敬亭山……

6樓:牧浩波

當時唐朝已經衰弱不堪了,當時你當時李白他經歷了很多的很多的挫折。 並且他當時還正在帶罪罪人。噹噹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踏入宣城的時候。

沒,沒有往來的,沒有昔日的。沒有昔日的依舊人來人往的接送她,並且呢,也沒有人來人往的去。去和他交朋友。

他也沒有了,昔日北中酒樓還有還有獨輪寫詩的狀態了。他自己一個人默默地登上了敬亭山。心中無比的孤獨才寫下了這首詩。

7樓:偶系鰻魚

瞭解李白,和《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嗎

8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雲、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淒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這比較符合李白創作此詩的時空背景。

9樓:匿名使用者

擠出來。。。廣場舞曲奇怪的大冒險

10樓:儒雅的

i don't now

11樓:

+???????????????(=^▽^=)∴一女

李白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

12樓:金果

寫作背景: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第一次漫遊時期,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

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因權貴的讒毀,於天寶

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開始了以梁園為中心的十載重新漫遊時期,浪跡南北,思想極度煩悶。

這首《獨坐敬亭山》便是十年漫遊期間——天寶十二載(753)李白客居宣城時所作,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已將近十年。

52歲的詩人經歷了長期飄泊的生活,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已經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無法容於現實。

於是他的孤獨感越來越強烈,憤世嫉俗的情緒與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尋求慰藉,尋覓知音。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

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得到安慰的情景。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原文:

獨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連僅有的一片孤雲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山中顯得格外幽靜。

在詩人看來,世間萬物都厭棄他,離他而去。“盡”“孤”“獨”“閒”等詞,表現了詩人強烈的孤獨感。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兩不厭”,表現了詩人與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並不意味著太少,而是一種“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驕傲與滿足。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獨坐敬亭山一詩中敬亭山的意思,《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敬亭山位於宣城市區北郊,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改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十餘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 一峰 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南齊謝脁 遊敬亭山 和唐李白 獨坐敬亭山 詩篇傳頌後,敬亭山聲名鵲起。謝李之後,白居易 杜牧 韓愈 劉禹錫 梅堯臣 湯顯祖 施閏章 梅清 梅庚...

獨坐敬亭山的解釋,獨坐敬亭山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獨坐敬亭山的白話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此詩前兩句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 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 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

戴獨坐敬亭山中獨去閒是什麼意思,獨坐敬亭山裡面的獨去閒的意思是什麼?

1 獨去閒 獨去,獨自去。閒,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閒自在的樣子。2 原文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3 譯文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