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滄海月明
在秦國和趙國決戰的時候,秦國每個人耕種的面積,達到了驚人的十五畝,秦國的糧食產量是趙國的三倍多。但是缺糧只是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的原因之一,真正的原因是趙國綜合實力不如秦國,加上當時趙國一系列的錯誤抉擇,才讓趙國慘敗。
2樓:月下吹風漫步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秦國能夠上下一心不互相猜疑,而趙國卻是內部鬥爭非常的激烈,這才導致全國贏了長平之戰。
3樓:大超說教育
因為秦國有著很好的將領,而且君主的能力特別強,能制定很好的策略,所以能夠贏。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和秦國相比,誰的糧食壓力更大?
4樓:知心姐姐小馬老師
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和秦國相比,當然是趙國的糧食壓力更旅和鋒大。因為秦國既然敢長途跋涉去攻打趙國,說明他們的國力非常強盛,糧食非常充沛,因為作戰講究的是「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只有有充沛的糧草**,才能夠支撐士兵在前方英勇作戰。
所以充足的糧草對於士兵打仗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
縱觀整個長平之戰,在起初趙括帶領40萬大軍被爆兵前和被包圍初期,趙國國庫還沒有完全空虛。但是在打仗的過程中。秦將白起將昭君在前線的糧道給斷了。
這才導致被包圍的趙軍嚴重缺糧。這個時候趙國的內部還是不缺糧食的,他們仍然有援軍和糧草,可以短期供給常平前線的將士。而他們僵持了40多天以拆晌後,秦朝兩國都已經疲憊不堪,秦趙兩國的高層都希望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尤其是趙國,更希望這場戰爭儘快結束。<>
本來趙國用的是大將廉頗,廉頗打不過秦軍就堅守城池。但是在長平之戰的後期,趙國國內的糧食已經沒有辦法再支撐這樣大規模的戰爭了。於是趙王就下令廉頗出兵攻打秦國兵。
趙國一直堅守城池和秦兵耗下去,秦兵將在外,路途遙遠,最有可能最後不得已撤兵。但是趙國內部沒有充足的糧食了,他們已經向齊國借糧食,但是齊國等其他國家害怕秦國的勢力不敢借糧給趙國。不過最後趙國因為缺糧,大家都吃棚讓糠咽菜也吃不飽。
於是趙國為了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就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領,趙括不懂兵法,就主動出擊。最後,趙括帶領的40萬大軍,全軍覆沒。而秦國也損失嚴重,痛失20萬大軍。
如果趙國糧草充足,或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長平之戰,秦國的慘勝,只是因為趙果糧草不足而已,如果趙國有充足的糧草和秦朝對抗下去,這場戰爭鹿死誰手還不一定。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最缺糧的是趙國。秦國國力豐盛,糧草充足。
當時秦國就是因為國力強盛才會發動侵略其他國家的戰爭。可見秦朝是不缺糧草的。
5樓:自由自在
趙國糧食壓力更大。禪茄頃論糧食儲備和生產能力趙國是不如秦國的。自商鞅變法後,秦納敏國日漸增強,到了戰國後期,秦國不僅賀陸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也是七國中最為富有的國家,因此在秦趙長平之戰時,趙國的糧食壓力要遠大於秦國。
6樓:三陳小洋樓時代
趙國的糧食壓力更大一些,相對來說秦國實力更強,而且秦國運輸通道比較方便,消耗也較小。
7樓:網友
應該是趙國。當時趙國被秦國圍攻,城內的形式非常的危急,馬上就到投降的地步了。
8樓:析彭祖
看了這篇文章,有點含沙射影的意思。應該未雨綢繆啊!
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中,趙國損失巨大,但秦國同樣也損失不少,那為什麼說總體利於秦國呢
9樓:
利於秦國那是瞎說!這兩場戰爭直接導致秦退回關東龜縮十幾二十年,導致統一的時間向後推遲20年!
其實,長平之戰並沒有史書記載的那麼誇張,長平秦的損失比趙大!
趙國絕不可能在長平之戰中損失45萬兵力!最多10萬!
因為長平之戰後趙國不僅沒有倒下,反而更加強勢!
趙王撕毀與秦的和約積極備戰,在邯鄲城下殺死秦國10多萬,後期包圍2萬秦軍逼得2萬秦軍投降,此時趙北方防匈奴的10多精銳沒有參戰,魏楚聯軍在邯鄲之戰發起的2年後才到。
這些都充分證明,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實力仍在,而且邯鄲之戰趙國還有10多萬精銳沒有參戰的情況打殘秦軍,所以長平之戰趙軍陣亡45萬是絕對不可能的!
整個趙國的總兵力都不太可能有45萬!
整個戰國7雄加上14個小國總人口才2000萬左右,趙國國土不到秦的三分之一,人口肯定不過200萬,男人肯定不過100萬,老人小孩佔一半多,趙國成年男子都不會超過45萬,還有很多人要從事生產,所以趙國的總兵力最多30幾萬!
趙國北方抵禦匈奴防禦燕國的兵力也有10多萬,保衛國都邯鄲的兵力也有10左右,那麼長平之戰趙軍不會超過10萬,45萬簡直弱智才會相信!
長平之戰後,趙國不僅在邯鄲打殘秦軍,還在北方打敗燕軍幾十萬搶奪燕國土地,這象是乙個剛在長平損失45萬人的國家嗎?
所以《史記》中的長平之戰的記載純屬瞎說,長平之戰趙國的陣亡小於10萬,秦國的**更大!
10樓:葛天遺民
這場大戰,秦趙兩國互有勝負,國力消耗似乎是半斤八兩。但秦國沒有遭遇本土作戰,經濟消耗肯定小些,二戰時的美國不是如此嗎?秦國的兵力消耗也少一點。
更關鍵的是:秦軍的精銳部隊和部隊的幹部隊伍損耗不大。趙國就不同了,長平一役,趙軍全軍覆沒,它的損失可不僅僅是40萬這個嚇人的數字,也包括至少上萬人的高階、中級、下級軍官,這是趙軍重建的根基和魂魄。
邯鄲之戰後,趙國趁勝復振,但重建的此趙軍已經不再是當年橫刀立馬、獨當秦軍的彼趙軍了,因而從此一蹶不振,只能捱日子等候它最終的判決了。戰國時期同樣的例子還有險些被孫武、伍子胥滅國的楚國和幾乎被樂毅滅國的齊國,這兩國此後都一蹶不振,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能力。而上世紀經歷長征後迅速重新崛起的紅軍則可以看作趙國的反例,長征保留了幹部隊伍,因而保留了軍隊的魂魄和重建的底子。
老弟,我說的有理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就長平之戰本身而言秦國是戰場上的贏家。秦軍主力50萬,趙軍主力60萬,在上黨地區對峙3年,長平之戰白起圍困趙軍40萬,20餘萬趙軍投降後被殺,此戰秦軍**20萬,趙軍**50萬,被斬首至少40萬,從兵力損失上秦國佔優,此其一;戰後秦國控制上黨要塞,開啟東出道路,才有次年的邯鄲之戰,長平之戰達到了秦國震懾六國,大出山東的戰略企圖,此其二;秦國最大的損失是此戰之後帶來的影響:縱兵殺降,招致天下怨恨;滅趙之戰,使六國自危,再次合縱;在六國兵馬的合力之下不但使秦國滅趙的企圖破滅,損兵折將,盡失河東之地,退守函谷關。
這是長平之戰的直接後果,但就戰爭本身而言,秦國無疑是長平之戰的贏家。
12樓:火山肥狐
很簡單,秦國由於變法推行,地域廣闊,又有周邊的國家不斷奉獻城池,雖然損失巨大,但是恢復快,趙國地盤日益萎縮,人口銳減,朝廷又腐敗無能,根本恢復不過來。
13樓:匿名使用者
趙國內訌,自毀長城,致使指揮失誤,損失慘重,且國內局勢更加不穩定,秦國通過這次戰爭,獲得了絕對優勢,當然是有利於秦國。
14樓:
打個比方,乙個人有1000塊,乙個人100塊,同樣不見了100塊,誰傷一點呢。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慘勝之後國力空前虛弱,為何其他五國沒有伺機採取軍事行動?
15樓:徐帥
誰說的慘勝,誰說的國力空虛?長平之後,立馬調25萬大軍攻邯鄲,被殺十萬,還能守住國門不讓六國寸進,說明長平之戰就是秦國大勝,糧草只是短時間內抽調一空,遠未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16樓:a_不想賺錢
這不很明顯的嗎?就是被秦國嚇住了,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了幾十萬人。你打秦國也不能保證你一定勝利。
17樓:淘淘愛文化
雖然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國力虛弱,可其他國家也好不到哪去。秦國已經滅了乙個國家,所以其他國家也害怕。
18樓:馬俊丞
長平之後白起想乘勝拿下邯鄲,這時白起手裡起碼有30萬軍隊,不然以白起的眼光怎麼會提出直取邯鄲?根據秦國當時人口可出兵總數80萬,白起不可能領80萬秦人打長平,原因都懂,所以有王齕的存在,雖然沒記萬載長平秦軍數量,估計也就30萬,秦王還有50萬守家,所以長平之戰,秦國是完勝,損失輕微。
19樓:職場精英凌兮兮
因為大家都非常忌憚秦國,也想著別的國家去打秦國,自己可以渾水摸魚,所以乙個國家都沒有動。
20樓:張大海騎天大聖
秦國在打長平之戰之前先由白起打了楚國佔領楚國的首都yin城和胭城,楚國精銳盡滅,被迫向北方吞併越國。齊國因為吞併鄭國被秦國率領5國伐齊,然後燕國將軍樂毅打下齊國70城只剩下田單守護的即墨兩城了。燕國忙著打齊國剩餘的地盤。
秦國又佔領南韓大片土地,南韓請求割讓上黨地區15城議和。結果上黨太守私自投降加入趙國,導致長平之戰。每個國家都被秦國折騰的損失慘重。
成了秦強群弱的局面。長平之戰後燕國想趁機打趙國結果被趙國打敗,被迫割讓5城與趙國議和。其他各國都在防著秦國再次出關。
21樓:職場雞湯小達人
再弱自己也沒有實力去欺負人家,秦國受傷,其他的國家也好不到那去,所以不可能會去攻打的。
22樓:高中黃老師
除了秦國,其它國家那個時候也好不到那裡去,也沒有能力去打秦國,除非他們聯合在一起。
23樓:暱稱已被佔用
長平之戰之後秦國慘勝國內空虛,這是後人臆想的,並沒有事實根據,就是白起的那句『我軍損失過半』而推出來的,其實這句話的有很多種解釋的。
24樓:紅紅的小馬
能嬌妻美妾享受富貴,誰尼瑪願意找虎狼去拼命?
25樓:木瑾瀚
國家之間的戰爭是有很多利益糾紛的,剩下的五個國家看到秦國如此強大都不願第乙個帶頭攻打。
26樓:11熊
因為不光是秦國國力空前虛弱,其他國家都不好過。秦國也不是那麼容易被壓垮的。
27樓:嚮往
因為在其他5個國家看來只有兩敗俱傷,對他們才是最有利的,所以他們不會採取軍事行動,不管怎樣他們都是被征服。
28樓:網友
因為秦國在他們心目中是很強大的沒有絕對把握是絕對不會採取行動,也有可能君主貪圖享受。
29樓:欲於史河修之
周圍國家環繞,很可能動一而引發全域性的大混戰,所以其他5個國家都決定,等別人先出手再來。
秦國和趙國關係不好,為什麼會用共同的姓氏?
秦國和趙國關係不好,會用共同的姓氏,是因為在早期的時候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好的,所以有很多的聯親,很多人到其他國家去發展。因為秦國和趙國的君主本來是一家人,擁有共同的祖先。秦國和趙國以前是在周朝的統領下,秦國和趙國土地相連,因此就會有相同的姓氏在一起生活,而當週朝統治力崩潰後,秦國與趙國為了爭奪土地...
藺相如完璧歸趙後,秦國是怎麼對趙國的呢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美譽,又有荊璧 和璧 和璞之稱,為天下少見的奇寶。西漢劉向 戰國策 記載 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樑有懸愁,楚有和璞。和氏璧最早是在楚國,後來丟失了,被趙國所得。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聽說了趙惠文王得到了天下寶玉和氏璧,於是便派人送了一封信過去,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和趙國換...
中國古代歷史秦國 楚國 魏國 齊國 趙國 燕國 大王是誰
秦國秦非子 前858年 嬴姓,趙氏,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約前900年東周孝王封贏非子於秦邑 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 始建秦國 秦侯 前857 前848年在位 嬴姓趙氏,其名失傳,秦非子之子,秦國第二位國君,前857年 前848年在位。秦公伯 前846年 前844年 前845年 ...