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時間是怎麼稱呼的,好象有什麼幾時幾刻,分別代表現在的幾

2021-09-14 15:17:16 字數 5648 閱讀 5960

1樓:匿名使用者

1天除了12個時辰外 1個時辰大概還要分為八刻 及古代除了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因而古代語言中就有「刻」的說法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2樓:夏夢繁星

古代人用的時辰

時辰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3樓:齊瑤蒯雁

用十二地支表示,一地支為兩個小時,子0至2時、醜2至4時、寅4至6時、卯6至8時、辰8至10時、巳10至12時、午12至14時、未14至16時、申16至18時、酉18至20時、戌20至22時、亥22至24時

4樓:匿名使用者

大家的回答都好牛啊,受教了

古代的時間是怎麼稱呼的,好象有什麼幾時幾刻,分別代表現在的幾點啊?麻煩說詳細點

5樓:陀梅花舜碧

你們都沒回答具體

1天除了12個時辰外

1個時辰大概還要分為八刻

及古代除了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因而古代語言中就有「刻」的說法

6樓:賀清安鐸雀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7樓:暴孝不詞

用十二地支表示,一地支為兩個小時,子0至2時、醜2至4時、寅4至6時、卯6至8時、辰8至10時、巳10至12時、午12至14時、未14至16時、申16至18時、酉18至20時、戌20至22時、亥22至24時

中國古代書法家有哪些故事?

8樓:魚兒讀書會擺尾

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他的行楷《蘭亭序》是最出色的作品,即使是王羲之本人都為之感嘆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並將其作為傳家之寶。

但除了《蘭亭序》外,他的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喪亂帖》《快雪時晴帖》也都是著名的作品。

王羲之書法在其四十歲時便已名滿天下。凡他的書跡,在其生前就備受世人的珍愛,被人們競相收藏,歷代皇帝也不例外,他們憑藉自己的權利和財富在民間購募了大量王羲之作品。如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明帝、梁武帝和唐朝的唐太宗是歷史上購募王書最多的三位皇帝,他們收藏的王書數以千計。

但歷代皇帝對王書的崇愛和私藏,卻導致了王羲之真跡大批、集中地破壞和流失,成為除了動盪年代連年的戰亂和災禍外促使王字失傳的重要原因。

東晉末年,桓玄在戰敗流竄之際,將自己珍藏的大批王書全部投入江中;梁武帝蕭衍在樑內府收藏了大量王書,在江陵淪陷之時,梁元帝將這批藏品付之一炬,北周將領於謹「捃拾遺逸」,卻也無力迴天,這也是歷史上王書被破壞的最嚴重的一次。隋煬帝也好王書,巡遊時不忘攜王書登船品閱,不幸船隻沉沒,所攜珍品皆廢。

唐太宗更是對王字崇愛有加。他獨尊王書,並採取各種措施樹立了王羲之「書法至尊」的地位。他下令收集了大量王書,絕代墨寶《蘭亭序》真跡也在唐太宗死後作為殉葬品,「隨仙駕入玄宮」。

而在此後的安史之亂中,唐朝內府中珍藏的大量王書也「大半淪棄」。

北宋以後,內府所能蒐羅的王書已為數不多,「靖康之難」後,宋高宗嘆惜「餘自渡江,無復鍾、王真跡」。到元明清各朝王羲之真跡已是鳳毛麟角,清朝乾隆皇帝的一紙《快雪時睛帖》,誤以為是真跡,視其為稀世珍寶,後證實其也不過是一紙摹帖。

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偶有流傳也被藏家藏之寶閣,外人難以欣賞,自然就沒有《蘭亭集序》出名了。

9樓:愛墬太傻

鄭板橋蘭竹聖手書畫怪傑。清代詩人,書畫家,搖晃「揚州八怪」之一。為人恃才傲物。

他的書畫以「清、勁、怪」遺世,給了後人很獨特的美學啟示。他的書法很「另類」,篩檢真草隸篆用筆,獨創一體,自稱「六分半書」;字形變化多端,章法詭譎有致,搖曳多姿,真可謂是書中奇寶,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劉 墉心口錦繡的「羅鍋宰相」。清代乾隆年間宰相,善書好文。書法與王、樑、翁並稱「清初四大家」;初師從趙孟兆頁、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

中年學顏、蘇,晚年又潛心於北朝碑版,終於憑藉堅實的功力,蛻變成獨具個性的一人大家。劉墉書法筆短墨厚,體勢少變,曾遭行內非議,甚至譏之為「墨」。這說明認識劉墉書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

清代習顏者眾,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奪其神髓者僅劉墉一人。用顏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晉小楷精華蘊蓄的風致;墨濃勢厚而結體寬舒,更顯從容不迫包羅萬有之佳妙

唐伯虎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明代書畫家,在民間頗富傳奇色彩。唐氏繪畫初師周臣,尤精山水人物,與沈、文、仇合稱「明四家」。

書法源於趙孟兆頁,寫得圓轉遒麗豐潤優雅,形成勁骨於內美形於外,縝密流便的獨特風格。此處摘選他的《落花詩帖》,詩書並美,珠聯璧合,讓我們欣賞到往昔「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儒雅韻致。

蘇東坡千秋翰墨一代文宗。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詞章開創了「豪放派」先河。其書法一變唐「尚法」傳統,追求個性解放的「尚意」,充當了不斷改革書法藝術的「鋒線人物」,與黃、米、蔡並稱「宋四家」。

坡之書法喜用臥筆偏鋒,字勢往往偃仰傾仄,故能給人圓勁寬博意忘工拙的酣暢感覺,也使我們領略到縱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

古代怎麼稱呼女人古代對女性的稱呼有哪些?

古代自稱 老年婦女謙稱 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 拙夫 王妃 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 臣妾 王妃 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 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 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 小女子 民女 他人稱呼 佼人 美好的意思,指美人。嬋娟 色態美好的意思。後用來指美女。千金 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嬌娃 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

你在古代的稱呼有哪些 古代對你怎麼稱呼

古代你的稱呼有爾 汝 子 閣下 足下 若 而 乃 君 郎等。1 汝 拼音為r 多用於稱同輩或後輩。2 爾 拼音為 r,你,你的。3 公 拼音為g ng 是指對人的尊稱。4 君 拼音為j n。相當於 您 是對人的尊稱,通常對品行道德良好的人稱為君子。5 子 拼音為z 如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6.閣下 ...

在古代,怎麼稱呼皇帝的弟弟,在古代,怎麼稱呼皇帝的弟弟??

兩種稱呼 第二人稱時,就是你面對面對對方說話,只能稱某王為 殿下 其他亂叫的很有可能被殺頭。第三人稱時 就直接稱對方的封號,比如 福王 燕王 等等。表示特別尊敬的,在後面加上 殿下 二字。剛見面行見面禮時則稱呼為 千歲 清朝時候按排行,八王爺,九王爺 之前不是按封號叫,朱棣是燕王,李世民是秦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