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a解:設兩人一起完成要x天
甲的工作效率為:1/4(總工程為1,要四天完成,一天的工作)乙的工作效率為:1/15(總工程為1,要十五天完成,一天的工作)(1/4+1/15)x=1(兩人的工作效率相加乘於工作時間就可以得到總工程1)
解得:x=60/19
b解:設兩人一起完成要y天
甲的工作效率為:1/6(總工程為1,要六天完成,一天的工作)乙的工作效率為:1/10(總工程為1,要十天完成,一天的工作)(1/6+1/10)y=1(兩人的工作效率相加乘於工作時間就可以得到總工程1)
解得:y=3.75
兩工程天數相加約得7天
2樓:
因為4:15<6:10,相對來說甲比較適合a工作,乙比較適合b工作。
所以先讓甲單獨完成a,再過來幫乙完成b.(1-4/10)/(1/6+1/10)=2.25(天),4+2.
25=6.25(天)
3樓:我心中的寶兒
並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天?
4樓:匿名使用者
甲做a工程用4天,b工程6天。而乙做a工程15天是甲的將近4倍,b工程10天只是甲用時的兩倍不到。所以乙更適合做b工程。既然需要最省時的方法。就是甲乙同時工作。
甲更擅長a工程,乙更擅長b工程。所以甲先做a,乙做b。4天后甲完成a,乙完成b工程的一部分、ghe,之後甲乙合作b。
設4天后b工程兩隊合作還需要x天。先頭乙做的四天工作量為4/10,也就是甲乙每天的工作量之和乘以x加上先頭完成的4/10工作量,等於總工作量1。方程式是(1/10+1/6)x+4/10=1,x=2.
25,再加上先頭的4天,一共工作6.25天。
小學數學題:小林設計的一臺計算器,只有一個功能鍵,按第一次是減19,按第二次是加17,按第三次又減19
5樓:匿名使用者
按2次,是-2。-2002,是按2002次。開始增大,得不到0
6樓:匿名使用者
2003-19=1984
1984/2=992
992+1=993
至少按到第993次後,計算器顯示為0
7樓:
2021 17-19=-2 0-17=-17 2003-(-17)=2020 2020/2=1010 101082=2020 2020+1=2021
8樓:
按993次後為0
2003-19=1984
1984/2=992
992+1=993
9樓:老登高
2003-19=1984
1985次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動手能力,應用題教學
10樓:新野旁觀者
計算與每一個人的生活與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絡,具有現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說思維是數學的心臟,那麼計算就是數學的主動脈。因此,計算教學的教學效率的高低將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潛力。
計算對教師本身來說是簡單的事,但計算教學則是很深奧的藝術。所以,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計算標準來對待計算教學。每一節計算課都要在學的角度進行充分的預設,包括課時目標、課時重難點、驅動性課堂提問、課堂情境、教學環節等都以學生的學這一維度進行。
如此才能說有了充分的預設,教學才會運用自如,才能創造輕鬆有效地課堂。因此,我們的教學要源於學生的學,更要順勢而導,以學定教,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一、培養良好的注意品質
針對小學生注意穩定性不高,分配廣度小,轉移能力差三方面的特點。教師應儘可能讓學生在課內完成作業,在學生做作業時,為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有意識地集中並保持在作業上,教師要儘可能讓教室保持安靜,教師不宜進行全班指導,個別指導聲音也不能太大,應最大限度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不利影響。對於比較抽象,步驟較多的計算,教師應讓學生反覆知覺,並給予必要的提示來引起學生的注意。
教師還可以改變訓練學生計算能力的出示方式,如:口算題的出示,將以往看一題算一題的方式改為先看一下題卡,然後馬上收回卡片,再讓學生報出答案,從而增強訓練強度,強化有意注意。同時,在計算中,學生應從審題,計算到書寫全過程,不要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將注意力盡力保持在作業上。
二、提高計算中的記憶能力
計算過程離不開記憶能力。首先需要從長時記憶中提取計算所需要的計算事實,把它們放在工作記憶中,同時在計算過程中也需要記憶的參與,才能將計算正確地進行。如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多參加一些有關記憶的遊戲活動來提高記憶力。
還要讓學生堅持口算,熟練口算是正確筆算的基礎,任何一道四則混合運算題都是由口算題綜合而成。口算和筆算都離不開瞬時記憶,口算是學生短時記憶的最好形式。教師設計口算練習要有針對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簡便的運算題。
持之以恆的訓練不僅培養記憶能力,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加強學生對計算的認真態度
當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缺乏目的時,他們所採取的態度往往是隨意的,他們對計算的正確與否並不關心,關心的是什麼時候完成任務。教師可以舉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導學生。如:
某工程師在設計一座大橋時,由於計算時小數點的位置弄錯了,結果完工後的大橋成了一座危橋,既浪費了國家的資源,又嚴重危害了人民的安全。從而加強它們認真完成計算的意志。
同時,在計算中,小學生的錯誤總是層出不窮的。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嘗試與錯誤是學習的基本形式」。
因此,在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教師不應該對學生所犯的錯誤多加指責,而關鍵之處在於,教師應與學生討論,明確為什麼做錯,錯在哪一步上,幫助學生找出計算錯誤的原因,並引導學生在錯誤中吸取教訓。
四、加強針對性的練習
小學數學中有許多計算有聯絡又有區別,教師可將集中易混淆的概念,法則,定理,公式放在一起讓學生充分感知,加以辨別,區別,讓他們在辨析中明確本質特徵,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絡與區別,積極預防思維定勢。
如:四則混合運算式題練習:
96-3×32÷4 96-4×32÷4
(96-3)×32÷4 96-4×(32÷4)
使學生區分同級,異級及有小括號運算的區別與聯絡,從而把握各自的本質特徵。
五、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不僅有助於小學生掌握算理,培養數學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幫助小學生克服引起計算錯誤的心理方面的因素,更是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保證。因此,對小學生計算習慣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可分三個步驟來逐漸培養小學生的計算習慣,如下:
1.正確的審題
正確的審題是小學生正確計算的前提條件,它的四個步驟是:一讀、二看、三想、四算。「讀」是認真的閱讀題目,「看」是看清題目中的資料、運算子號、運算順序,「想」是想應該運用的計算方法和順序,「算」是按想的思路進行計算。
如如,四則運算式題「36+4×(10-7.5)」的計算過程,先讀題,看有哪些運算(+、×、-),思考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用語言描述:先算「10-7.
5」的差,再算「4乘差」的積,最後算「36加積」的和),再落筆按思考的順序進行計算,讓計算有條不紊地進行,從而減少了計算錯誤。
2.認真的書寫
認真書寫是小學生計算正確地必要條件。因此,小學生在計算中,無論是抄題還是脫式計算,教師均嚴格要求格式規範,書寫工整,卷面潔淨(即使草稿也要求字跡清晰),每寫一步要「回頭」仔細校對,證實自己抄寫、計算正確後再繼續下一步運算。
3.仔細的驗算
驗算是計算正確的保證。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加強示範,提高學生對驗算重要性的認識,養成題後驗算的自覺行為,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創造多種驗算的方法,如重演算法、逆演算法、另解法、估演算法、換位法、代入法等,使學生不僅提高驗算興趣,增強驗算能力,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由此可見,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複雜的教學過程,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們教師認真鑽研,工作中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認真挖掘計算題中的能力因素,和學生共同努力,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教學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培養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
細緻地審題,弄明白題意,是準確解答應用題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根據解題要求找出題中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構建起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絡,確定數量關係。為了便於分析問題中的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相依關係,審題時可要求學生邊讀題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條件和問題或用線段圖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表示出來。
為了培養兒童細緻審題的習慣,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題目同時出現,讓學生分析計算。例如:①圖書室的科技書與故事書共3000冊,科技書的冊數是故事書的2/3,有科技書多少冊?
②圖書室有故事書3000冊,科技書冊數是故事書的2/3,有科技書多少冊?
題①中3000冊為共有數,題②中3000冊是一種的,因此計算方法不相同。經常進行此類練習,就容易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2)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往往習慣於模仿教師和例題的解答方法,機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
所謂分析法,就是從應用題中欲求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首先考慮,為了解題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條件都能在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車一次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運50千克,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甲車運的和乙車運的)?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甲車運的),哪個是未知的(乙車運的),應先求什麼(乙車運的300+50=350)?
然後再求什麼(兩車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推匯出題中要求的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知道甲車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車運煤重量(300+50=35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車一共運煤多少千克?
(300+350=650)。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 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3)對易混淆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
對一些有聯絡而又容易混淆的應用題可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例如: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學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們分不清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計算時需不需要加括號。
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組題進行對比教學。
①果園裡有梨樹240棵,蘋果樹佔梨樹的1/3,有蘋果樹多少棵?
②果園裡有梨樹240棵,佔蘋果樹的1/3,有蘋果樹多少棵?
③果園裡有梨樹240棵,蘋果樹比梨樹少1/3,有蘋果樹多少棵?
④果園裡有梨樹240棵,比蘋果樹少1/3,有蘋果樹多少棵?
⑤果園裡有梨樹240棵,蘋果樹比梨樹多1/3,有蘋果棵多少棵?
⑥果園裡有梨樹240棵,比蘋果樹多1/3,有蘋果樹多少棵?
兩數相比較,以後面的數為標準數,前面的數為比較數,即與誰相比誰為標準數(通常設標準數為1)。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與已知一個數的幾分幾之是多少,求這個數。這兩類應用題的相同點是:
都知道比較數佔標準數的幾分之幾;不同點是:前者是已知標準數求比較數,後者是已知比較數求標準數。題①、③、⑤都是蘋果樹與梨樹相比較,梨樹的棵數為標準數,蘋果樹的棵數為比較數,梨樹的棵數已經知道,因此,它們屬於前類用乘法。
題②、④、⑥都是梨樹與蘋果樹相比較,蘋果樹的棵數為標準數,梨樹的棵樹為比較數,蘋果樹的棵數為標準數,梨樹的棵數為比較數,蘋果樹的棵數題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屬於後類用除法。題①、②中比較數佔標準數的幾分之幾已經知道,計算時不用「括號」,題③、④、⑤、⑥中比較數佔標準數的幾分之幾不知道,需由1加幾分之幾和1減幾分之幾求得,因此計算時需加「括號」。
小學數學題目
將三個資料相加,得到兩個一二三組 48 49 51 148 人 再除以二就是一個一二三組之和 148 2 74 人 三組相加有74人,而 一 二組相加有48人,由此可推算出第三組的人數74 48 26 人 第二,三組共有49人,而第三組有26人,由此可推算出第二組的人數49 26 23 人 三組共有...
小學數學題目
解題思路分析 首先,兩人相遇時所行路程的比3 2,因此假設甲行駛了3a,已行駛了2a,3a 2a 36 這時甲比乙多行36千米 得出啊 36,所以甲行駛了36 3 108千米,乙行駛了36 2 72千米。而他們相向而行然後相遇,總路程就等於相遇時兩人行駛的路程的和108 72 180千米 甲的速度v...
求解小學數學題目
平方也是運算子號,所以第五題可以這樣 0.5 0.5 0.5 0.5的平方 8 8 這題超前了,考研你有沒有自學後面 的知識了。用a代替二分之一 1.a a a a 0 2.a a a a 1 3.a a a a 1.3題只有這一唯一答案4.a a 除以 a a 4 1 0.5 0.5 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