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南國途千里
劉備在關羽、張飛被殺之後,便發動了舉國之力討伐東吳,為兄弟復仇。字夷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一把大火燒的慘敗而歸,也因為此戰,使得劉備大病不起,最終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讓諸葛亮輔佐劉禪,保住自己建立的一方基業。諸葛亮接受之後,休養生息幾年,便開始了北伐之路,屢戰屢敗,最終諸葛亮也在第五次北伐之時,感覺自己命不久矣,安排後事之後撒手人寰,為何諸葛亮在輔佐劉禪之時,要數次北伐曹魏呢?
劉備。其一:遵循劉備的大義,復興漢室。
都知道劉備畢竟的志願就是復興漢室,更是說出了漢賊不兩立的話,可見劉備對自己祖宗基業的重視,而當時天下之人都是食漢祿,所以諸葛亮在接手蜀漢王朝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己要北伐,因為曹操作為當時最大的軍閥,曹操不滅,漢室無望復興,所以只能先滅曹操,再找機會滅掉東吳。
諸葛亮。其二:地勢問題。
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蜀中的地盤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反觀曹操佔據的中原地區,不僅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人傑地靈,而蜀國,物資補給完全跟不上,可以說運到的時候,已經消耗一大半了,路途遙遠,路況艱難,消耗又多。如若能北伐成功,不僅地勢問題能得到解決,打仗的物資軍需之類的都可以解決。
其三:諸葛亮有先見之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大家都是知道的,因為諸葛亮知道蜀中無將可用了,連年來的征戰使得人才凋零,如果自己死了之後,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曹操或者孫權吞併,所以,諸葛亮只能轉守為攻,為了保住劉備建立下的基業,所以屢屢北伐,成功的話才可以避免被其他二國吞併。
可能是諸葛亮的陰謀。也許諸葛亮本人早已有了當皇帝的心思。諸葛亮覺得自己在劉備死後,一定是自己的天下,不論謀略,戰功,自己都是數一的,但是在白帝城經過劉備這麼一炸還說出了,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再加上劉禪對其稱之為相父,對自己如同親生父親,這麼一來更不可取而代之,只能是拖垮蜀漢,因為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
2樓:關關說教育
因為這是劉備的心願,要光復中原,所以諸葛亮一定要完成這個事業,就是光復中原。
3樓:惠華小知識
因為劉備一直希望能光復漢室,這也是諸葛亮的心願。所以諸葛亮一直堅持北伐,完成劉備的心願。
4樓:小九七
蜀漢如果不北伐的話註定就是滅亡的命運,只有北伐才有一線生機,而且劉備生前的願望就是能夠光復漢室,諸葛亮也算是遵循先帝遺願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還一直堅持北伐?
5樓:看盡世間文化
諸葛亮一直堅持北伐的主要原因就是想要完成劉備臨死前交付給諸葛亮的「使命」,當初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不僅僅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更是把蜀國的大業交付給諸葛亮,而其中的乙個就是「興復漢室」。對於諸葛亮的想法有一句形容就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所以諸葛亮才會一直堅持北伐。
夷陵之戰之後蜀國開始逐漸走向衰落,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劉備死後蜀國的大任一下子就落到了諸葛亮的手中。諸葛亮知道蜀國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就不能坐以待斃,而蜀國的大本營益州本身就不是乙個特別適合發展的地方,所以如果選擇和魏國和平相處遲早有一天會被魏國趕超,等到魏國的實力強大之後就會開始不斷的攻打蜀國。
這個時候諸葛亮就堅信了一句話就是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所以諸葛亮開始了長期的北伐計劃,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記當中曾經寫到過諸葛亮的內心想法就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在諸葛亮的內心蜀國才是漢室正統,而魏國只不過是曹操建立起了的偽政權,所以諸葛亮一直想要擊敗魏國,樹立起蜀國的威嚴。
當初劉備託孤的時候曾經說過要諸葛亮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業,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持蜀國大權,所以人都知道諸葛亮就是蜀國未來的「救星」,這就是諸葛亮身上最大的壓力**,如果諸葛亮在主持蜀國大權之後選擇安穩發展自然不能夠平定人心,而且還會引來很多人的非議,所以出兵也是乙個無奈的選擇。而且劉禪相對於劉備來說沒有雄心大志,再加上諸葛亮年事已高所以想要在有生之年幫助劉禪掃清所有的障礙,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又一大原因
6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劉備死後,蜀漢的荊州集團和本土勢力內鬥更加嚴重,諸葛亮只有通過不斷的北伐才能轉移這種內部矛盾。
7樓:網友
因為諸葛亮明白蜀漢所佔據的益州面積十分的狹小,發展必然存在著侷限性。當曹魏利用所佔據的中原地帶恢復生機的時候,必然會選擇南下攻打蜀漢,所以諸葛亮只能不斷地北伐對曹魏進行騷擾。
8樓:喬松情感
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完成劉備的心願,想要攻破魏國,繼續延續大漢的國號的威名!
劉備死後5年,為何諸葛亮才發動北伐戰爭?
9樓:職場天明
劉備死後5年諸葛亮才發動北伐戰爭,因為諸葛亮要對北伐戰爭進行充足的準備,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兵折將,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諸葛亮需要時間來恢復蜀漢政權內部的生產生活,百姓也需要需要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諸葛亮暫時沒有發動北伐戰爭。而且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一定要修復好和動東吳的關係,這需要這場戰爭已經打破了三國的僵局,打破了孫劉聯盟的融洽關係,需要時間來恢復。
三國之中曹魏政權力量最為強大,孫劉聯盟只有聯手才能暫時保證自身的和平穩定。孫權和諸葛亮都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們有著共同的政治目標,這是他們修復關係的良好基礎,經過這五年的發展諸葛亮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事必躬親,蜀漢政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甚至比劉備在世的時候更加強大。發動戰爭需要全方位考慮,需要進行充足的前期準備,打仗歸根結底比拼的是國家的國力。
人口、土地、糧食、農業、交通等等都是戰爭當中的重要因素。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援無法完成北伐戰爭,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長時間的消耗戰。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也是自己的無奈之舉,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諸葛亮只能通過戰爭手段來轉移眾人的視線,緩解蜀漢政權內部矛盾。
蜀漢政權國力雖然恢復往日元氣,但是曹魏政權和東吳政權的國力更勝往日。和他們之間相比蜀漢政權處於弱小地位,只有以小博大才能奪得生機,主動出擊或許還能獲得一絲生機,坐以待斃只能等待滅亡的降臨。
10樓:兩君臨天下
因為就蜀國當時的國力情況來看,是肯定不足以支撐接下來長時間的北伐戰爭的。
11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劉備一死,下面的很多人就有了異心,小動作不斷,諸葛亮需要先處理這些事。
關於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故事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故事
第一件是三顧茅廬 第二件是勸劉備乘亂取荊州。曹操南下的時候,劉表已死,劉琮繼任荊州之主。劉備向南撤退,諸葛亮勸劉備在路過襄陽的時候襲取劉琮,奪取荊州。但劉備沒有采納這個意見,於是才有了當陽之敗,也才有了赤壁之戰。第三件是勸劉備稱帝。劉備取得益州和漢中之後,稱帝建國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群臣勸劉備稱帝,...
諸葛亮與劉備北伐劉備之死
兩件事情的起因,物件和時間點差距蠻大的。劉備公元221年稱帝,公元222年為報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 我自己理解,劉備的野心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討伐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打敗,公元223年死於白帝城。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後來李嚴在鬥爭中敗給諸葛亮,諸葛亮手握軍政大全,東和孫吳,北伐曹魏,於第七次北...
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就再也沒贏過,難道真是這個原因
劉備死後,諸葛亮沒贏過的原因有很多。在劉備生前,局勢未定,大大小小的戰爭頻繁爆發,當時的軍閥並起,大家都想稱王稱霸,互相算計,難以握起一個拳頭對外,孔明的縱橫計就有奇效。比如很經典的孔明設計和孫權聯手,在赤壁打破曹操軍隊,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勝利。除了局勢不穩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就是劉備的識人之能,劉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