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驚蟄,驚蟄是什麼意思啊

2022-04-21 13:38:24 字數 5332 閱讀 4244

1樓: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於公曆3月05-06日交節。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所以名叫驚蟄。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中記載:」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意思為正月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

在歷史上,驚蟄還有一個稱呼,叫「啟蟄」。漢代時,漢景帝的名字是「劉啟」,當時為了避諱,就把「啟蟄」改為驚蟄,意思相近。後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由於不再需要避諱,人們又重新使用「啟蟄」的名稱。

只不過,後來唐代《大衍曆》再次採用了「驚蟄」的名稱,沿用至今。

2樓:鯨娛文化

驚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最初古時叫「啟蟄」,而到了西漢,為了規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名叫驚蟄,引用至今。

3樓:湘雪愛娛樂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開始;卯,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

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古人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歲(年)十二個月,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

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程序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4樓:清寒之士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的由來與命名

5樓:匿名使用者

1、驚蟄的由來

在古六歷當中。「驚蟄」節氣的名稱皆為「啟蟄」。當代姜濤《「歷居陽而治陰」—略論二十四氣人歷及其在清代以來的變革》一文中,總結了二十四節氣中前六氣在歷代曆法中的變動。

從資料中可以看到。西漢太初元年,改啟貫為驚蟄;東漢元和二年,更改了節氣的次序。將雨水移到驚蟄之前,清明移到穀雨前面。

隋開皇十七年,將驚蟄恢復為啟蟄。唐武德二年,恢復啟蟄在前、雨水在後的次序。唐開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後,並且將啟蟄改為驚蟄。

沿用到現在。

2、驚蟄的命名

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因此在驚蟄時節,蟄蟲驚醒,萬物復甦,天氣轉暖。根據科學文獻《夏小正》記載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是世間萬物從寒冷冬季中復甦的第一聲號角,不僅代表著春耕的開始,也鞭策著人們走出節假日的懶散,開始新一年的征途。

驚蟄呈現出萬物復甦的景象,也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時春雷乍響,驚醒了蟄居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因此常有「春雷驚百蟲」之說。

6樓:我去有意思好吧

名稱由來

驚蟄節氣在歷史上原本被稱為「啟蟄」,本意為蟄蟲開始活動。《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當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當時發音不同但略近的「驚」字。但因為意思從「開始」變成了「驚醒」,時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立春 → 啟蟄 → 雨水 → 春分 → 穀雨 → 清明漢景帝代: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

但或久習舊例,大衍曆仍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後來,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

「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7樓:董點兒

驚蟄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蟄伏在泥土中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期間天氣變化較大,要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

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驚蟄的主要習俗有祭白虎、蒙鼓皮、驅蟲、打小人、吃梨等。

8樓:時空使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

「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後期天氣的諺語有:

「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

驚蟄的由來。

9樓:行走的藝術行為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後期天氣的諺語有:

「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程序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

「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10樓:陳大毛啊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蟄」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動物躲起來冬眠,叫入蟄;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時再鑽出來,叫做出蟄。大地回春,雷聲漸多,舊時人們認為動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是由於由雷聲驚醒的,因而,就有了驚蟄的說法。

驚蟄是什麼意思啊

11樓:鯨娛文化

驚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最初古時叫「啟蟄」,而到了西漢,為了規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名叫驚蟄,引用至今。

什麼叫驚蟄啊?

12樓:熱詞替換

驚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最初古時叫「啟蟄」,而到了西漢,為了規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名叫驚蟄,引用至今。

13樓:烏拉拉風水

回答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11][12]

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一歲十二個月建,每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萬物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自此開始。

驚蟄的由來,

14樓:夢行星緣

對於我國而言,驚蟄意味著春天的即將來臨。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蟄時節,春雷始鳴,春雨萌動,動物們開始出來活動,給人呈現一種萬物復甦的景象。

驚蟄過後,意味著春天的真正到來,春回大地,萬物更新。這樣一個春意萌動的時節,它是怎麼來的呢?又會有哪些習俗活動呢?下面,就由小編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驚蟄的由來和習俗

space

驚蟄的由來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蟄」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動物躲起來冬眠,叫入蟄;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時再鑽出來,叫做出蟄。大地回春,雷聲漸多,舊時人們認為動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是由於由雷聲驚醒的,因而,就有了驚蟄的說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但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為什麼吃梨,驚蟄為什麼驚蟄為什麼要吃梨

驚蟄吃梨的習俗由來已久,但沒有具體的原因記載,但民諺裡有 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 的說法。雖然起源不能具體查詢的到,但民間對於吃梨的傳說卻是世代相傳的。晉商渠家的祖先用上黨的麻與梨倒換祁縣的布和紅棗,由此發家。他的後世渠百川在走西口的時候,家中長輩讓他吃了一個梨之後再出發,並告訴他祖輩是靠販梨發家的...

驚蟄是什麼節日,驚蟄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驚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最初古時叫 啟蟄 而到了西漢,為了規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名叫驚蟄,引用至今。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蟄是藏的意思。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 一候桃始華 二候倉庚 黃鸝 鳴 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 李花白,黃鶯鳴叫 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

驚蟄節氣的氣象意義是什麼

驚蟄,古稱 啟蟄 二十四節氣之一。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 蟄 而 驚蟄 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春雷驚百蟲 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 家禽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