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瞭解地球內部的方法

2025-01-17 22:40:24 字數 3288 閱讀 5244

1樓:龍思谷

科學家主要是通過**波來了解地球的內部,因為即使是最深的鑽進,所進入的深度也是有限的,可以利用**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來了解。

地球內部的結構是怎麼發現的?

2樓:帳號已登出

地球內部的結構發現: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是通過對**波的研究,發現的**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有兩個不連續面,分別是莫霍介面和古登堡介面一,這兩個介面為界限,把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

真正的地質結構的解釋是在1910年的時候,由前南斯拉夫**學家莫霍洛維奇提出來的。他在自己的研究當中,在我們的地表下方的2900公里深處,竟然還存在著乙個介面,可以把我們的地球分為三個部分。這就是著名的古城堡介面,讓我們的地球分成了地殼,地幔和地核。

地球組成。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它也經常被稱作世界。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

地球已有44~46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天的週期旋轉,而地球以23h56min4s(接近於乙個太陽日24h)的週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週期繞太陽公轉。

科學裡地球怎麼形成的?

3樓:親愛的郡愛生活

科學裡地球的形成原因如下:

目前關於地球起源的假說有很多種。但是任何一種假說都有需要證明的地方。目前,地球起源於星雲的這種說法認可度是比較高的。

地球形成是伴隨著太陽系一起形成的。大約在50億年前,太陽系還是一片星雲。太陽星雲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一團混合物質,在自轉的過程中,受到引力收縮,密度和溫度逐漸公升高,在星雲中心的地方形成了原始的太陽。

太陽形成之後周圍的殘餘物質在太陽赤道方向上形成了星雲盤。

星雲盤的樣子就像現在的土星環。星雲盤中的物質在圍繞著太陽旋轉的同時相互之間會發生碰撞,逐漸形成了幾釐公尺大小的顆粒。這些顆粒被科學家們叫作「星子」。

星子和星子之間又相互吸引碰撞,聚合成更大的星子。最終原始的星子質量大到是自己變成乙個球體。行星就形成了。

科學家推測,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太陽系中可能有上百個原始的行星。這些行星的執行軌道很不穩定,質量上大約是地球質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的原始行星叫作「忒伊亞」的,和原始地球撞上了。由於碰撞的角度剛剛好,地球不但避免了被撞碎的命運,而且質量也大大增加了。

忒伊亞星球的大部分物質留在了地球上。這讓地球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維持空氣和的存在,為生命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撞擊產生的碎片則重新聚合形成了月球。至此,原始地球就基本上形成了。

地球命名

地球的英文名earth源自中古英語,其歷史可追溯到古英語(時常作「eorðe」),在日耳曼語族諸語中都有同源詞,拉丁文稱之為「terra」,為古羅馬神話中大地女神忒亞之名。

中文「地球」一詞最早出現於明朝的西學東漸時期,最早引入該詞的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他在《坤輿萬國全圖》中使用了該詞。

清朝後期,西方近代科學引入中國,地圓說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地球」一詞(亦作「地毬」)被廣泛使用,申報在創刊首月即登載《地球說》一文。

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4樓:無名人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1] 它有乙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乙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千公尺,極半徑千公尺,平均半徑約6371千公尺,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公尺,呈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5樓:時詩柳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

6樓:瀟湘大叔

地球是太陽系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目前太陽系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而地球有個姐妹心,他就是火星,當火星和地球行時,火星上有大片大片的海洋,可當時地球可就慘了,那時候她火山到處噴發,毒氣到處蔓延,大地時不時的就**,只不過火星的大氣和臭氣層破了,所以環境惡化,而地球因為有月球的保護,開始不滿大氣,磁場也開始出現。

7樓:o櫻之雪

地球與月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00公里;

月球其近地點離地球最近時平均距離為363300公里。

月球遠地點離地球最遠時平均距離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8樓:閭聰

並不居半徑2/3的地面。

**時,震源輻射出兩種**波,縱波p和橫波s。它們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圍傳播 經過不同的時間到達地面上不同的地點。若在地面上記錄到p和s的傳播時間隨震中距離的變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波的傳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內部的分層就是由**波速度分佈定義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層叫做地殼,厚約幾十千公尺。地殼以下直對地核,這部分統稱為地幔。地幔內部又有許多層次。

地殼與地幔的邊界是乙個明顯的間斷面,稱為m介面或莫霍介面。

9樓:無思涯

地球是我家,衛生靠大家。

10樓:網友

地球是個圓滴~~上面全是水。

11樓:網友

範圍太寬泛了, 能具體點嗎?

12樓:社南靖琪

地球是距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天繞行太陽一週,並用小時自轉一圈。它的直徑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

我們地球的大氣裡78%是氮氣,21%是氧氣,餘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15攝氏度,平均氣壓帕。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在自轉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於太陽星雲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乙個均質的球體演變成現在的"圈層"結構。

地殼平均厚度17千公尺,地幔厚度約3473千公尺,佔地球體積的,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公尺,佔地球體積的,物質處於液體狀態,核心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不多。

科學家的故事,有哪些科學家的故事

科學家的故事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明白的,科學是很廣泛的詞。你要慢慢體會句話 有哪些科學家的故事 科學家的故事 伽利略 galileo 1564 1642 義大利天文學家 力學家 哲學家。1564年2月15日生於比薩,1642年1月8日卒於比薩。伽利略家族姓伽利萊 galilei 他的全名是gali...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林巧稚 1901 1983 著名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張鈺哲 1902 1983 著名天文學家。福建閩候人。1919年考入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 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天文研究所所長。1946年再次赴美,從事天文研究活動。1948年回國。...

關於科學家的成語,形容科學家的成語

兢兢業業,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為國爭光,力爭上游,大國風範,國之棟樑,國之重器,光輝歲月,歲月靜好。關於科學家的成語 精益求精 廢寢忘食 持之以恆 有始有終 尋根問底 一絲不苟 勤學苦練 孜孜不倦堅持不懈 學而不厭 不恥下問 鍥而不捨 另闢蹊徑 獨樹一幟 標新立異 勵精圖治追根求源 精益求精 追根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