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有哪些,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有哪些

2022-03-24 11:28:57 字數 5844 閱讀 8774

1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飛禽傳書

飛鴿傳書或鴻雁傳書,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囚禁在北海無人區牧羊。後來兩國和好,漢朝使節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謊稱蘇武已經死了。

蘇武的副使想出一計,讓使節對單于講:「漢朝天子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腿上的信裡寫著蘇武沒死……」單于只好把蘇武放回國。

此後,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常常出現在詩文中。「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甚至還用竹木製成雁的形狀當做信封,中間夾著書信。

也有的製成魚的形狀,並用「魚素」、「雙鯉」等代稱書信。

2、烽火狼煙

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資訊,在烽火臺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就這樣,烽火臺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訊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3、驛馬郵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訂了詳細的「郵政管理辦法」:竹簡怎麼捆紮、怎麼加封泥蓋印保密、怎麼為郵驛人馬**糧草等都有明文規定。漢代還在這個基礎上,規定每五里設定一郵,每十里設定一亭,每三十里設定一驛。

驛,就是驛站,是古代專供傳遞**文書的人中途換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專人管理,並飼養驛馬。宋代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檔案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擔任,並出現了「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加急程度。

送金牌檔案的,一晝夜要連續跑五百里。每到一處驛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送。急遞的驛馬脖子上繫有銅鈴,白天響鈴,晚上舉火把,撞死人概不負責。

4、點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

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飄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書信,後來果然順利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竹筒順水而下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只好把戰報放進竹筒裡順水而下。據說「郵筒」就是這麼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附會。

此外,還有風箏傳書、雞毛信等多種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託人捎帶信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那散發著墨香的熟悉的字跡中間,流露的是難以言表的「親情」。親,你有多久沒給親友寫信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資訊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

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儲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臺。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臺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資訊,召集軍隊前來援助。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資訊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定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資訊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資訊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17世紀。2023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資訊的辦法。

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訊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卻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說,**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聲音繚繞,響徹寰宇。100多年來,**作為傳遞人類話音的基本功能雖無多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卻經歷了"磁石-共電-自動"的發展過程。

2023年2月17日,《蘇格蘭人》雜誌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訊的大膽設想。

他建議:把一組金屬線從一個地點延伸到另一個地點,每根金屬線與一個字母相對應。在一端發報時,便根據報文內容將一條條金屬線與靜電機相連線,使它們依次通過電流。

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便將掛在它下面的寫有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吸了起來,從而起到遠距離傳遞資訊的作用。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

3樓:宋耕順慕丁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

送信飛鴿傳書

烽火臺烽火

河水漂流(樹葉)

暗號快馬

手語書信旗幟

4樓:象友鮮彬彬

公家驛館

民間寄信託熟人捎帶

或者家僕

戰時烽火臺

信鴿信鷹

幻想中魚雁傳書

託夢【不管採納不採納(當然最好還是採納)

請看在回答的份上

點一下右下角大拇指"贊同"送我1分

謝謝=3=】

5樓:聊芳敬帥

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

6樓:手機使用者

古代資訊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

7樓:

送信 飛鴿傳書

烽火臺烽火

河水漂流(樹葉)

暗號快馬,手語,書信,旗幟

8樓:

一,送信

二,飛鴿傳書

三,烽火臺烽火

四,河水漂流(樹葉)

9樓:謝倫代嬋

八百里加急

烽火書信

帶傳(請人傳話)暗號

10樓:守望晴空在一起

1.放煙花

2.飛鴿傳信

3.烽火臺

4.馬車

11樓:影印青石

你閒的呀

!!!!!!!

驛站……

12樓:手機使用者

方面考慮將通過iojphs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13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飛禽傳書

飛鴿傳書或鴻雁傳書,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囚禁在北海無人區牧羊。後來兩國和好,漢朝使節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謊稱蘇武已經死了。

蘇武的副使想出一計,讓使節對單于講:「漢朝天子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腿上的信裡寫著蘇武沒死……」單于只好把蘇武放回國。

此後,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常常出現在詩文中。「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甚至還用竹木製成雁的形狀當做信封,中間夾著書信。

也有的製成魚的形狀,並用「魚素」、「雙鯉」等代稱書信。

2、烽火狼煙

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資訊,在烽火臺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就這樣,烽火臺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訊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3、驛馬郵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訂了詳細的「郵政管理辦法」:竹簡怎麼捆紮、怎麼加封泥蓋印保密、怎麼為郵驛人馬**糧草等都有明文規定。漢代還在這個基礎上,規定每五里設定一郵,每十里設定一亭,每三十里設定一驛。

驛,就是驛站,是古代專供傳遞**文書的人中途換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專人管理,並飼養驛馬。宋代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檔案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擔任,並出現了「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加急程度。

送金牌檔案的,一晝夜要連續跑五百里。每到一處驛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送。急遞的驛馬脖子上繫有銅鈴,白天響鈴,晚上舉火把,撞死人概不負責。

4、點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

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飄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書信,後來果然順利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竹筒順水而下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只好把戰報放進竹筒裡順水而下。據說「郵筒」就是這麼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附會。

此外,還有風箏傳書、雞毛信等多種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託人捎帶信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那散發著墨香的熟悉的字跡中間,流露的是難以言表的「親情」。親,你有多久沒給親友寫信了?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遠古口耳相傳或藉助器物 資訊傳遞速度慢 不精確。古代靠驛差長途跋涉 資訊傳遞速度慢 資訊形式單一。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 羽檄 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2 雞毛信 一般用於民間。3 羽書 用於徵調軍隊。4 信鴿傳書 所說的飛鴿傳書 5 快馬傳書。6 傳竹筒 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

古人傳遞資訊小故事,古人傳遞資訊小故事簡短

聽老人說,當年秦始皇修的長城,並不是現在這副樣子,它只是一個高高的 厚厚的牆垛子,上邊有幾個瞭望臺,是供哨兵放哨用的。根本沒有烽火臺。那麼烽火臺是怎麼來的呢?傳說長城修好後,像一條大龍橫在中國的土地上。那些經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擋在城牆外邊兒,再也不敢來侵犯了。就這樣兒,邊境上平安了幾年。其實敵人並...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簡單但說,詳細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要看是幹什麼用。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遊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臺,信鴿。信鴿送信的準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