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是怎樣傳遞書信的?

2024-12-27 23:05:13 字數 4090 閱讀 7773

1樓:創作**趴

在古代最為傳統的訊息傳遞方式就是利用動物,快馬加鞭這個詞就是形容訊息的傳遞,利用馬來傳遞資訊也比人跑起來要快,而且造紙術的發明也讓資訊載體從厚重的竹筒變成了輕薄的紙。隨著時間推移,到了隋唐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利用鴿子來進行資訊傳遞,而到了唐朝才正式讓飛鴿傳書成為了主流的資訊傳遞方式。

2樓:帳號已登出

那個時候最主要的形式就是飛鴿傳書,這個是最重要的和最簡單的乙個方式來的。

3樓:網友

郵遞員不幹就沒得吃飯,你覺得呢?

古代人們用什麼傳遞信件,怎麼傳?

4樓:我的冬也

書信的傳遞,是人類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書信的傳遞有發下這些方式:

羽 檄 就是插有羽毛的書信。顏師古註解:「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

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戰事緊急時,把羽毛插在書信上,稱之為「羽檄」。

羽 書 古時徵調軍隊的文書。古人認為鳥能飛翔,在當時的條件下,最快莫過於飛,所以在書信上插或粘上鳥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須飛快遞送。

雞毛信 古代羽書的一種,就是在書信上粘插雞毛,因此又叫「雞毛信」。這種傳遞書信的方式一直抗日戰爭時期仍在沿用。我國西南地區的佤族、拉牯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這種方式傳信。

信鴿傳書 古代用信鴿傳遞書信的方式。這種方式 歷史悠久,西漢的張騫、東漢的班超先後出使西域時,都曾用信鴿傳遞訊息。

傳書筒 古代用竹筒傳遞書信的方式。始於唐代,據《唐語林》記載,白居易在杭州刺史時,與朋友各居一方,往來不便,就把寫好的詩稿裝入禾筒中互相寄送。這種竹筒又叫「郵筒」,從唐代一直到明、清時期,相沿成俗,竹筒起著保護和傳遞書信的作用,類似今天的信封。

急腳遞 古代傳遞急軍事情 報的一種方式 ,俗稱「傳金牌」。始於宋代。元代稱為「急腳鋪」。相傳岳飛一接到寧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這就是金字牌急腳遞。

5樓:網友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資訊,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訊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誌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併。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6樓:網友

1.人力,如雅典時期要有事情傳達都是有人力2.飛鴿傳書。

3.馬匹(人騎馬)

4.烽火臺,是戰爭時期主要工具。

7樓:網友

這還不簡單鴿子塞,信鴿。好有什麼幾百里加急是用人騎馬晝夜不停的乙個驛站。

乙個驛站不停的傳送。

8樓:熊樂了

鴻雁傳書。。。

飛鴿傳信。。。

馬匹驛站。。。有專門的馬伕和信差。。。信件也分加急和普通(官方傳信居多)

民間多是由行商捎帶。。。

9樓:匿名使用者

信是怎樣傳遞的?

信投進郵筒之後,郵遞員叔叔每天定時用鑰匙開啟郵筒的小門兒,把裡面的信件取走,送到郵局去。郵局的工作人員按照不同的寄信位址,把信分別裝到不同的口袋裡,有的是用汽車運,有的用火車運,還有的用飛機運,信就被運到收信人附近的郵局裡,再由那裡的郵遞員把信送給收信人。

古代信件是怎樣傳遞的?

10樓:法圖買楊

1、託朋友帶。

2、驛站傳遞。

3、公事或有錢、有地位者派專人傳遞。

11樓:難免有雜念

信鴿古時有驛站,就是傳信的。靠騎馬趕路來送的。

八百里加急,知道不。

抗日年代如何傳遞資訊

12樓:殘雨後的落葉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傳遞資訊方式;密碼及明碼無線電臺聯絡,戰役級別必須使用,電臺配屬到師。

這個時期也常使用戰地臨時架設的**,騎馬人力傳遞文書也不少見,較大的戰鬥使用,師團級配有專門的通訊兵。

用狼煙、訊息樹、雞毛信的也有,這些辦法只能是以戰鬥連和縣民兵大隊為單位,100人以內的小規模戰鬥使用。

對於整個抗日戰爭給予敵人重創的戰役應該肯定,小規模的戰鬥戰例有,但不可能會是想象中的那麼多,若真是這樣,戰爭就不會持續8年。

13樓:采采柔逸

老式電臺;通訊員騎馬傳遞信件;聯絡員捎帶口信,約定地點留暗號取信,託可靠的人帶信。無非這幾種。

14樓:凱悅大廈中旅

不太清楚你想問的是什麼情況之下的方式。

在抗日戰爭年代傳遞資訊的方法:

雞毛信,兩個麗枝,乙個花盆,棉羊尾,點火,打鐘,以此傳遞或者就是用電臺 這一般就是距離很遠的情況下想及時傳達才會用。

戰國時期人們怎樣傳遞資訊的

15樓:王林峰

傳遞書信: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遊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臺,信鴿。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乙個接乙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乙個接乙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16樓:刑甜恬

平常朝廷用驛站。

普通人就用書信靠人帶的 很麻煩。

中國古代的書信是如何傳遞的?

17樓:小小v錈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我國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

郵票上的兩處驛站遺址,均屬明代。盂城驛是一處水馬驛站在江蘇高郵古城南門大街外,是全國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雞鳴山驛在河北懷來,是我國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驛城。

盂城驛,始建於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位於江蘇省高郵市南門大街東,是中國郵驛的「活化石」、全國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明代遺留下來的一處驛傳建築。盂城,高郵的別稱,取意於宋代詞人秦少游描寫家鄉「吾鄉如覆盂」的詩句,盂城驛故而得名。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孟城驛是全國儲存最為完整的古驛站之一。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雞鳴驛城位於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是一處建於明代的驛站遺存。驛城佔地220000平方公尺,平面近方形,城牆周長公尺。城牆表層是磚砌的,裡層是夯土。

牆體底寬8-11公尺,上寬3-5公尺,高11公尺,城牆四周均勻分佈著4個角臺。東西各開一城門,建有城樓,城外有煙墩。城內的五條道路縱橫交錯,將城區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個區域。

城內建築分佈有序,驛署區在城中心,西北區有馬號,東北區為驛倉,城南的傍城有驛道東西向通過。城內還有古代遺留的商店和民居。雞鳴驛城是中國郵傳、軍驛的寶貴遺存,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戰爭年代日本人是怎麼對待中國婦女

上嶺鎮距離省城四十多公里,是從省城開出的火車停靠的第一個車站,也是一個農產品集散的內河碼頭。這裡是23聯隊佈防的重點。一個白左機關的中國特務把 打到了聯隊的值班室,他結結巴巴地請求皇軍支援。他說他正在上嶺執行祕密任務,現在在江岸旅社的大門口。少尉野山帶了兩個人換上便衣找到了他,那個乾瘦的傢伙已經被嚇...

書信的格式是怎樣的

書信一般由稱謂 問候語 正文 結尾 署名 日期構成。具體如下 1 稱謂是在首行頂格的位置寫稱謂,後加冒號。為了表示尊敬 親切,可在稱謂前加上 尊敬的 或 親愛的 等詞。2 問候語是第二行開頭空兩格寫問候語。運用禮貌語言,使收信人感到親切,受到尊敬。3 正文是另起一行空兩格寫,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

蜜蜂是怎樣傳遞資訊的螞蟻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蜜蜂屬社會昆蟲,進行著社會化生活,蜂群中個體之間也同人類一樣有著種種的資訊交流。它們沒有語言文字,主要是通過蜜蜂舞蹈 發聲及蜜蜂資訊素等進行資訊傳遞。蜜蜂舞蹈是蜜蜂利用不同形式 不同擺動頻率的肢體動作來傳遞某種資訊的肢體語言。目前研究最深入的蜜蜂舞蹈是圓舞和擺尾舞。圓舞表示跳舞工蜂在離巢100米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