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的由來

2022-02-16 06:10:26 字數 5200 閱讀 3818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是國內引進的叫法,也叫上弦,只是叫法,上下而已。

三角函式: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餘割,這些名字的**是什麼?

2樓:韋旭華

正餘弦,正餘切,抄正餘割bai,分別對應特定的du弦,切線,割線的長度。

任何有基礎zhi幾何的文明,dao都有弦,切,割的概念。源自《幾何原本》相關章節是第三卷,由徐光啟從拉丁文翻譯 。

《幾何原本》(希臘語:στοιχεῖα)又稱《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所著的一部數學著作。

它是歐洲數學的基礎,總結了平面幾何五大公設,被廣泛的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教科書。歐幾里得也寫了一些關於透視、圓錐曲線、球面幾何學及數論的作品。歐幾里得使用了公理化的方法。

這一方法後來成了建立任何知識體系的典範,在差不多二千年間,被奉為必須遵守的嚴密思維的範例。

3樓:匿名使用者

單位圓的弦長,切線長,剩餘角度的弦長,切線長。我在奇怪為什麼當年數學課本不講,害得我當年總是弄錯

4樓:匿名使用者

弦、切、割,這些名詞顯然與圓有關。直接上圖

三角函式的起源

5樓:輕灼

三角學」,英文trigonometry,法文trigonometrie,德文trigonometrie,都來自拉丁文 trigonometria。現代三角學一詞最初見於希臘文。最先使用trigonometry這個詞的是皮蒂斯楚斯( bartholomeo pitiscus,1516-1613),他在2023年出版一本著作《三角學:

解三角學的簡明處理》,創造了這個新詞。它是由τριγωυου(三角學)及μετρει υ(測量)兩字構成的,原意為三角形的測量,或者說解三角形。古希臘文裡沒有這個字,原因是當時三角學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科學,而是依附於天文學。

因此解三角形構成了古代三角學的實用基礎。

早期的解三角形是因天文觀測的需要而引起的。還在很早的時候,由於墾殖和畜牧的需要,人們就開始作長途遷移;後來,**的發展和求知的慾望,又推動他們去長途旅行。在當時,這種遷移和旅行是一種冒險的行動。

人們穿越無邊無際、荒無人煙的草地和原始森林,或者經水路沿著海岸線作長途航行,無論是那種方式,都首先要明確方向。那時,人們白天拿太陽作路標,夜裡則以星星為指路燈。太陽和星星給長期跋山涉水的商隊指出了正確的道路,也給那些沿著遙遠的異域海岸航行的人指出了正確方向。

就這樣,最初的以太陽和星星為目標的天文觀測,以及為這種觀測服務的原始的三角測量就應運而生了。因此可以說,三角學是緊密地同天文學相聯絡而邁出自己發展史的第一步的。

三角學問題的提出

三角學理論的基礎,是對三角形各元素之間相依關係的認識。一般認為,這一認識最早是由希臘天文學家獲得的。當時,希臘天文學家為了正確地測量天體的位置。

研究天體的執行軌道,力求把天文學發展成為一門以精確的觀測和正確的計算為基礎之具有定量分析的科學。他們給自己提出的第一個任務是解直角三角形,因為進行天文觀測時,人與星球以及大地的位置關係,通常是以直角三角形邊角之間的關係反映出來的。在很早以前,希臘天文學家從天文觀測的經驗中獲得了這樣一個認識:

星球距地面的高度是可以通過人觀測星球時所採用的角度來反映的(如圖一);角度(∠abc)越大,星球距地面(ac)就越高。然而,星球的高度與人觀測的角度之間在數量上究竟怎麼樣呢?能不能把各種不同的角度所反映的星球的高度都一一算出來呢?

這就是天文學向數學提出的第一個課題—製造弦表。所謂弦表,就是在保持ab不變的情況下可以供查閱的表 (如圖二),ac的長度與∠abc的大小之間的對應關係。

獨立三角學的產生

雖然後期的阿拉伯數學家已經開始對三角學進行專門的整理和研究,他們的工作也可以算作是使三角學從天文學中獨立出來的表現,但是嚴格地說,他們並沒有創立起一門獨立的三角學。真正把三角學作為數學的一個獨立學科加以系統敘述的,是德國數學家雷基奧蒙坦納斯。

雷基奧蒙坦納斯是十五世紀最有聲望的德國數學家約翰謬勒的筆名。他生於哥尼斯堡,年輕時就積極從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收集和翻譯工作,並熱心出版古希臘和阿拉伯著作。因此對阿拉伯數學家們在三角方面的工作比較瞭解。

2023年,他以雷基奧蒙坦納斯的名字發表了《論各種三角形》。在書中,他把以往散見在各種書上的三角學知識,系統地綜合了起來,成了三角學在數學上的一個分支。

現代三角學的確認

直到十八世紀,所有的三角量: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和餘割,都始終被認為是已知圓內與同一條弧有關的某些線段,即三角學是以幾何的面貌表現出來的,這也可以說是三角學的古典面貌。三角學的現代特徵,是把三角量看作為函式,即看作為是一種與角相對應的函式值。

這方面的工作是由尤拉作出的。2023年,尤拉發表著名的《無窮小分析引論》一書,指出:」三角函式是一種函式線與圓半徑的比值」。

具體地說,任意一個角的三角函式,都可以認為是以這個角的頂點為圓心,以某定長為半徑作圓,由角的一邊與圓周的交點p向另一邊作垂線pm後,所得的線段op、om、mp(即函式線)相互之間所取的比值(如圖八),sinα=mp/op,cosα=om/op,tanα= mp/om等。若令半徑為單位長,那麼所有的六個三角函式又可大為簡化。

尤拉的這個定義是極其科學的,它使三角學從靜態地只是研究三角形解法的狹隘天地中解脫了出來,使它有可能去反映運動和變化的過程,從而使三角學成為一門具有現代特徵的分析性學科。正如尤拉所說,引進三角函式以後,原來意義下的正弦等三角量,都可以脫離幾何圖形去進行自由的運算。一切三角關係式也將很容易地從三角函式的定義出發直接得出。

這樣,就使得從希帕克起許多數學家為之奮鬥而得出的三角關係式,有了堅實的理論依據,而且大大地豐富了。嚴格地說,這時才是三角學的真正確立。

「正弦」的由來

公元五世紀到十二世紀,印度數學家對三角學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儘管當時三角學仍然還是天文學的一個計算工具,是一個附屬品,但是三角學的內容卻由於印度數學家的努力而大大的豐富了。

三角學中」正弦」和」餘弦」的概念就是由印度數學家首先引進的,他們還造出了比托勒密更精確的正弦表。

我們已知道,托勒密和希帕克造出的弦表是圓的全弦表,它是把圓弧同弧所夾的弦對應起來的。印度數學家不同,他們把半弦(ac)與全弦所對弧的一半(ad)相對應,即將ac與∠aoc對應(如圖五 ),這樣,他們造出的就不再是」全弦表」,而是」正弦表」了。

印度人稱連結弧(ab)的兩端的弦(ab)為」吉瓦」,是弓弦的意思;稱ab的一半(ac) 為」阿爾哈吉瓦」。後來」吉瓦」這個詞譯成阿拉伯文時被誤解為」彎曲」、」凹處」,阿拉伯語是 」dschaib」。十二世紀,阿拉伯文被轉譯成拉丁文,這個字被意譯成了」sinus」。

三角學輸入我國,開始於明崇禎4年(2023年),這一年,鄧玉函、湯若望和徐光啟合編《大測》,作為曆書的一部份呈獻給朝廷,這是我國第一部編譯的三角學。在《大測》中,首先將sinus譯為」正半弦」,簡稱」正弦」,這就成了正弦一詞的由來。

「弦表」問世

根據現在的認識,弦表的製作似應該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角出發,去作一系列直角三角形,然後一一量出ac,a』c』,a』』c』』…之間的距離。然而,第一張弦表製作者希臘文學家希帕克 (hipparchus,約前180~前125)不是這樣作,他採用的是在同一個固定的圓內,去計算給定度數的圓弧ab所對應的弦ab的長(如圖三)。這就是說,希帕克是靠計算,而不是靠工具量出弦長來製表的,這正是他的卓越之處。

希帕克的原著早已失傳,現在我們所知關於希帕克在三角學上的成就,是從公元二世紀希臘著名天文學家托勒密的遺著《天文集》中得到的。雖然托勒密說他的這些成就出自希帕克,但事實上不少是他自己的創造。

據托勒密書中記載,為了度量圓弧與弦長,他們採用了巴比倫人的60進位法。把圓周360等分,把它的半徑60等分,在圓周和半徑的每一等分中再等分60份,每一小份又等分為60份,這樣就得出了托勒密所謂的第一小份和第二小份。很久以後,羅馬人把它們分別取名為」partes minutae primae」和」partes minutae secundae」;後來,這兩個名字演變為」minute」和」second」,成為現在角和時間的度 量上」分」和」秒」這兩個單位得起源。

建立了半徑與圓周的度量單位以後,希帕克和托勒密先著手計算一些特殊圓弧所對應的弦長。比如 60o弧(1/6圓周長)所對的弦長,正好是內接正六邊形的邊長,它與半徑相等,因此得出60o弧對應的弦值是60個半徑單位(半徑長的1/60為一個單位);用同樣的方法,可以算出120o弧、90o弧以及72o弧所對應的弦值(如圖四)。有了這些弧所對應的弦值,接著就利用現在所稱的」拖勒密定理」,來推算兩條已知所對弦長的弧的」和」與」差」所對的弦長,以及由一條弧所對的弦長來計算這條弧的一半所對的弦長。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幾何上的推算。他們終於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弦表。

補充:60進位制

60進位制以度為單位,將圓周分成360等份,每一份所對的圓心角叫做1度,1度有60分,1分60秒。在時間上,1小時有60分,1分60秒。這種60進位制起源於巴比倫是2023年由欣克斯(edward hincks,1792-1866) 研究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所發現的,這些泥板是公元前2300-2023年的遺物。

edward hincks 是愛爾蘭人,以解讀埃及的象形文字及巴比倫的楔形文字著稱於世。

巴比倫人為什麼用60作為進位的基數呢?這是很有趣的問題,引起後人的種種猜測。以下我就列舉幾個有趣的例子。

(1)數學史家m.康托爾(moritz benedikt cantor,1829-1920)曾認為他們最初以360天為一年。將圓周分為360度,太陽就每天行一度。

又圓內恰好可以連續作6條等於半徑長的弦,每一條弦所對的長是60度,基數60或者由此而來。但根據考證,巴比倫人很早就知道太陽年是365日,太陰年(12個月)是354或355日,因此這種假說很難成立。康托爾後來也放棄了這種說法。

(2)60這個數字的選擇是因為它是許多簡單數字2,3,4,5,6,10,12,……的倍數,從而它的1/2,1/3,1/4, 1/5,……都是整數,用起來比較方便。這種想法早在希臘時代的賽翁就已指出,近年來又有 勒夫勒等人提倡。然而有人認為這是違反歷史事實的,因為記數制度不可能由某些學者為了」科學目的」自由創造出來,而是悠久歷史發展的結果。

(3)克維奇(g.kewitsch)在2023年提出,當時兩河流域有兩個民族,1個用10進位制,一個用6進位制。兩種制度混合調和就形成60進位制。

10進位制是容易理解的,因為人們用10個指頭來計算,而6進位制是用一隻手來計算,5個指頭表示1至5,握拳表示6,6以上,就要進位了。其實有幾種意見認為是和指算有關。用手指計算的確在某些地區和年代流行過,甚至在近代也是如此。

像我國也有」掐指一算」的說法。

總之,對於基數60的起源,至今還沒有一致公認的看法。中國在殷商時代(公元前16-11世紀),就開始用干支紀日、紀年,從甲子起,60一個迴圈,周而復始,叫做六十花甲子。可以說和巴比倫異曲同工,不過沒有發展為進位值。

*希伯諸斯據說曾編著了第一個三角函式表,這個成就使他贏得了「三角學之父」的稱謂。

正弦阿爾法減一分之正弦阿爾法加1 1 2,正弦的阿爾法等於多

一分之正弦阿爾法加1 這種式子看不明白啊?啥叫一分之正弦啊?已知sin阿爾法 cos阿爾法 1 2則sin阿爾法cos阿爾法等於多少 我用a表示阿爾法 sin a cos a 1 2 sin a的平方 cos a的平方 1 有知道完全平方公式 sin a cos a 的平方等於1 4完全平方公式拆開...

什麼是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數學中的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怎麼讀

常用的幾種 正弦函式 sin a a c 餘弦函式 cos a b c 正切函式 tan a a b 餘切函式 cot a b a 其中a為對邊,b為臨邊,c為斜邊 部分特殊的三角函式值 sin0 0 cos0 1 tan0 0 sin15 根號6 根號2 4 cos15 根號6 根號2 4 tan...

正弦電流計算正弦電流裡怎麼將複數式子轉換成瞬時值

復功率的模稱為視bai在功率。du 其中。復功率zhi實部為dao平均功率,單位為乏 var 虛回部為無功功率的複數答量。復功率是用相量法分析正弦電流電路時的一 個輔助計算量,用伏安 v a 為單位,實部為平均功率,為與其它功率相區別,它是單口網路吸收的平均功率。例如我們說某個發電機的容量為1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