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諸葛亮誰厲害?
1樓:太帥被掐
周瑜碰瓷了,諸葛亮是三國唯二的軍事家,另一個是曹操,三國演義給了某些人碰瓷的勇氣,誰都能和諸葛亮比。
正史中諸葛亮和周瑜誰厲害?
2樓:遊戲人生說遊戲
正史中諸葛亮厲害。
周瑜和諸葛亮到底誰更厲害,馬上給大家說說。赤壁之戰已經不須多說,這場名垂千古的戰役放到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以弱勝強的經典之戰,面對精通軍事的強敵曹操和曹操的30萬大軍,周瑜在整個戰役中表現出了完美的治軍。
謀略,用人,臨陣指揮,戰前預見等等綜合軍事能力,周瑜一手培養出來的3萬水軍軍團的強大作戰能力也極大地擴大了戰果,正是這一系列缺一不可的優秀軍事素質的全面綜合作用。
才有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赤壁之戰後攻南郡,南郡兵多將廣,戰略要地,周瑜又勝。此外,周瑜與孫策多年南征北戰,為打下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百戰百勝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諸葛亮的實力
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從攻皖,拔之。
復近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總的來說,給予9分。三國演義為諸葛亮虛構了大量戰績,但其實赤壁之戰,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定漢中,取蜀,空城計。
其最有名的就是北伐攻魏,也就是三國演義裡的」六出祁山「,但每次都以諸葛亮撤退失敗告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正史「三國志」裡也早有評價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其短處。不過總的來說,諸葛亮雖然敗多勝少,但在軍事上還是有一定才華和表現的,應算一個雖非優秀但卻合格的軍事統帥,故給予6分。
諸葛亮和周瑜誰厲害?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故事中,諸葛亮是神一樣的存在。在羅貫中筆下,諸葛亮運籌帷幄,跟張良一樣神通廣大;諸葛亮搞後勤,跟蕭何一樣妥當;諸葛亮帶兵打戰,跟韓信一樣戰無不勝。
然而,這不是事實。在真實的歷史故事中,諸葛亮不過是搞內政、後勤的角色,是一個跟蕭何類似的角色,帶兵打仗方面很一般,也沒那麼多奇謀。
劉備陣營進攻川蜀,主角是法正,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參戰,基本上是劉備死後的事情了。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給諸葛亮的那些光環,基本上都是虛構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赤壁大戰」,「羽扇綸巾」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
赤壁大戰發生在公元208年,當時諸葛亮27歲,周瑜33歲,相比較於周瑜,諸葛亮才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早在赤壁大戰7年前,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三分天下,聯劉抗曹」的主張,只不過魯肅所指的「劉」指的是劉表。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諸葛亮背後的劉備,在赤壁之戰之前,都還只是新起之秀。而周瑜,早就名震天下了!
在真實的歷史故事中,絕世美人大喬為孫策妾,小喬為周瑜妻,周瑜在孫吳的地位可見一斑。
比起諸葛亮,周瑜才是文武全才,還通琴音。最關鍵的是,在真實的歷史故事中,以奇謀著稱的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
周瑜二十歲出頭就成了孫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周瑜可是三國青年才俊的典範,周瑜的人生比諸葛亮傳奇多了。
當事人曹操的一句:「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已經很明白地告訴世人,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的主角。
赤壁之戰的主角是周瑜還是諸葛亮?蘇軾只用了六個字就給出了答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裡的「三國周郎赤壁」這六個字,更是為世人在「赤壁之戰」事件上畫出了重點~
三國演義中周瑜和諸葛亮誰厲害?
4樓:希識而
歷史上的周瑜和諸葛亮沒有交戰,當然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的任何蛛絲馬跡。
若從周瑜與孔明在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倆在赤壁之戰前後的政治地位、歷史作用看,真正的贏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華橫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實際上遠遠蓋過了初出茅蘆的孔明。
諸葛亮三氣周瑜簡介,諸葛亮三氣周瑜簡介
三氣周瑜 曹操正在鄴郡慶賀銅雀臺落成。在銅雀臺上大宴文武百官,並將一件西川錦袍掛在樹上,下設箭靶,射中箭靶者便可得到戰袍,武將們個個爭先,想展現自己的武藝。武將射畢,曹操又讓文官吟詩作賦,記錄銅雀臺落成之事。曹操 正在興頭上,也賦詩吟唱。忽報東吳使節華歆前來。曹操看罷表章,與謀士定計使孫 劉相 吞併...
諸葛亮和周瑜的關係好嗎
其實周瑜和諸葛亮,是英雄相惜,只不過,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們是對立的,但是周瑜死後諸葛亮,去哭喪一定是發至內心的 上的就不必說了,大家都知道周瑜嫉妒諸葛亮,發出了 既生瑜何生亮 的感慨。我們說說歷史上的周瑜,歷史上周瑜當然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也根本不存在 三氣周瑜 的任何蛛絲馬跡。若從周瑜與孔明在當時...
周瑜真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周瑜有啥功績?
不是。是病逝。周瑜 175年 210年 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 1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 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 精音律,江東有 曲有誤,周郎顧 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