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專權的特點,明朝宦官專權的制度原因是什麼?

2022-02-02 00:58:18 字數 5285 閱讀 7002

1樓:匿名使用者

宦官只是一個通名,明代宦官是有等級的,最高是太監、少監、監丞,這些都是高階宦官,由入宮年資較久的宦官擔任;其次是典簿,長隨,奉御,當差,聽事等;最下級的有烏本牌、手巾、小火者,和外邊的廝役一樣了。明代宦官內部等級森嚴,只有那些高等的宦官才能親近皇帝,深探皇帝喜好,得到皇帝的寵信,從而走上專權之路。正統年間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正德年間的劉瑾專權,天啟年間的魏忠賢專權,均是如此。

明朝一代「出名」的宦官勝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明朝的宦官制度也有一定的特點:

(1)宦官機構龐雜

(2)廠衛特務統治

(3)宦官監軍統兵

(4)宦官命運嚴重依賴君主

2樓:匿名使用者

1、干預朝政

明朝皇帝處決政事的主要方式是批答票擬,在明朝中葉以後,有些皇帝無法承擔每天閱讀大量奏章的工作,「除親批數本,皆秉筆內官遵照閣中票擬字樣,用硃筆批行。」(16)於是宦官便有機會通過代批奏章來干預朝政。像上文所提及的劉瑾、魏忠賢都是藉此方法來專權亂政的。

2、任免**

宦官得勢時,所有文武大臣包括內閣首輔及六部尚書,他們都可以任意進退。如憲宗時宦官樑芳取中旨授官至千人,名為侍奉官,「有白衣躐至太常卿者」(17),又如熹宗時魏忠賢從內閣、六部到四方總督、巡撫遍置私人,更是氣焰熏天了。

3、監軍統兵

明代宦豎專權有異於前朝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通過直接擔任軍事指揮官來控制軍權。永樂二年(2023年),「始命內臣出鎮及監軍管軍」(18)。三年(2023年),命鄭和率兵兩萬下南洋,為將兵之始。

八年(2023年)命王安監督軍馬,為監軍之始。此後習為故常。英宗「土木之變」後,對宦官「各邊防守之寄,益周於前。

如各方面有險要者,俱設鎮守太監、總兵官、巡撫都御史各一員」(19),人們謂之三堂,並形成慣例。

4、操縱廠衛

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衙門等特務機關是明代所獨有的。宦官集團通過操縱廠衛來完成皇帝交給他們的任務的同時,也利用廠衛特殊的凌駕於三法司之上的偵查權、司法權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可以說,宦官是時主之虎狼,而廠衛是宦官之爪牙。

總之,明代宦官專權,主要集中在行政權上。宦官之權高於朝廷之權,司禮監有內閣之實。「宰相、六部,朝廷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信,後有票擬,天下之財富,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他無不皆然。

則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20)這種專權的情況,破壞的不僅是明王朝的政治體制,它首先破壞的便是明王朝的「法統」,即法制體系。對法制的破壞使宦官可以掌握特權,而掌權後的宦豎又進一步破壞法制。

在明代二百多年的歷史上,宦官干預朝政與破壞法制一直是緊密結合,互為羽翼的。

明朝宦官專權的制度原因是什麼?

3樓:慷慨悲歌之士

明太祖時,曾鑄鐵牌置宮門內:「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明成祖給宦官委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等軍政大權。永樂十八年(1420),設立「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宦官掌管,後來例用司禮監太監提督,開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之司禮監太監王振。

與漢、唐相比,明代宦官數量龐大,機構發達,權力廣泛。

明朝宦官機構非常龐大,重要的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

明朝廢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權力真空,這為明代宦官專權提供了空間,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竊取了部分皇權。

皇帝不理政事的時候,容易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票擬製度——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紅」,成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職權之便擅自更改內閣的票擬。

《廿二史札記》卷三三「明內閣首輔之權最重」條:「人主不親政事,故事權下移,長君在御,尚以票擬歸內閣,至荒主童昏,則地近者權益專,而閣臣亦聽命矣」。「明代首輔權雖重, 而司禮監製權又在首輔上。

」英宗 王振 司禮太監 1435-1449

曹吉祥 司禮太監 1457-1461

門達 錦衣衛指揮使 1463

憲宗 汪直 西廠提督太監 1477-1483

孝宗 李廣 太監 1488-1498

武宗 劉瑾 司禮太監 1506-1510

錢寧 錦衣衛指揮使 1513-1521

神宗 馮保 司禮太監 1572-1582

礦監、稅監 1583-1620

熹宗 魏忠賢 司禮太監 1620-1627

毅宗 曹化淳 司禮太監 1628-1644

明代宦官掌握東、西廠和錦衣衛,是明朝特務政治的代表,是其得以專權一因。

明代的宦官專權是怎麼發生的?

4樓:易書科技

自古以來,歷代皇朝都禁止宦官參與或干涉國家大事,但事實上,由於宦官能與皇帝和皇室成員接近。所以常常能竊取某些權力。東漢、唐朝末年就都曾經出現過宦官專權的現象,而到了明代,宦官專權現象就變得更為嚴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宦官控制很嚴,他曾經在皇宮內鐫刻鐵牌,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干預朝廷政事。可是,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權時。卻是得到宮內太監提供的情報才成功的,所以,朱棣稱帝后,對太監也格外地恩待,委以出使、專征、監軍等軍政大權。

為了將建文帝的餘黨全部清除,朱棣還設立了由親信太監掌管的特務機構——東廠。專門緝拿「要犯」。東廠只對皇帝負責,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不必經司法機關批准。

但在當時,皇帝還親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權。

明代的宦官專權,大約始於明英宗正統年問。英宗當皇帝時年僅9歲,不懂國事,因而對太監王振越來越寵信,使得王振的權勢越來越大。最後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王振假借皇帝的意旨,控制了朝廷上下。連英宗也時常被他所左右,從此開了宦官干政之端。明英宗還授權太監審理囚犯,宦官從此又插手司法。

後來,由皇帝批准,精銳的京軍「團營」又歸太監節制,從而開了宦官總領京軍的先例。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間,劉瑾等8個宦官勾結成夥,人稱「八虎」。他們拉攏一些大臣結成閹黨,幾乎將整個朝廷控制在他們手中。

就這樣,明代宦官專權的局面一步步地形成,並發展成了明代政治上的一大「毒瘤」。

明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專權?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問的是明朝的宦官體系吧~歷朝歷代以來,宦官擅權常被作為朝政不修的源溯,而為禍最烈者無出明朝之右。

明太祖時,曾鑄鐵牌置宮門內:「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明成祖給宦官委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等軍政大權。永樂十八年(1420),設立「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宦官掌管,後來例用司禮監太監提督,開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之司禮監太監王振。

與漢、唐相比,明代宦官數量龐大,機構發達,權力廣泛。

明朝宦官機構非常龐大,重要的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

明朝廢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權力真空,這為明代宦官專權提供了空間,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竊取了部分皇權。

皇帝不理政事的時候,容易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票擬製度——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紅」,成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職權之便擅自更改內閣的票擬。

《廿二史札記》卷三三「明內閣首輔之權最重」條:「人主不親政事,故事權下移,長君在御,尚以票擬歸內閣,至荒主童昏,則地近者權益專,而閣臣亦聽命矣」。「明代首輔權雖重, 而司禮監製權又在首輔上。

」英宗 王振 司禮太監 1435-1449

曹吉祥 司禮太監 1457-1461

門達 錦衣衛指揮使 1463

憲宗 汪直 西廠提督太監 1477-1483

孝宗 李廣 太監 1488-1498

武宗 劉瑾 司禮太監 1506-1510

錢寧 錦衣衛指揮使 1513-1521

神宗 馮保 司禮太監 1572-1582

礦監、稅監 1583-1620

熹宗 魏忠賢 司禮太監 1620-1627

毅宗 曹化淳 司禮太監 1628-1644

明代宦官掌握東、西廠和錦衣衛,是明朝特務政治的代表,是其得以專權一因。 を軒軒な 2007-11-02 12:04 檢舉

6樓:匿名使用者

是皇帝的原因,明朝皇帝都是不務正業人,根本不懂管理朝政,而放權下去又不放心,所以就信任周圍的人,而周圍都是宦官(女子不得干政),所以就出現了很多宦官輔政然後干政的事了,一些皇帝根本見不到人的,幾年甚至十幾年不上朝,都要宦官轉達,從拿著雞毛當令箭到真正的拿到令箭不需要多久的,宦官是一種現象。

7樓:匿名使用者

1.明朝中期以後,君主不問政事,導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和表現了政治腐敗,加深了社會危機。王振、劉瑾勢傾天下,嚴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動的例證。

2.明中後期皇帝不理政事,使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先後專權,政治局勢更加混亂.

3.宦官專權,土地兼併嚴重,對農民經濟剝削加重,加上天災不斷,農民被迫起義,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統治。

為什麼明代宦官專權,到了清代就沒有了?

8樓:社會在我心中

明代宦官專權,把明朝的朝廷弄得烏煙瘴氣,然而到了清代的宦官卻權力大大降低,這是因為清代以明亡為鑑,嚴禁宦官干政,並且嚴格控制宦官的數量,並加強皇權的統治力。

一、把明朝的滅亡作為教訓,嚴禁宦官干政。清朝無論哪一任皇帝自始至終也對宦官採用高壓態勢。康熙有時說話很絕,他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

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不僅對宦官任職的具體許可權做了瑣細的規定,對於太監的家屬也進行了有效管理。乾隆皇帝繼位之初,就立即頒佈詔令,嚴禁宦官在宮內傳言政事。太監要是把外界的閒話傳到內廷,就算違法,要被正法。

如此一來,極力杜絕太監跟外廷的聯絡。將太監的執事範圍圈禁在宮廷內。正是因為這樣的強行壓制宦官,才沒有出現明代那樣的宦官干政的現象。

二、嚴格控制宦官的數量。因為有明代這教訓,所以清代的皇帝格外注重宦官的重要性,嚴格控制他們的數量,同時也大大降低他們的權利,只賦予他們一些最基本的權利而已。到了乾隆年間,隨著宮廷事務的增加,宦官的人數略有增加,但也控制在3000人左右,其後一直保持這樣的規模。

這也是其中一個及其重要的原因。

三、提升皇權的統治力和話語權。明代宦官之所以能夠左右政局,跟明代的政治制度設計也有關係。明代皇宮裡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機構稱為「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宦官。

說白了,就是皇帝家裡管事的機構。其中,最要害的衙門是「司禮監」,凡皇帝口述命令。例由秉筆太監用硃筆記錄,再交內閣撰擬詔諭並由六部校對頒發,由此司禮監的太監獲得了牽制內閣的權力。

從明武宗一朝宦官劉瑾專權開始,司禮監專掌機密,批閱章奏,實權甚至在內閣首輔之上。對政治制度進行了很大的改進,讓宦官在清代失去了原來有著統治力的權利。

清代吸取明代的歷史經驗教訓,讓自己的朝代沒有再次被宦官搞得朝廷烏煙瘴氣的局面出現,這也為後面的清朝出現的很多盛世奠定了基礎。

明朝宦官專權為什麼沒有威脅到皇帝

答案是明朝宦官沒有兵權。也許人們會非常驚訝 明朝宦官不是有兵權的嗎?他們可以監軍,坐在中軍帳的最中間的寶座上,口銜天憲,穿公侯服,誰敢不聽指揮呀?的確,明朝的宦官可以監軍,其差遣叫監督軍務 而且軍中排座次,鎮守太監居中,總督居左,總兵居右 但是,這隻能說明宦官是皇帝特派員,有地位,但不等於有軍事指揮...

東漢宦官專權為什麼這麼嚴重?

東漢皇帝普遍壽命短,造成盡是小皇帝即位。而皇帝小,權力往往落入太后及其孃家的外戚手裡。小皇帝長大,為了從母親家外戚那裡奪回權力,就需要依靠和培養自己從小就信任和倚重的宦官勢力。等依靠宦官奪取了權力沒幾年,年輕的皇帝自己又掛了。小皇帝又即位,於是開啟再一個迴圈。所以,東漢朝廷就交替出現外戚專擅和宦官弄...

是誰打破明朝史上宦官「不得干政」的禁令

後宮當然是唐朝,別看其他朝代有後宮干政,但是沒有一個朝代能和唐朝相比,其實,歷史上後宮干政的最嚴重的還是唐朝。唐朝是世界上公認的中國最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女皇帝 武則天,明朝宦官干政現象最嚴重 明朝宦官干政特徵之一,高階 和士大夫階層,公然無恥地爭向宦官賣身投靠,是第一第二次宦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