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後,李亨竟然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這其中有何隱情

2022-01-04 05:48:22 字數 6048 閱讀 6406

1樓:周生閒來讀歷史

李亨之所以和父親李隆基分道揚鑣很大程度上是被李隆基逼的。李隆基非常愛猜疑和試探自己立的太子。其實李隆基立的第一個太子並不是老實巴交的李亨,而是和一個歌舞伎生下的孩子李瑛,可是因為李瑛生母地位低微,李瑛並沒有什麼倚仗,可是當時的武惠妃非常受寵,武惠妃想要自己的兒子做君主,於是李瑛就被他們搞下去了。

關鍵是李瑛根本沒做什麼錯事,唐玄宗聽信武惠妃的話,一天之內殺死了三個兒子,這讓李亨十分寒心。李瑛死後,太子之位懸空,可是李隆基並沒有打算立武惠妃的孩子為太子,經過高力士舉薦,李亨被立為太子,不過太子不是那麼好當的。

李林甫是李隆基的寵臣,而且是武惠妃的人,因此李林甫一心要把李亨搞**,李林甫從李亨的妻子下手,他先是給李亨妻子孃家不斷升官,同時上奏唐玄宗說李亨扶持妻子家族有謀反之心。唐玄宗非常忌憚自己的兒子有謀反之心,畢竟自己的皇位來的真的不容易。唐玄宗不知道做著什麼打算依舊是放任李林甫對李亨抹黑,以至於李亨為了保命不得不把自己的妻子給休了。

於是此後,李亨更加小心,想讓眾人將矛頭轉移。經由此事,李亨心裡徹底對李隆基失望了,自己的父親寧願聽信讒言也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兒子,因此經過安史之亂大變革,李亨做出這樣的選擇也不奇怪。

2樓:鎝瀇鎝炩湗

李亨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其實是為了保住兩個人的性命,畢竟兩個人在一起目標比較大。如果分開走的話,這樣被敵人追殺活下來機率比較高。

3樓:一個人來去

因為唐玄宗愛猜疑,一直懷疑李亨有逆反之心。這讓李亨很寒心,而且大臣施壓唐玄宗坐視不理,所以分道揚鑣。

4樓:薇薇呀嗨

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安危,經過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變得非常多疑小心,幾次三番的試探李亨,最後傷害了父子之間的感情。

5樓:言語二三

只能說,在當今執掌皇權的皇上與已經失勢的父親當中,李亨選擇了前者。

6樓:徐濠縈

唐玄宗身為帝王,十分愛猜疑,李亨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選擇了離開父親唐玄宗。

7樓:不萌不c位

為了保護父親,他決定和父親分開走,這樣更安全他把敵人的吸引力拿走,父親那邊就會更安全!

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為何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

8樓:安徽省高考諮詢趙老師

這跟唐玄宗早期對他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大家都知道唐玄宗在後期的時候,因為獨寵楊貴妃整得整個朝政混亂不堪,其中當時朝中就有一個丞相叫李林普。這個人就是後來整個事件的源頭,他對太子李亨可以非常差,無時無刻都想要置他於死地。

李林普想要殺太子李亨,可以說使了很多方法,就比如這種口腹蜜劍的做派。他一直給太子老婆的兄長升官,但是李亨並沒有察覺出來這是一個陷阱,然後把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給吃了。

到最後因為景龍觀事件把他們全部都給制裁了,然後太子最後讓他老婆出家為尼,才得以保全自己,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沒有唐玄宗在後麵點頭示意的話,李林敢這麼對待太子嗎?一國太子不是說說而已,他就不怕被秋後算賬?

由此可見唐玄宗對李亨的猜疑是多麼的嚴重,但這也不怪唐玄宗,之前他的二兒子李瑛就是因為起兵造反,被唐玄宗給殺了。所以導致唐玄宗後來每時每刻都要提防下一任的太子也起兵造反,然後派各種人去試探他。

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可以說就是一個孤家寡人,而且再加上他之前的那種治國措施和種種行為,就導致唐肅宗李亨對於唐玄宗越來越看不上,再次把他迎接回來的時候,沒有給他任何接觸到權力的機會,一直把他軟禁起來直到死亡,因為李亨也知道唐朝後來為什麼這麼落敗,就是因為唐玄宗的不作為。

9樓:易縷烊光璽愛

我認為是政見不同。雖然為父子,但是各有各的想法,有自己的作為,只是分歧很大,才形成父子分道揚鑣的局面。

10樓:高中黃老師

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主要是因為他們兩個人的證見不同。

11樓:高中陳老師

因為政見的不同,讓他們分道揚鑣。畢竟一旦摻雜上權利的鬥爭,父子就不是父子了,還有可能變成對手。

12樓:非非鴨

肯定是因為每個人想要的東西不同,意見不同導致的。才讓他們父子倆分道揚鑣的。

13樓:平平無奇教育

因為李亨一直反對父親的做法,說實話他也看不慣父親這樣荒廢朝政,但是那個時候他就是想拯救大唐罷了。

14樓:嚮往

因為安史之亂太子已經和父親沒有了共同的意願,而且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所以他和父親分道揚鑣。

15樓:索索圖老師

分道揚鑣的原因可能是因政見不同吧,畢竟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且還不是個普通的"士兵".

16樓:小貓愛吃醋

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追求的利益不一樣了,肯定會分道揚鑣的。

17樓:啊洋

我覺得證見不同,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吧。畢竟他們也是父子,如果不是特殊的原因,又怎麼會變成這樣的局面呢?

18樓:韓公子

我覺得這樣分開逃可能會更加的有保障,就算死了一個,但是另外一個可能還會活著。

19樓:走過你的懵懂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李亨的父親唐玄宗也經常指揮軍隊去對抗安祿山。雖然唐玄宗有郭子儀等大將的支援,但是當時已經年過70的他早沒有了當年馳騁沙場的英氣,頭腦的判斷力也下降了不少,所以他在戰爭中總是採取一些冒進的措施。即便自己有著優越的反擊條件,他也沒辦法對抗安祿山的叛軍。

如果他繼續擔任指揮官的話,會讓自己處於更加劣勢的地位。所以他便留下自己的太子李亨,讓他真正的指導軍隊去反擊叛軍,而自己則選擇去蜀地逃難。而太子李亨之所以同意父親的做法,與父親分道揚鑣,並非因為之前自己受到父親的打壓,更多的還在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太子李亨想要通過這次事件建立威望。的確,之前唐玄宗在朝堂之上雖然對太子李亨有所扶持,但是批評多於誇讚,讓文武百官對他的看法也褒貶不一。

所以這次恰是太子李亨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身為一國領袖,他如果能夠平定叛軍,自然能夠名正言順的登上皇位。所以他明知留下來有危險,也要選擇留下來作戰。

第二個方面:太子李亨想要通過這次事件向父親展示自己的能力。年少的時候,唐玄宗對太子李亨諄諄教導,而他總是缺乏一些鍛鍊,空有滿腹經綸卻沒有辦法施展。

這次事件卻很好的為他提供了一個契機,讓他有能力向父親展示自己的實力。如果平定叛軍成功,不僅能夠證明父親選擇太子的智慧,同時也能解決大唐的危機,所以他才會選擇與父親分道揚鑣。

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為何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 ?

20樓:皮皮喝魚樂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李亨的父親唐玄宗也經常指揮軍隊去對抗安祿山。雖然唐玄宗有郭子儀等大將的支援,但是當時已經年過70的他早沒有了當年馳騁沙場的英氣,頭腦的判斷力也下降了不少,所以他在戰爭中總是採取一些冒進的措施。即便自己有著優越的反擊條件,他也沒辦法對抗安祿山的叛軍。

如果他繼續擔任指揮官的話,會讓自己處於更加劣勢的地位。所以他便留下自己的太子李亨,讓他真正的指導軍隊去反擊叛軍,而自己則選擇去蜀地逃難。而太子李亨之所以同意父親的做法,與父親分道揚鑣,並非因為之前自己受到父親的打壓,更多的還在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太子李亨想要通過這次事件建立威望。的確,之前唐玄宗在朝堂之上雖然對太子李亨有所扶持,但是批評多於誇讚,讓文武百官對他的看法也褒貶不一。

所以這次恰是太子李亨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身為一國領袖,他如果能夠平定叛軍,自然能夠名正言順的登上皇位。所以他明知留下來有危險,也要選擇留下來作戰。

第二個方面:太子李亨想要通過這次事件向父親展示自己的能力。年少的時候,唐玄宗對太子李亨諄諄教導,而他總是缺乏一些鍛鍊,空有滿腹經綸卻沒有辦法施展。

這次事件卻很好的為他提供了一個契機,讓他有能力向父親展示自己的實力。如果平定叛軍成功,不僅能夠證明父親選擇太子的智慧,同時也能解決大唐的危機,所以他才會選擇與父親分道揚鑣。

21樓:長巷裡

太子李亨由於之前太過於受到自己父親的壓迫了,所以,安史之亂爆發,他選擇與自己的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也是好事。

22樓:小光頭呀

太子李亨是因為之前太過於收自己父親的壓迫了,他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所以在安史之亂之後和父親分道揚鑣了。

23樓:7mm小妖

之前受父親的壓迫太過,太子一直都想要謀反啊,而且唐玄宗也察覺到了這個事情,所以分道揚鑣反而是好事。

24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太子李亨之所以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他可能是覺得跟自己的父親唐玄宗在一起的話有可能會受到傷害。

25樓:愛歷史的追夢人

個人認為是為了救國,畢竟對於當時安史之亂後的唐玄宗來說,他已經因為寵愛楊貴妃和縱容楊國忠引起了國人的不滿,如果不分道揚鑣很可能會一起受到譴責,所以分開也許可以做一些事挽救當時的局勢。

26樓:黃風楠看社會

李亨與父親翻臉,因為士兵們殺了楊國忠。亂軍還逼死了唐玄宗心愛的寵妃楊玉環。在從政數十年的唐玄宗眼裡。

他不難發現。兵變背後有太子的影子。自此父子二人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逃亡蜀地。

27樓:汝是唯思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沒有帶多少兵馬侍衛,太子聯絡大將軍陳玄禮想起兵謀反,沒想到陳玄禮還是忠於玄宗,而唐玄宗已察覺到太子的反叛之心,事已至此,只能分道揚鑣。

28樓:三八二十七

此時有兩個選擇,唐玄宗是繼續前往蜀地,還是留下來,指揮平叛,皇上在蜀地,是不可能很好的指揮平叛的,所以此時他的兒子太子李亨,就留了下來。

29樓:茂小貓茂

我認為是因為太子李亨與父親唐玄宗本來就有嫌隙,唐玄宗對太子過於壓迫,讓他喘不過氣來,不得已與父親分道揚鑣。

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享離開父親,為何選擇了與唐玄宗分道揚鑣?

30樓:匿名使用者

還是離不開權力的鬥爭,想趁機發動兵變然後奪取政權。

「安史之亂」的爆發,終於給了李亨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因為在此前的十多年中,他先後被李林甫、楊國忠明槍暗箭,嚇得離婚兩次,太子生涯簡直是如履薄冰,苦不堪言。

或許是早已預謀,或許是把握時機,第二天,在唐玄宗一行途經馬嵬驛時,軍隊上下不滿情緒接近沸點。唐玄宗以「抵抗不力」處決封常清、高仙芝兩位元帥之後,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由於地勢險要,唐玄宗本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暫時死守,保衛京師。

可是由於唐玄宗想盡快平定叛亂,加之宰相楊國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殺人挑唆皇上,迫其領20萬大軍出戰,最後以慘敗收場。

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唐玄宗逃離長安,到達馬嵬坡。此時此刻,人困馬乏,飢腸轆轆,再想到此次離開長安,不知道何時得以再回,所有人心裡都充滿了熊熊怒火。

李亨決心利用士兵對楊國忠的憤恨之情,派遣心腹宦官李輔國祕密聯絡禁軍首領、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趁機發動兵變。史料記載,當天正好有二十幾個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的馬,向楊國忠討要食物充飢。楊國忠未及答話,周圍的士兵已經嚷了起來:

「楊國忠勾結胡人,要造反了!」一面嚷一面就開始放箭。楊國忠慌慌張張想逃走,被幾個士兵趕上去,將其亂刀砍死。

兵士們殺了楊國忠,情緒激昂,把唐玄宗的驛館包圍起來,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及韓國夫人。接著,亂軍繼續逼死了唐玄宗心愛的寵妃楊玉環。

依照李隆基數十年的政治鬥爭經驗來判斷,不可能不發現兵變背後的太子身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李亨終於痛下決心與父親翻臉。

事已至此,父子二人只能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選擇亡命蜀地,李亨則以民眾挽留為藉口,選擇留在當地,並規劃下一步行動。

就在此時,擔任朔方軍留後、支度副使杜鴻漸得知李亨抵達平涼後,與朔方軍中的其他僚屬魏少遊、崔漪、盧簡金、李涵等人商議後,決心迎接李亨前來。

杜鴻漸與又連續五次上表勸進,最終成功勸說李亨即位稱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遠在四川的李隆基只能無奈接受,儘管他先後派遣幾位宰相前往靈武,企圖控制肅宗的政局,但這已經於事無補了。

安史之亂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以安祿山為首發動戰亂,目的就是趕唐玄宗 當時的唐朝已經安定許久,就連唐玄宗本人都忘記了什麼是戰爭。所以當安祿山造反的時候才給了他一個措手不及。這場動亂引發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唐玄宗本人問題,再加上他寵溺楊貴妃,才讓大唐惹來了這麼一場風雨飄搖的戰爭。說來也挺可笑,早年的唐玄宗是一個仁德的...

如日中天的唐朝,為何會爆發安史之亂呢

我們都知道,看待歷史事件,一般都是遵循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安史之亂爆發時的歷史背景。安史之亂爆發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彼時,唐朝已經度過了很多個繁榮的節點,唐太宗 貞觀之治 唐高宗 永徽之治 武則天的 治巨集貞觀,政啟開元 貞觀遺風 唐玄宗的 開元盛世 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

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在唐玄宗身上,那為什麼唐朝的詩人貶低楊貴妃

提起楊貴妃,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的美貌,正所謂 回眸一笑百媚生,粉黛三千無顏色 可這麼個美人卻不得善終,相傳她被唐玄宗斬殺於馬嵬坡下,理由竟是臣子們認為是因為楊貴妃禍亂朝政,才導致安史之亂的。楊貴妃不只在唐詩中形象不好,在史書上形象也不是很好,一些不負責任的歷史觀點也把楊貴妃歸於妲己 褒姒等禍國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