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東漢的時代背景,說明曹操改革的歷史意義

2021-08-11 16:22:36 字數 5137 閱讀 3250

1樓:

我國公文誕生於商周時期,經過春秋戰國秦漢的發展,漸漸從簡短樸素發展為複雜華麗。漢初奉行黃老學說,無為而治,公文寫作也注重簡明扼要。漢武帝開創盛世,在開疆拓土、政治一統的同時,在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氣勢恢巨集、鋪陳誇張、****的漢大賦應運而生。漢賦注重鋪敘、描寫,辭藻華麗,句式齊整,長篇大論,在大漢盛世備受推崇。

公文受到漢賦的影響,注重修辭、文采、音韻、形式,文風一改漢初的簡明扼要。這種趨勢在東漢沒有消停,反而增長。到了東漢末年,公文以駢句為主,偏重形式,追求對仗工整,語言優美,聲律和諧,辭藻華麗,形成了一種冗文之風,駢儷之風。

東漢末年這種公文文風的典型代表是孔融的《薦禰衡疏》:

竊見處士平原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礫;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如得龍躍天衢,振翼雲漢,揚聲紫微,垂光虹霓,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門之穆穆。鈞天廣樂,必有奇麗之觀;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

孔融的這篇《薦稱衡疏》,對仗工整,語言華美,文采斐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引經論典,融入賦的寫作形式,呈現了駢體化的趨勢。這樣注重形式的公文,給人以美的感受。但卻違背了公文寫作的初衷。

公文注重的是實用性,在表達上也應該以敘述為主。太注重形式,注重聲律、句式、辭藻等表面的東西,對公文寫作弊大於利。首先,文章容易內容空泛,不切實際,實用性減弱;其次,也不利於政策的理解和實施。

華而不實、冗長浮誇的東漢末年公文文風,需要一場洗盡鉛華使公文更加有效務實的改革。而推動這場改革的人,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一代梟雄——曹操。

2樓:彼岸的暗夜

(1)背景

東漢以來政治日益腐敗;

豪強地豐把持**和地方政權;

戰亂、饑饉、疾疫導致人口急劇減少;

豪強地豐隱匿人口,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劇減。

(2)意義

曹操改革沉重打擊了世家人族勢力;

「唯才是舉」,人膽選拔人才;

創立屯田制度,恢復農業生產,增加賦稅收入。

改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但沒有根本扭轉東漢以來政治日益腐敗的趨勢。

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曹操公文改革的歷史背景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歷史背景

1)東漢以來政治日益腐敗;

2)豪強地豐把持**和地方政權;

3)戰亂、饑饉、疾疫導致人口急劇減少;

4)豪強地豐隱匿人口,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劇減。

二、評價

1)曹操改革沉重打擊了世家人族勢力;「唯才是舉」,人膽選拔人才;

2)創立屯田制度,恢復農業生產,增加賦稅收入。

3)改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但沒有根本扭轉東漢以來政治日益腐敗的趨勢。

4樓:麟_兒

歷史背景:改革前東漢末年華而不實的公文文風

我國公文誕生於商周時期,經過春秋戰國秦漢的發展,漸漸從簡短樸素發展為複雜華麗。漢初奉行黃老學說,無為而治,公文寫作也注重簡明扼要。漢武帝開創盛世,在開疆拓土、政治一統的同時,在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氣勢恢巨集、鋪陳誇張、****的漢大賦應運而生。漢賦注重鋪敘、描寫,辭藻華麗,句式齊整,長篇大論,在大漢盛世備受推崇。

公文受到漢賦的影響,注重修辭、文采、音韻、形式,文風一改漢初的簡明扼要。這種趨勢在東漢沒有消停,反而增長。到了東漢末年,公文以駢句為主,偏重形式,追求對仗工整,語言優美,聲律和諧,辭藻華麗,形成了一種冗文之風,駢儷之風。

東漢末年這種公文文風的典型代表是孔融的《薦禰衡疏》:

竊見處士平原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礫;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如得龍躍天衢,振翼雲漢,揚聲紫微,垂光虹霓,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門之穆穆。鈞天廣樂,必有奇麗之觀;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

孔融的這篇《薦稱衡疏》,對仗工整,語言華美,文采斐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引經論典,融入賦的寫作形式,呈現了駢體化的趨勢。這樣注重形式的公文,給人以美的感受。但卻違背了公文寫作的初衷。

公文注重的是實用性,在表達上也應該以敘述為主。太注重形式,注重聲律、句式、辭藻等表面的東西,對公文寫作弊大於利。首先,文章容易內容空泛,不切實際,實用性減弱;其次,也不利於政策的理解和實施。

華而不實、冗長浮誇的東漢末年公文文風,需要一場洗盡鉛華使公文更加有效務實的改革。而推動這場改革的人,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一代梟雄——曹操。

曹操公文改革的歷史背景s

5樓:匿名使用者

事實上,就像魯迅認定的,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他一改東漢末華麗不實的公文文風,開創了個性鮮明、簡潔務實的新公文文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歷史背景:改革前東漢末年華而不實的公文文風

我國公文誕生於商周時期,經過春秋戰國秦漢的發展,漸漸從簡短樸素發展為複雜華麗。漢初奉行黃老學說,無為而治,公文寫作也注重簡明扼要。漢武帝開創盛世,在開疆拓土、政治一統的同時,在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氣勢恢巨集、鋪陳誇張、****的漢大賦應運而生。漢賦注重鋪敘、描寫,辭藻華麗,句式齊整,長篇大論,在大漢盛世備受推崇。

公文受到漢賦的影響,注重修辭、文采、音韻、形式,文風一改漢初的簡明扼要。這種趨勢在東漢沒有消停,反而增長。到了東漢末年,公文以駢句為主,偏重形式,追求對仗工整,語言優美,聲律和諧,辭藻華麗,形成了一種冗文之風,駢儷之風。

東漢末年這種公文文風的典型代表是孔融的《薦禰衡疏》:

竊見處士平原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礫;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如得龍躍天衢,振翼雲漢,揚聲紫微,垂光虹霓,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門之穆穆。鈞天廣樂,必有奇麗之觀;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

孔融的這篇《薦稱衡疏》,對仗工整,語言華美,文采斐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引經論典,融入賦的寫作形式,呈現了駢體化的趨勢。這樣注重形式的公文,給人以美的感受。但卻違背了公文寫作的初衷。

公文注重的是實用性,在表達上也應該以敘述為主。太注重形式,注重聲律、句式、辭藻等表面的東西,對公文寫作弊大於利。首先,文章容易內容空泛,不切實際,實用性減弱;其次,也不利於政策的理解和實施。

華而不實、冗長浮誇的東漢末年公文文風,需要一場洗盡鉛華使公文更加有效務實的改革。而推動這場改革的人,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一代梟雄——曹操。

曹操稅制度改革的背景

6樓:匿名使用者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曹操的軍隊攻克袁尚佔領的鄴城,奪取了冀州南部。同年九月,曹操下令改革稅制,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新稅制按畝收田租,按戶收綿絹,曹操改革稅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

(1)背景

東漢以來政治日益腐敗;

豪強地豐把持**和地方政權;

戰亂、饑饉、疾疫導致人口急劇減少;

豪強地豐隱匿人口,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劇減。

(2)意義

曹操改革沉重打擊了世家人族勢力;

「唯才是舉」,人膽選拔人才;

創立屯田制度,恢復農業生產,增加賦稅收入。

改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但沒有根本扭轉東漢以來政治日益腐敗的趨勢。

7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建安元年,曹操採納部下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

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定田官,興辦屯田。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

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通過以上二項措施,曹操統治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復。這是曹操在經濟上的一大成功。屯田制的實行,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當然高於普通的自耕農。

因此這個政策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為一大創舉並不過分。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鑑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這些政策之厲害,可以從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來:第一,曹操在漢中打過兩仗,先戰勝張魯後敗於劉備,但由於北方的元氣恢復他前後順利地從漢中武都等地遷出了十三四萬戶人口。

以一戶人家四口人計算,這就是五十多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呂蒙提醒孫權,曹操在皖城(即廬江)一帶屯田,如果坐等他們收穫,無異於如虎添翼。因此東吳趁雨季來臨水軍來去自如之機,孫權大動干戈親征皖城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呂蒙、甘寧全上陣後俘獲太守朱光,遷數萬百姓回吳。

有統計稱,孫策、孫權兄弟曾先後四次打到周瑜的故鄉淮南舒城一帶,但毫無例外的是劫掠而還。

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簡單地說,衣服沒有花裡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

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

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

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相比之下,劉備、孫權的晚年則是昏聵糊塗。《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典略》記載:「劉備稱漢中王,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後來成了陳群勸諫曹叡棄奢華罷宮室的反面教材:

「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孫權在太子廢立上的胡來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無所適從,已經成了笑柄了。

李大釗的時代背景

十六年前的回憶 一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在1943年李大釗遇難十六週年的時候寫的一篇回憶錄,回憶了李大釗同志 被審 被害前後的情形,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業,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精神。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父母早亡,跟著祖父長大。他從小...

紅軍過草地的時代背景,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意義

紅軍過草地背景 紅軍在佔領瀘定城以後,為了迅速甩掉身後的追兵,實現北上的的戰略部署,選擇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作為行軍路線。這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艱難的路程。1935年6月初,紅軍開始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夾金山。夾金山被當地老百姓叫做 神山 意思是除了 神仙 連鳥也飛不過去。6月中旬,紅軍翻越夾金山,...

詹天佑時代背景的有哪些,詹天佑時代背景的資料有哪些?

詹天佑 1861年 1919年 佛山南海人 他是中國鐵路之父 中國近代工程技術之父,修築京張鐵路。他還創辦了中華工程師學會,致力於工程技術的著述和標準的制定。首批赴美留學學生 修築京張鐵路 幼年詹天佑就讀私塾,12歲時成為中國首批赴美留學的學生。根據 佛山人物誌 記載,當時首批出國留洋學生可不如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