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都會有封號,是如何取的,古時皇帝的封號是怎麼來的?

2022-01-08 19:00:51 字數 5288 閱讀 8392

1樓:級的汗顏

古代歷史上的一些統治者,喜歡把自己稱為某帝某宗,如漢武帝,魏文帝等等,再者就是一些過時的統治者喜歡把自己稱之為某宗,例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等。

而這些諡號,到底從何而來?歷史上最早把統治者稱之為皇帝的,應該從秦始皇那個朝代所談起。在此之前,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統治者把自己也稱之為王,例如楚王,齊王,趙王等等。

但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作為秦朝的統治者,一舉滅掉了六國,從而平定了天下。當時他自認為自己功不可沒,所以他一直研究應該得到怎樣的稱號才能證明自己的偉大功績,

經過秦始皇的反覆考慮,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所以決定諡號為「帝」稱之為皇帝。而其實這些時候都是統治者用來蓋棺定論的,但是唐高宗李治死後,當時他的皇后便是武則天,而武則天也是一位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后,

他給李治的封號,便是天皇大帝。後來武則天一思考,這個諡號並不合理,總不能把李治稱之為唐天皇大帝吧,所以後來只能把諡號改為某祖某宗了。

自從武則天開了先河之後,從此帝王的諡號便如脫韁的野馬,越來越長。直到明清時期,諡號的字數已經長達二十多字,比如慈禧的諡號就有26個字,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真的是寫字不嫌累啊。

當時武則天之前的皇帝唐太宗,本來封號就是唐文帝。在武周時期之後給太宗多次加諡,之後便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2樓:曉侃

首先,這個問題就不對,皇帝沒有封號。封號是帝王加封、賜予給他人的稱號,皇帝乃天下之主,先秦稱天子,祖龍之後又稱皇帝,天子、皇帝就是他們的稱號,但這個稱號不是誰封的,或者說是上天封的,所以皇帝是沒有封號的。

皇帝的稱號有四種,尊號、諡號、廟號、年號。

尊號、年號,是皇帝在世時就有的,都是皇帝自己取的。

年號,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紀年的,比如貞觀、開元、康熙、乾隆,這些都是年號。年號始於漢武帝,第一個年號為建元。

年號都是有寓意的,比如建元,建,建立;元,首,第一個(也有說法元的意思就是指「年號」這件事,所以新皇帝登基建立年號也叫「建元」。)。比如建元元年、康熙元年,都是指第一年,建元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建立第一個年號。

又比如康熙,寓意: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貞觀:

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這兩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規律就是「正」。

年號一般是皇帝自己取的,建立年號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追求,比如隋煬帝的年號——大業,取自《易·繫辭上》:「盛德大業,子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簡單來說就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想要建立一番偉大的事業。事實是,他也是按這個目標去做的,開疆拓土,以衛華夏;改革科舉,開科取士;修鑿運河,貫通南北……當然,也有的年號是以皇帝的名義取的,比如登基的皇帝年齡小,則可能是掌握朝政的太后或重臣們商議下來取的,比如康熙。

在明代以前,同一個皇帝可能會有好幾個年號。皇帝登基後開始建立年號稱為「建元」,在位的時候更改年號稱之為「改元」。一般只有當遇到重大事的時候才會改元。

比如唐玄宗,登基的時候建元「先天」,三年後,經過「先天政變」剷除了太平公主,真正掌握了皇帝實權後,改元「開元」,字面意思是開始新的紀元,要重新開始,同時也表明自己真正掌握實權了,另一個意思也是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開創了大唐最鼎盛的時代,所以我們也稱那個時代為「開元盛世」。而之後玄宗有點自得意滿了,覺得自己的功業完成了,所有的事也都安排妥當了,天下安寧,四海昇平,萬國來賀,於是改元「天寶」。

天寶,天然的寶物,已然是至寶了,不需要再雕琢,也就是指接下來不需要再有什麼作為了,享受就好了。所以,天寶之後的唐玄宗基本沒什麼大作為了,但沒想到又十幾年就發生了安史之亂……

明代以後,年號開始終身制,也就是一帝一年號,所以從明代開始,我們常用年號來稱呼那些皇帝,比如永樂皇帝、嘉定帝、崇禎帝、康熙、乾隆什麼的,都是用年號來稱。

尊號不限於皇帝,還有皇后、皇太后以及先賢什麼的,也有尊號,一般是由實權掌握著來加尊的。比如像孔子、老子、關羽,都曾被一些帝王給加賜尊號,以示重視。

諡號、廟號都是死後才有的。

諡號,不限於皇帝。屬於蓋棺定論的性質。對於一些功臣勳故,死後皇帝們會根據他們的生平功績賜予諡號,比如諸葛亮,諡號忠武,也有的是再之後的皇帝給追封的諡號,比如岳飛諡號忠武、武穆。

同樣皇帝的諡號也是接位的皇帝和大臣們商量著按照皇帝生前的功績給定的。比如漢武帝,「孝武」是他的諡號,我們一般簡稱為漢武帝。從西周中期,就有諡號了,周公制諡,諡號是有專門的諡法的。

諡號是既定的有褒有貶,每一個諡號都有它的標準,所以諡號是不能隨便定的,必須符合標準。儘管如此,但實際一個皇帝的功過實在複雜,後代君主有時覺得給先祖的諡號不夠完整就會再追諡,於是就造成有的皇帝的諡號有一兩個字,有的皇帝的諡號多達二十個字,這跟尊號有點像,所以,對於一些帝王級人物,人們常常分不清尊號和諡號。諡號的組成是「諡號」+皇帝,比如,高皇帝、孝武皇帝、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

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廟號很好區分。

帶有「祖」、「宗」的就是廟號,比如「太祖」、「太宗」、「仁宗」、「聖祖」,這樣的是廟號。

就像前面所說,明代以後皇帝我們常以年號俗稱,永樂、嘉靖、萬曆、康雍乾等等,明代以前,我們常用廟號或諡號俗稱,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是廟號,漢文帝、漢景帝是諡號,也有諡號廟號合成的,比如劉邦,他的諡號是高皇帝,廟號是太祖,但我們俗稱他為漢高祖。

所以,皇帝是不會自稱自己是什麼某宗某帝的,那是死後才有的稱號。皇帝通用的自稱是「朕」,自祖龍後「朕」這個字為皇帝專用。

3樓:東之美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是尊崇褒美。

4樓:蛋黃聊八卦

古代皇帝的稱號往往和年號諡號之類的聯絡到一起去。

5樓:之建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

6樓:香橙維生素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是尊崇褒美,要有重要的含義,更要大氣。

7樓:西嶺杉杉

封號是根據他們的父親來取的,有些是根據年號來的。

8樓:小遷吉他

這個好像是根據他們做的大事和所處的年代來取的。

9樓:忘川渡幾何

這個是他去世後,大臣和後來的人根據他的功績來定的

10樓:__安城彌生顏

都是當時的年號來決定的,根據當時有什麼豐功偉績才覺得的

古時皇帝的封號是怎麼來的?

古代皇帝給自己兒子封王取的封號都是怎麼來的?什麼燕王,晉王,吳王的,怎麼來的?

11樓:寂寞丶孤鴻

按照封地來的 比如河北一帶 一般是燕王 山東齊王 山西晉王 江浙吳王 越王之類

12樓:無花果的祕密

大多數根據封地的名稱來的

古代皇帝御賜封號是怎麼回事?

13樓:用q戶名

在漢至南北朝時代,封王的封號一般沒有太多規則,一字或兩字多是按地名來。該王的封地數量、食邑多少、權力大小才是決定該王地位的關鍵,而與封號的字數沒有太大關係。如封地在中山就稱中山王,在齊就稱齊王。

隋唐開始形成了親王封一字(如秦王、周王、蜀王等),郡王封二字(如廬陵王、常山王、岐陽王等)。無論是一字的親王還是二字的郡王,一般都把其中的「親」與「郡」字省略掉。因為親王的地位高於郡王,所以就形成常說的一字王高於二字王的概念。

到了清朝,親王的封號就開始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字眼,如恭親王、安親王、康親王、寧郡王、溫郡王、謙郡王等等,同時也恢復了其中的「親」字與「郡」字以示兩個爵位的區別。因此,清朝的親王、郡王是要看全稱的,並不是看一字王還是兩字王,親王也有二字的,如端重親王、敬謹親王等。

親王在封王時由皇帝指定封號,一般封號確定下來後就不太會改變,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清以前,王爺多是有封地的(唐後期和宋時是有名義上的封地但卻都住在京城),一般王爺到達封地後就會子孫世代居於此,除非被廢或以改變封地,如明代的寧王朱權原來封地在大寧(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後就遷到南昌。如果封地沒有改變而子孫後代也世襲了王爵,那麼封號是不會變的。

當然,如果子孫的爵位被廢或是降低,封號就會改變或是取消。如清朝就採取降襲制,如質親王永瑢,其子綿慶襲質郡王,到他的孫子奕綺時只能襲封貝勒,封號也就取消了。

封號在清以前幾乎都是以地名來命名,少數才有含義,如明朝封給少數民族的王爵就有順義王,含有歸順明大義的意思。清朝的王爵取勝美好的字作為封號就有有一定含義,如英親王的「英」有「英武」的意思,睿親王的「睿」有「睿智」的意思。

14樓:宋紫宸

古代婦女受皇帝冊封的

,稱為命婦,命婦又分為內命婦與外命婦兩種。

內命婦指皇帝的嬪妃,常冠以「賢、德、淑」之類美稱。

外命婦包括皇室宗女,王妃、文武百官受誥封的母妻等。

命婦們沒有實權,封號只是一種榮耀,有時也會有賞賜之類。

公主、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等主要用於皇室宗女的冊封。

文武大臣之母妻一般封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等,隨夫或子的官位品級而定,歷朝歷代皆有不同規定。

15樓:

每個朝代的封號都不完全一樣,像妃、嬪、貴人等都是代表著等級

至於誥命夫人就和一樓解釋的一樣了。

16樓:熱血化塵土

主要是對臣子的一種褒獎

17樓:風流禹二

是很大的榮譽,古代一品至五品的**稱誥,六品至九品稱勅。 誥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職有關。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要是因為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

榮譽職銜,沒有俸祿,沒有實際權力。

古代皇帝的封號有哪些

18樓:匿名使用者

- -一般只有死

bai後的諡號,如du某某帝,這是帝號zhi。某某祖,某某宗,這dao

是廟號。

版如清聖祖康熙的全諡

權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封號基本是王爺那些,比如恭親王是封號,醇親王是封號,燕王是封號。皇帝基本沒這些。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都不怎麼長壽的,古代皇帝為何壽命都不長?

古人的壽命普遍不長,像遠古時代人的壽命最多隻有四十幾歲,壽命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增加。古代不僅是皇帝平民百姓也是如此,那時能活到七十多歲已經是個奇蹟了,百歲老人都幾乎被奉為 神 了。所以不是其他什麼原因,而是人類進化和自然規律的問題。嬌生慣養,飽食終日,四體不勤的,能長壽嗎?不過也有例外,比如...

古代皇帝和王爺龍袍的區別,古代皇帝的龍袍是四爪還是無爪皇帝的龍袍與太子王爺的龍袍有什麼區別

1 名稱不同,皇帝穿的是龍袍,而王爺穿的是蟒袍。2 衣服上龍的形質不同,皇帝穿衣服上的龍是五爪金龍,而王爺身上穿的是四爪龍。3 顏色不同,只有皇帝皇后的龍袍是明黃色,親王 世子 郡王則只能用藍色或石青色。最討厭不懂裝逼逼的人,五爪龍,四爪蟒 皇帝和親王穿的都是五爪龍袍,只不過規格和顏色有嚴格限制。龍...

古代皇帝的妃子是如何分等級的

一 周秦兩漢時期 1 周朝 周朝時期,天子稱王,正妻稱後。王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 夫人坐論婦禮 九嬪掌教四德 世婦主喪 祭 賓客 女御序於王之燕寢。2 秦朝 秦始皇 統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稱號。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 妻 曰皇后。妾皆稱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