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米格戰鬥機
靠滴漏或燃香,掌握準確的時間。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2分。
2樓:追憶那些年兒
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3樓:殘留記憶
沙漏啊!更夫很辛苦的
古代晚上打更的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
4樓:匿名使用者
用的是沙漏。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覺,而要守著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
古時候的打更的人是靠什麼知道時間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大該是尿尿的時間吧~一個時辰尿一次!
時間在古代晚上打更的人怎樣判斷時間.根據什麼
6樓:死是第一步
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專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屬這樣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
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整,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請問古代更夫打更的時候,是靠什麼確定是時間的?
7樓:
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有一些打更的人,他們敲著自己的竹梆子或者敲著鑼,還大聲的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然後他們便慢悠悠的一個人走在寂靜的街道上。為什麼會有更夫打更呢?古代人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呢?
8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是這樣的,古代雖然沒有鐘錶之類的精準儀器,但還是有一些計算大概時間的簡單裝置,比如日圭、漏壺。很多古城裡都有鐘鼓樓,它的主要功能是報時,還作為朝會禮儀之用,鐘鼓樓上有個平臺,上面放置日圭,室內放置漏壺漏壺。
更夫晚上計算時間,有時候是靠漏壺,有時候用燃香的方式。
9樓:軒轅雪擁
古代更夫從晚上七點開始打更
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兩個時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時俗稱五更天,這時雞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請問:古代打更人是怎麼來計算時間?
10樓:匿名使用者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
2分「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
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鐘)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鐘;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鐘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
12樓:匿名使用者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
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古代有專門打更的人,他靠什麼來知道時間?
13樓:雅默幽寒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大多數更夫用漏壺計時,簡易方便。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
2分「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
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鐘)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鐘;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鐘了。
時間在古代是怎麼劃分的
其實古代的人是以 時辰 來劃分一天的.一天被分為12個時辰,一時辰就是現在的2小時.採納哦 天干地支是古代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用的二十二個漢字,其中天干十個,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十二個,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者搭配使用,形成六十甲子,在年月日時裡迴圈使用,周而復始。根據六十甲子可...
古代宮女平時無聊時間是怎麼打發時間的呢
選秀女 招募 bai.長的好的被皇上臨幸du了的只要生了孩子zhi或皇上喜歡上的就作嬪dao 妃專,沒見到皇上或被臨幸屬後被皇上忘了並沒生出孩子的多數秀女就作宮女,還有一些宮女是從民間招募近來的 以後者的形式作宮女的是宮女的多數畢竟秀女最多一次也就二三百人 想多了兄弟,古代宮女每天要乾的活兒多著呢怎...
古代沒有體溫計,是怎麼知道孩子發燒的
古代沒有體溫計,要知道孩子是否發燒,方法很簡單的,用望聞問切,只是不能準確到發燒到多少度而已。一 用手心去摸孩子額頭,如果比普通人體溫高,就是發燒了。二 摸孩子嘴脣,發燒的時候,嘴脣溫度會很燙,還會發乾等。三,孩子體溫比一般情況高,精神還非常不好。古代中醫一般採用望,聞,問,切的方法來診斷,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