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表達了( )

2023-05-26 04:10:18 字數 1977 閱讀 5488

1樓:漫妙菡

答案:b 水既能把船載起來,也能用一個浪頭把他打翻。所以就是君與民的關係。 人們會擁戴一個好的皇帝,也能把一個昏庸的政權給推翻。

唐太宗的哪句名言說明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

2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抄。

論政體》有此句,原文襲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這。

不過追根溯源的話~

荀子也說過類似(幾乎一樣)的話,《荀子·王制》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唐太宗說這句話的意圖是什麼?

3樓:劉夢真唯一

意識到了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也是變革社會的決定性力量。君主要想統治地位能夠穩固就必須獲得人民的支援,否則就會被人民推翻,得人心就得天下,失民心就失天下。

1、原文見《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

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

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

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亦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簡稱「載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材料一 唐太宗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材料二 唐太宗說:

4樓:匿名使用者

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必須以民為重。民富則國強。民為國家之本。人民意願極其重要。 要滿足人民的願望,人民才會擁護你,王朝才會長久。

5樓:岱久府

道理:以民為本。

處理:經濟上——減少賦稅徭役,與民休息。

法律上——刪減死刑條款,慎用刑罰。

6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吸收隋朝的教訓,悟出,民眾是國家的基礎,如果民眾不支援你,即使你歸為九五之尊,也很快會**。所以要關心民眾,關心他們的利益,這樣的唐朝的皇位才能長治久安。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1)體現了唐太宗怎樣的意識(2)這樣說的原因和目的

7樓:人間有味

以民為本,民貴君輕的意識。

原因:吸取隋亡教訓,與民生息。

目的:穩固統治,發展經濟。

措施: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獎勵耕織,戒奢從簡結果:貞觀之治,開創盛世局面。

8樓:匿名使用者

體現了太宗的民本思想,君輕民重。

吸取隋唐滅亡的教訓,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9樓:匿名使用者

體現唐太宗民本意識,是吸取了隨亡教訓,輕徭薄賦。

10樓:邊城

(1)他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強調以民為本。(2)原因:他知道廣大的人民才是國家的基礎,只有民安,國家才能穩定,君主才能得到擁護。

目的:安百姓,平天下,維護統治。(3)措施:

通過土地賦稅制度的調整以「安百姓」,輕徭薄賦。

11樓:雨城書齋

民的重要性 民心是興國之本,更是亡國之本。

唐太宗李世民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每個舉例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表現了唐太宗的民 本思想,所謂民本思想是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版對於君本 國本 官本權而言的 其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 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 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 貴民 安民 恤民 愛民等。歷史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的例子有哪些?1 ...

將下面的成語補充完整,水能載舟的下一句是什麼?不入虎穴的下一句是什麼

你好!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將下列成語補充完整。水能載舟,不入虎穴,讀萬卷書,他山之石,當局者迷,亦能覆舟 焉得虎子 行萬里路 旁觀者清 始於足下 魔高一丈 金石為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當局者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精誠...

關於唐太宗,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貞觀之治,天下太平,少拉很多!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 貞觀之治 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 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 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