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首詩裡沒有用典,只是用了兩個擬人。一水護田,兩山排闥送青。將山水擬人化,顯得非常靈動活潑。
2樓:
此詩對於「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徵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範例。「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是嚴格的「史對史」、「漢人語」對「漢人語」,可見詩律極為工細精嚴。
但讀來自然天成,全似未嘗著力準確地說,由於詩人將典故融化在詩句中,我們只覺得他採用了擬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覺,這正是其成功之處。
3樓:
《書湖陰先生壁》用了兩個典故用的是?一群衛士獎田地戶上另一個試講。青山送來氫氣。
書湖陰先生壁中啥兩句詩中含著歷史典故,分別是啥
古詩書湖陰先生壁中,哪兩句詩詞是表達書湖陰先生高尚品質的?
4樓:雲遮世說的生活
1.就是最為人稱道的「一水」「兩山」兩句。
2.山水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
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
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青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創造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
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
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鍊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
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裡,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簷」,他不僅「掃」,而且「長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
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5樓:匿名使用者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都是題壁詩,其中第一首廣為流傳。第一首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
全詩既讚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閒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第二首詩中,作者將眼耳自身的通體感受,濃縮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寫雖片刻間景象,卻見出作者體物之心細如毫髮。
最後所寫午夢殘破頗有「夢裡不知身是客」意蘊。
《書湖陰先生壁》
其一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其二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書湖陰先生壁的古詩
6樓:匿名使用者
宋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並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開啟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7樓:提分一百
欣賞古詩《書湖陰先生壁》
老舍先生投湖說了什麼呢?
老舍先生於1966年8月在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湖自盡,在投湖前他向自己的親人分別道別,他十分捨不得自己疼愛的孫女,老舍先生鄭重的對自己的孫女說 和爺爺說再見。這是他在世說的最後一句話。老舍先生投湖自盡之前還寫有一封遺書,在結束生命前和巴金見面的時候,說過一句請告訴朋友們,我沒有問題,說完之後,他轉身跳入...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的啟示是什麼
這兩句 欲說還休 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 盡 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 欲說還休 則是緊連下文。而說 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是環顧左右而言他,但也不似輕...
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表現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這首詞本意是假借諷刺少年 尋愁 的口吻,來表現政治上堅決主張抗金 而在行動遭主降派排擠 受壓制 報國無門 心情痛苦的作者,對南宋小朝廷屈辱投降 苟求偏安行為的極大諷刺 現在人們一般都用它來批評那些缺乏生活閱歷的文學青年,為創作吸引人的作品,而搜腸刮肚 挖空心思 無病呻吟,勉強寫作的尷尬狀態.事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