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孔子呼子貢之名說:「賜,你愛的是一隻羊,我愛的則是告朔之禮。」不行告朔禮,只供一餼羊,非為行禮而殺羊,應當去之。
這是子貢愛羊之意。孔子則有另一種看法。繼續每月供奉餼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時令。
後世之人尚可見此餼羊而知有告朔之禮,得以考據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餼羊,其禮尚未全廢,餼羊一旦除去,其禮也就完全廢棄了,所以孔子說:「我愛其禮。
」具體如下: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告朔」
邢疏引周禮春官太史:「頒告朔於邦國。」古時天子在季冬時,以來年每月的政事,定成政令書,古注稱為朔政,亦稱月令書,頒告諸侯。
諸侯受之以後,藏於太廟,自新年一月起,每月朔日,也就是每月初一,供一隻餼羊,祭告於太廟,然後上朝奉行。諸侯告朔於太廟之禮,如春秋文公六年公羊傳何休注說:「禮,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於太祖廟,每月朔,朝廟,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
」此外,天子自己也在每月朔日舉行告朔禮。皇疏說:「禮,天子每月之旦,居於明堂,告其時帝佈政,讀月令之書畢,又還太廟,告於太祖。
諸侯無明堂,但告於太廟。並用牲。天子用牛,諸侯用羊。
」先儒通校諸經,以為告朔之禮本有兩種。一是天子以朔政頒告諸侯。一是天子告朔於明堂,諸侯告朔於廟。而論語及公羊傳所說就是後一種。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史記曆書說,周幽王、厲王時,「君不告朔。」
春秋記載,魯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朔,十六年,文公又因疾病,而有四次不視朔。文公以後,魯君告朔之禮,逐漸由曠而廢。後來魯君雖不告朔,但每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隻餼羊供奉祖廟。
子貢認為,告朔之禮既不舉行,何必仍供一羊。故欲除去告朔之餼羊。
餼羊,鄭注為生羊。皇疏以為,生是未熟之義,生腥通用。因此,餼羊就是殺而未煮熟的腥羊。
如果將生羊解釋為活的羊,猶可以生養,則子貢何以愛之。愛,是如孟子所說的「不忍見其死」之義。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孔子呼子貢之名說:「賜,你愛的是一隻羊,我愛的則是告朔之禮。」不行告朔禮,只供一餼羊,非為行禮而殺羊,應當去之。
這是子貢愛羊之意。孔子則有另一種看法。繼續每月供奉餼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時令。
後世之人尚可見此餼羊而知有告朔之禮,得以考據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餼羊,其禮尚未全廢,餼羊一旦除去,其禮也就完全廢棄了,所以孔子說:「我愛其禮。」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只是在乎一頭羊。 我在乎的是禮,不能夠丟失。
這是表達孔子的一種人生態度. 人各有志 個人修養,道德標準不一樣,所看重的也就不一樣。
3樓:古寧鄂碧
為了便於你的學習,補充一下:
餼,為多義字,用於祭祀時,指未宰殺的活牲口。也有不同說法,「凡牲,系養曰牢,殺而未烹曰餼,烹而熟之曰饗。」(見錢穆《新論》。
而告朔,是一種祭禮,「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於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魯自文公始不視朔,而有司猶供此羊,故子貢欲去之」(摘自朱熹《集註》)。
那麼,什麼是朔?主要含義有二:一是指北、北方,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
」(劉禹錫),「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杜甫);二是指初、陰曆每月的第一天。我推測啊,過去不象現在這樣,對於日曆很重視,因此,每月的第一天要通過一天的儀式釋出。根據朱熹的解釋,由天子在冬季將來年十二個月的第一天、朔日頒佈於諸侯。
諸侯受而藏起來,然後於每個月的朔日以肥羊告廟。
關於告朔的另一個說法是:「周天子於歲終以來歲十二月之朔佈告天下諸侯,諸侯以餼羊款待告朔之使者。告朔,上告下也。告讀如字。」(錢穆《論語新解》)
在作了以上背景知識的介紹後,擬對這一段翻譯如下,供參考:
魯國繼承周禮,仍行告朔之禮。在行告朔祭禮時,繼續供奉餼羊。子貢覺得挺可惜,時代變了,禮節應該從簡,主張撤掉餼羊。孔子不以為然,說「你愛惜的是那頭羊,而我愛惜的是那禮節啊!」
「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便於你的學習,補充一下:
餼,為多義字,用於祭祀時,指未宰殺的活牲口。也有不同說法,「凡牲,系養曰牢,殺而未烹曰餼,烹而熟之曰饗。」(見錢穆《新論》。
而告朔,是一種祭禮,「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於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魯自文公始不視朔,而有司猶供此羊,故子貢欲去之」(摘自朱熹《集註》)。
那麼,什麼是朔?主要含義有二:一是指北、北方,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
」(劉禹錫),「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杜甫);二是指初、陰曆每月的第一天。我推測啊,過去不象現在這樣,對於日曆很重視,因此,每月的第一天要通過一天的儀式釋出。根據朱熹的解釋,由天子在冬季將來年十二個月的第一天、朔日頒佈於諸侯。
諸侯受而藏起來,然後於每個月的朔日以肥羊告廟。
關於告朔的另一個說法是:「周天子於歲終以來歲十二月之朔佈告天下諸侯,諸侯以餼羊款待告朔之使者。告朔,上告下也。告讀如字。」(錢穆《論語新解》)
在作了以上背景知識的介紹後,擬對這一段翻譯如下,供參考:
魯國繼承周禮,仍行告朔之禮。在行告朔祭禮時,繼續供奉餼羊。子貢覺得挺可惜,時代變了,禮節應該從簡,主張撤掉餼羊。孔子不以為然,說「你愛惜的是那頭羊,而我愛惜的是那禮節啊!」
5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孔子呼子貢之名說:「賜,你愛的是一隻羊,我愛的則是告朔之禮。」不行告朔禮,只供一餼羊,非為行禮而殺羊,應當去之。
這是子貢愛羊之意。孔子則有另一種看法。繼續每月供奉餼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時令。
後世之人尚可見此餼羊而知有告朔之禮,得以考據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餼羊,其禮尚未全廢,餼羊一旦除去,其禮也就完全廢棄了,所以孔子說:「我愛其禮。」
「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欲把每月在廟告朔所宰的那頭腥羊也去了。孔子說:「賜(賜是子貢的名字)呀!你愛惜那一羊,我愛惜那一禮呀。」
「告朔餼(xì)羊」,古代的一種制度。周天子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給諸侯,曆書包括那年有無閏月,每月初一是哪天,因之叫「頒告朔」。諸侯接受了這一曆書,藏於祖廟。
每逢初一,便殺一隻活羊祭於廟,然後回到朝廷聽政。這祭廟叫做「告朔」,聽政叫做「視朔」,或者「聽朔」。到子貢的時候,每月初一,魯君不但不按照規矩親臨祖廟,而且也不聽政,只是殺一隻活羊「虛應故事」罷了。
所以子貢認為不必留此形式,不如干脆連羊也不殺。孔子卻認為儘管這是殘存的形式,也比什麼也不留好。
魯君不合禮法,只是每月殺上一隻羊應付,對於這件事,孔子師徒的態度反應出兩種處事方法。在子貢看來,既然你連應該做的祭廟、聽政這些大事都不做了,得,也別連累那羊了,乾脆,羊咱也別殺了。而在孔子看來,雖然該做的事情沒有完全做,但總比完全不做的好,這和劉備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們「勿以善小而不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告朔禮在先秦是一種很重要的禮。告朔禮的順利施行,能使全國政令、時令修備,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諸侯從天子處接受一年十二個月的朔政,歸藏於祖廟。
而於每月朔日(初一)朝於廟,以天子所頒之的朔政告於祖宗神靈,然後殺特羊(一隻羊)以享於太廟,接著出國門頒佈這個月的政令,最後在明堂聽治此月之政。即使閏月亦不能缺告朔禮。但告朔禮從魯文公開始遭到破壞,其後漸廢而不行。
7樓:文件類共創空間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孔子呼子貢之名說:「賜,你愛的是一隻羊,我愛的則是告朔之禮.」不行告朔禮,只供一餼羊,非為行禮而殺羊,應當去之.
這是子貢愛羊之意.孔子則有另一種看法.繼續每月供奉餼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時令.
後世之人尚可見此餼羊而知有告朔之禮,得以考據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餼羊,其禮尚未全廢,餼羊一旦除去,其禮也就完全廢棄了,所以孔子說:「我愛其禮.」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你喜歡的是羊肉,我喜歡的是禮儀啊
出自《論語》,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翻譯:子貢想要去要回月初祭祀的羊肉。孔子說:子貢啊,你喜歡的是羊肉,我喜歡的是禮儀啊!
9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你愛惜那頭羊,我卻愛惜那個禮。
10樓:嘿詩
《論語》八佾篇(十七)原文與理解
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 是什麼意思
國學是什麼?一個國家自己的學問 學說 有土地而後人生養在土地上,因此而形成國家.有了國家就有了這個國家的學說,學的意思,是學習一個國家的學問讓它為自己國家所用,然後用學來的學問治理自己的國家.國學,是和國家一起存在,本是地理,根是百姓的意志,是不可能馬上就從國家和百姓身上剝離的.君子生在一個國家,就...
短文以全村眷顧羊媽媽為題,其用意是
短文以全村眷顧羊媽媽為題,其用意是 d表現了牧民關愛他人的品質 全村眷顧羊媽媽 烏雲齊齊格的大姐因心臟病去世,扔下一個兩歲的女兒和一對剛剛四個月的兒子。烏雲齊齊格的父母將外孫女和外孫接回家,剛好趕上三隻母山羊生小羊羔。這樣,這對雙胞胎兄弟有了羊奶喝。山羊奶的營養價值比牛奶豐富,也好消化。雙胞胎喝了羊...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翻譯現代漢語
給你三支羽箭,你不能忘了你父親當年保家為國的志向。這句話就是說 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 希望對你有幫助 譯文 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 與 給與 爾 乃 你 你的 其 語氣助詞,一定 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 翻譯古文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譯文 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