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鯨娛文化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2樓:匿名使用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3樓:熱詞替換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4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出自:《詩經·小雅·車轄》
《詩經·小雅·車轄》
朝代:周朝
原詩:《詩經·小雅· 車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鯡鯡,六轡如琴。
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譯文: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馬並排走,六根韁繩如琴絃。
如今新婚遇見你,我心從此得安慰。
5樓:孤獨一生巨蟹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6樓:kame和梨
這句話的意思是:
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我)雖然達不到那樣的高度,可(我)仍然很嚮往。
原文:《詩經·小雅· 車舝》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四牡鯡鯡,
六轡如琴。
覯爾新婚,
以慰我心。
譯文德如高山人景仰,
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馬並排走,
六根僵繩如琴絃。
如今新婚遇見你,
我心從此得安慰
「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就讀xíng。
景行( 道路)行( 行走)止。
7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舝》。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
這樣,司馬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出自**?
8樓:匿名使用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前半句出自《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轄》,原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全句出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太史公說:《詩》中有這樣的話:「像高山一樣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樣令人遵循。
」我雖然不能身臨其境親眼目睹孔子,但內心景仰嚮往他。我讀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見他的為人。到魯國,**仲尼的廟堂、車輛、禮器,書生們按時到孔子的舊宅演習禮儀,我崇敬得徘徊流連不忍離去。
自古天下君王以及賢人也很多了,當活著時都很榮耀,到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孔子一介平民布衣,道術聲名流傳十幾代,學者們認他為老師。從天子王侯以下,凡中國研討六經技藝的人,都以孔子的話做衡量的標準,可稱得上是至高無上的聖人啊!
參考資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什麼意思
9樓:熱詞替換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10樓:滄海半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11樓:仙人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
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轄》。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使得本來的意思發生了變化。
《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轄》原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
覯爾新婚,以慰我心。意思正如宋朱熹解釋:「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說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麼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結合詩經通篇,就是喜氣洋洋的新郎官在快樂地吟唱娶親之事,所以這句話的本來意思就是——抬頭仰望高高山,快快奔行在大道。四匹馬兒跑不停,六條韁繩連如琴。見你車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直到司馬遷讚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就與道德品行掛起鉤來了,正如漢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鄭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
這樣,司馬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據《毛詩注》:景,大也。箋雲,景,明也……緩急有和也。
另據《太嶽集》卷二《謁晦翁南軒祠示諸同志》:兩賢異鄉域,千里還相求。祗為戀徒侶,能忘路阻修?
我行躡遺蹟,仰見祠屋幽。高山近可仰,嘉會亦綢繆。俛首念疇昔,慼慼懷殷憂。
能抱遺俗心,賦質閒且柔。屭肩負喬嶽,有志力不遒。願我同心侶,景行希令猷。
涓流匯滄海,一簣成山丘。欲騁萬里途,中道安可留。各勉日新志,毋貽白首羞。
從詩中的『涓流匯滄海,一簣成山丘』從可以看出,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緩慢而堅定地達到目標。那麼在這之前的『景行』二字,應該就是『緩而堅定』之意。
張居正作詩不可能出現與時論相違的意思,故此應以『緩而堅定』為景行之意。
12樓:火星鼠
您好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什麼意思
出自 詩經 小雅 車舝 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這話出自 詩經 小雅 鄭玄註解說 古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什麼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的大致的意思是讚頌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 喻以崇高的品行 之意。後以 高山景行 比喻崇高的德行。2 原出於 詩經 小雅 車轄 後司馬遷 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什麼意思
出自 詩經 小雅 車舝 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這話出自 詩經 小雅 鄭玄註解說 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