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秦陵封土五十餘丈高,現在僅五十多米高,為何出現如此懸殊

2022-04-01 16:19:41 字數 6006 閱讀 8540

1樓:瀉邪瀉懈褟

一個是因為古代的長度單位和現在的不一樣。在一個就是上時間的風吹日晒,造成了土流失。古代記載中沒有任何一位皇帝的封土能超過秦始皇陵的高度。

但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和現在是不一樣的

史書上記載「秦始皇陵約高五十餘丈」,而秦漢時期的高度摺合成現在的高度,差不多就是城市裡面一箇中層寫字樓的高度,一百多米的高度在古代是一個很壯觀的高度。

那麼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古代記載的東西真的真實嗎?現在看差了可是差不多有一半的高度。那麼就有了一個猜測,會不會是因為古代為了記載而故意誇大了一些高度。

這種誇大的事情,古代是很常見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水土流失。驪山本來就是山體,而且秦朝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發生了一些自然界的變化也不是不可能的。

大自然的力量才是最厲害的。

而且這麼多年的風吹日晒雨淋,總是會有一些水土流失率的。在著,這麼些年來,也沒有現在的文物保護意識,沒有人會去特意保護驪山這片地方。還有可能被挖土,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封土高度減少。

而且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秦始皇陵實際並沒有達到當時記載的高度,而且差不多就完事了。因為人力物力的原因。所以也有可能是這個原因。

2樓:匿名使用者

秦陵封土高度之謎:史書記載五十餘丈高,為何現在僅五十多米高?

兩千多年來,有一座高大的封土,一直聳立在在西安市臨潼區城南的驪山腳下,在這座封土的下面,躺著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這座高大的封土便是秦陵。

作為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陵墓的規模是歷史上所有帝陵中最大的,其高度也是最高的:西漢的11座帝陵中,漢武帝的茂陵最高為46米,其餘的多為30米左右,東漢的11座帝陵,所有封土的高度都不及西漢高,大約只有20米,因此,秦始皇陵的高度,絕對是空前絕後的。

班固記載這段話的時候,距離秦始皇去世已經過去200多年了,之後的各類歷史文獻,對秦陵封土高度的描述也大體相同,都是從《漢書》中**而來的。

先來算算五十餘丈高摺合現在多少米,秦漢時期的以丈,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2.31米,五十丈,大約等於現在的115米,差不多有40層樓房那麼高。

秦始皇陵園處在驪山北麓的山前地帶,地勢上呈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狀,因此,我們測量秦陵的高度有一個觀測點的困惑:

站在陵園外城北牆上測量,封土高度約為87米;站在陵園內城北牆上測量,高度約為76米,而把測量點放在陵墓封土北側,測出的高度僅約為55米。

那麼,問題來了,無論怎麼測量,秦陵的封土高度和文獻中記載的高度差距都有很多,是班固的《漢書》記錄錯了呢?還是水土流失了呢?

先來分析一下水土流失說,長達2000多年的風吹雨淋,是不是因為長期的水土流失而造成秦陵封土高度大幅度降低了呢?

這種說法咋一聽,似乎有道理,可是,秦陵雖然會因為自然原因,客觀上會有所降低,但絕對沒有這麼多,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通過和秦陵時代相隔不遠,地理位置也差不多的在咸陽原上的九座西漢帝陵來說明,經過測量,西漢帝陵如今的封土高度和文獻記載的高度差距並不大,最多隻低了2米左右,比西漢帝陵早100多年的秦陵,水土流失應該也和西漢的帝陵差不多。

再來分析是不是《漢書》記載錯了呢?

班固如果沒有準確的數字,他絕對不會在史書上記載秦陵高五十餘丈,難道是他的筆誤嗎?但是,如果沒有其他更有力的證據,我們不要輕易否定歷史文獻中的記載。

《漢書·楚元王傳》記載的是漢高祖劉邦的異母弟、楚元王劉交及其子孫的事情,文中關於封土高度,是出自西漢著名的大學問家劉向之口。

這個可能性比較大,但為什麼實際的封土高度卻沒有那麼高呢?

《漢書·楚元王傳》中劉向在說完封土高度之後,又有一句:「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驪山之作,指的就是秦始皇陵,未成,那就是說秦陵還沒有完工,也就是說最後一道工程——封土還沒有完成。

而此時,陳勝、吳廣的部將周文已經打到了距秦陵不遠的地方了,驚慌失措的秦二世來不及抽調別的軍隊迎戰,趕緊讓負責陵墓建設的章邯,把做封土工程的修陵人武裝起來去迎戰。

於是,秦陵的封土高度最終沒有達到設計高度,而只能成為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實際高度了。當然,這個答案也只是筆者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分析得來的。

兩千多年來,世人始終對這座埋藏著千古一帝的秦陵有無盡的猜想,在這高大的封土下面,還會有哪些神祕呢?

3樓:死性卟改

在中外考古界,關於秦始皇陵封土的現存高度說法不一。郭志坤說,對於封土的銳減,人們一般將其「歸咎於」幾千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切削。

還有一個新觀點:「五十餘丈」只是封土工程的設計高度,該工程最後成了沒有完成的「半拉子工程」,實際高度只有51.4米。

認為是,封土工程是在秦始皇死後開始的,後來約有一半人被抽調到阿房宮建設工地。陳勝、吳廣的部下週文後來打到了距陵園只有幾華里的戲水(今西安臨潼新豐鎮附近)。驚慌失措的秦二世來不及抽調軍隊迎戰,趕緊讓章邯將封土工程的參建者武裝起來匆匆迎戰,封土工程導致停工。

4樓:

秦零封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經過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淋導致水土流失高度降低。我想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5樓:匿名使用者

寫史書的人,往往都是官階不高的「外圍」文人,要以「恭維」的口氣描寫帝王的偉業與死後的排場,往往就誇大了事實。文人常常是用形容詞,而不一定是按照「原始尺寸」寫。例如「危樓高百尺,伸手可摘星」,明白他是想形容很高大就是了。

當然,多年的風雨侵蝕,封土堆的高度無疑也會降低不少的,但也絕對不會是50丈與50米的關係。

6樓:祖硯齋主人

長度單位古今差異很大,且地勢經年會有很大變化。史書的記載是根據皇陵建造的規模要求,而這一要求在實施中也未必相合。

7樓:帥氣的貓

因為在西安市臨潼區城南的驪山腳下,躺著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這座高大的封土便是秦始皇的陵墓。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規模是歷史上帝陵中最巨集偉的陵墓。

8樓:在五峰山夢遊的刺桐

過去在聽評書**中,常聽到身高一丈,丈二。實際過去的一丈,就是現在人的普遍身高。五尺,不足一米七。

9樓:中華雄雞

看看以前的山都變成了丘陵,以前的丘陵變成了平原,不要小瞧了風和雨,俗話說,軟刀子更殺人,殺人不見血,水滴石穿,何況土,任何東西,都經不起時間的摧殘,時間是最鋒利的刀,消磨了一切,摧毀了一切,誰敢說,一萬年以後秦始皇陵還存在呢?

10樓:鬆易雲

兩千多年來的長期風吹日晒、風化積澱的自然過程;同時古人都有誇大的宣傳成份,當時真實也沒有這麼高。

11樓:幻影

古書誇大事實,不可信。再說當時的尺寸跟現在是有差距的。

12樓:芳徑歌者

歷史時代久遠,風吹雨淋,水土流失,難免出現高度差異。

再加上一些人為破壞因素,造成了今天的狀況。

13樓:力挺土豆

五十餘丈就等於現在的五十多米吧

秦陵封土高度之謎,史書記載五十餘丈高,為何現在僅五十多米高?

14樓:面試答疑木樨

史料記載的秦陵的高度是秦始皇在剛開始建造秦陵的時候計劃的高度,但是後來因為有許多百姓起義,所以秦陵並沒有建造完畢,因此現在的秦陵才有五十多米,因為秦始皇在建造陵墓的時候,陳勝吳廣起義,而且到了後來,他們的起義軍隊人也越來越多,所以秦始皇的陵墓根本沒有辦法好好建完。

不過雖然如此,秦始皇的秦陵還是歷史上最高的陵墓,西漢最高的陵墓只有四十多米,而東漢的陵墓最高的就只有二十多米,雖然秦陵並沒有建造完,但是還是很高了,而史書記載的五十多丈,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一百多米了,而且最開始還是《漢書》記載的,其他的史書也都是以《漢書》為依據來記載。

但是根據《漢書》推測,說了秦始皇陵墓五十多丈的人是劉向,而且劉向還編寫過《戰國策》,所以他肯定是查閱了非常多的古書,所以就有人猜想劉向是不是在查閱古書的時候看到了之前秦朝留下的記載,所以才覺得秦始皇的陵墓有五十多丈,於是他也在《漢書》中這樣記載。

而久而久之後人也就認為秦始皇的陵墓其實真的是這麼高,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秦始皇的陵墓根本沒有時間修建完,而且《漢書》裡面還有一句寫的就是「驪山之作未成」,這就說明了陵墓只是一個半成品,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陵墓就只有五十多米。

15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是地貌原因另一個就是古代尺寸和現在差距較大,關羽身高九尺實際上就是現在一米八多點

16樓:

這是因為從古代到現在經過了很長的時間,風吹雨打讓這些秦陵封土都降低了不少,所以到現在僅有50多米了,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17樓:

秦陵封一土高度,現在也沒有怎麼高的高度,經過時間的風化,幾千年的秦陵,人們傳l說拳陵高大,威武雄壯。

18樓:職場解惑七七

因為在中國古代的史書記載的內容很多都是有誇張的成分,同時也有虛假的內容,所以很多歷史記載也是不可信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秦代一丈大約在 231cm,5多丈就是100多米。現在對封土的測量有不同資料,比較公認的是51米。

秦陵封土是覆斗方上式 :就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三階逐級收縮的方形夯土臺,形狀很像倒扣的鬥。這種封土不耐雨水沖刷,比如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就是被雨水沖刷出的。

兩千多年下來,秦陵表層被衝下幾十米,也是正常的。

20樓:赤烏山人

因為古代的度量衡和現在的標準有差別,再加上歲月的侵蝕,所以那高度也就沒個準了。

21樓:鐵衣護具

首先是時光的作用;幾千年下來大變樣;同時當時的測量也不會那麼準確!

2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以前的度量衡和現在的度量衡不是一樣的,各有各的標準,不能拿現在的標準去看待以前的數值,也不能拿以前的度量衡來衡量現在的數值。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吧,經常說某某身材魁梧,身高九尺。你就拿現在的度量衡來算一算,身高九尺該是有多高了?又不是娜美星人,阿凡達嗎?

這樣應該能理解了吧!

23樓:斛光亮

歲月流失,水土也自然流失。

24樓:tf田彥芬

可能是年代久遠了,土流失了

25樓:

在西安市臨潼區城南的驪山腳下,躺著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這座高大的封土便是秦始皇的陵墓。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規模是歷史上帝陵中最巨集偉的。西漢的十一座帝陵中,漢武帝的最高為46米,其餘的多為30米左右。

因此秦始皇的陵墓是空前絕後的。

但是對於高度之謎,關於秦始皇陵土的記載,最早是在《漢書楚元王傳》: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記載這句話的時候秦始皇去世已經200多年了,之後各種歷史文獻記載的對於秦始皇陵封土高度也大體相同。

當時的五十丈摺合到現在已是115米左右。差不多40層樓那麼高。根據專業人士測量,站在陵園內城北牆上測量高度約為70多米,然而把測量點放在陵墓封土北側卻只有55米。

無論怎麼測量依舊是和漢書記載的有差別。那麼到底是漢書的記錄有誤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呢?

秦始皇陵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經過2000多年的風吹雨淋,導致的水土流失高度降低。這種說法固然有道理,秦皇陵自然會因為這些原因降低高度,但是絕對沒有這麼多。根據咸陽的九座漢帝陵比較,漢帝陵和秦皇陵時代相隔不遠,地理位置也差不多。

但是根據測量漢帝陵現在的高度和文獻記載的高度差距並不大。由此可推斷秦皇陵的水土流失和西漢的帝陵差不多。

但是根據漢書記載,在修建秦皇陵的時候,規定的高度確實是五十餘丈。但是在未完工的時候,陳勝、吳廣的軍隊已經到了距離秦皇陵不遠的地方,驚慌的秦二世來不及抽調別的軍隊,只能讓負責秦皇陵的工人武裝起來去應敵。所以秦皇陵的封土才沒有達到預期高度。

劉魁的史書記載

劉魁,字煥吾,泰和人。正德中登鄉薦,受業王守仁門。嘉靖初,謁選,得寶慶府通判。歷鈞州知州,潮州府同知。所至潔己愛人,扶植風教。入為工部員外郎,疏陳安攘十事,世宗嘉納。嘉靖二十一年 1542 九月,世宗用方士陶仲文言,建祐國康民雷殿於太液池西,務求巨集侈。劉魁知諫爭必得重禍,先命家人置買棺材一具,冒死...

中國有史書記載的最早年份是,中國古代最早史書記載的時期是什麼時代

公元841年,是周朝 現在來通行的自 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 為中國歷史上準確紀年的第一年,是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換算的,其後每一年都與歷史的記載吻合。而司馬遷長期做太史令,掌管西漢國家 圖書館 並遊歷名山大川,遍訪鄉情世故,多年潛心做史記,其記載被公認為可靠的。漢代也曾出土 竹書紀年 對夏商曆...

夏朝真的一點文物都沒有嗎?都是看史書記載然後再寫到歷史書上嗎

在河南省西部 山西省 南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於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 一 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蹟,不過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另外,河南省新密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